民工荒擊中鞋都軟肋 倒逼增長方式轉變
“民工荒”擊中中國制造軟肋
福建泉州市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顯示,泉州市各類企業目前缺工16萬多人,缺工企業主要是制鞋、服裝、紡織、樹脂、包裝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其中僅服裝針車工就缺4.5萬人左右。
在另一制造大省浙江,據省勞動部門統計,浙江全省勞動力短缺約50萬人,占勞動力總需求量的35%。而在一向是勞動力輸出大省的內陸省份安徽、江西等地,也傳出了企業用工緊張的消息。
泉州市從2003年開始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務工環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政策。在福建另一用工大市福州,也出臺了獎勵招工的有關措施。“現在不能說政府不重視,務工環境也確實有較大變化,但缺工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成都市勞動部門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為淘汰落后生產力提供契機
“‘民工荒’的出現不失為一件好事,它充分暴露了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增長方式上的問題,這將迫使一些企業改變以往過度壓低人力成本的做法”,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表示。
在福州市晉安區一家有著百余名工人的小型服裝廠,老板告訴記者,“上午是給銷售商做,下午是給老板做,晚上才是給工人做,大家都是靠延長勞動時間來賺點利潤,這就是行業的現實。”在這位老板看來,不延長工作時間企業將無法生存。
“如果一個企業在8小時法定工作時間內無法創造利潤,那么就是落后生產力,就應該被市場淘汰”,王開明認為,在改革開放后的相對較長時間,由于一般消費品還處于短缺狀態,靠延長勞動時間來維持利潤的企業還有其生存空間,而目前一般消費品已處于相對過剩狀態,這種盈利方式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現在一說資源約束,大家想到的就是煤電油運,因為這些要素價格的上漲是剛性的,但很少有把勞動力資源的約束因素真正考慮進去的,總認為這是可以壓縮的成本,但什么都漲,人力成本怎么可能不漲。”王開明表示。在王開明看來,當前一般制造業領域過低的工資水平,嚴重扭曲了勞動力價格和價值的正常關系,持續發燒的民工荒效應,將使勞動力因素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呈現剛性特點,這為淘汰落后生產力,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長方式提供了契機。
轉變增長方式考驗地方政府
雖然國家早就提出要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但在現實情況下,追求GDP的快速增長、維持經濟總量的快速擴張仍是不少地方的首要考慮。
在利潤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不少企業不得不靠擴大生產規模、實現量的擴張來維持企業盈利的增長。
記者在晉江一帶采訪發現,一些民企通過自主創新、品牌提升,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已悄然前行,并因此確立了市場領先的位置。
“淘汰落后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然現象,作為政府,應該通過制定符合當地實際的經濟發展規劃,利用經濟手段促使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提升上下工夫,向附加值高的方向走”,泉州市經濟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魏建誼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