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少俠戴志康
2006-03-10 15:52:0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戴志康,1981年生,黑龍江人。2000年考上哈爾濱某大學,2001年創業,康盛世紀CEO
不花小錢,出手就買大件。決斷了就不去改變,犯錯了也不后悔。 ——戴志康
抽中南海香煙、吃大食堂,穿件高中時代的、顯得又小又舊的運動服,頭發時常蓬松而翹起。也許只有看到他坐上那輛銀灰色的寶馬,在辦公室里用灼人的眼光打量下屬,或者跟VC大佬對坐談判的時候,你才發現戴志康不是個郁悶的小青年。
他19歲以前在家中自學,翌年進大學,20歲從學校出走。隨后三年獨居僻室,潛心打磨技術。22歲還是窮孩子,23歲成了百萬富翁。但這點財富并沒有成為24歲的負累,是年告別孤身,到北京尋找創業伙伴。這一刻起,他要從技術天才變身為商人,從偏執狂著陸為管理者。明年26歲,他可能會是一個百人規模公司的掌門。如果有這一天,他將脫胎換骨。
在三年內迅速積累起財富還是小事,可怕在于他的顛覆性思維和與其年齡極不相襯的老練。現在,戴志康又在做一場大冒險:產品完全免費,要花很長時間甚至好幾年去實踐一個前所未有的、還僅僅存在于頭腦中的新業務模式。“我本來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最次的結果也就是再一次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不過……”小戴同志轉了轉銳利的眼光、壓低了招牌式的調侃嗓音:“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像我這樣的生存不下去”
三次紀律處分,15門考試沒過,這是戴志康大學4年的成績單。不過,在得到這些“獎勵”的后三年中,戴志康倒很充實。相反,從2000年秋天到次年夏天的一年級,是最窒息的日子。因為一種“幻想”破滅了。
2000年之前,戴志康一直在大慶。外公和父母都是大慶石油學院的老師,由著他使性子,只要不是錯事,就不惜代價支持。他酷愛計算機,家里支持他自學。1996年連續發表了15篇文章,每篇都針對一個計算機問題,幾千塊錢稿費是他第一份收入。那時候天天鉆研到深夜,不由長嘆掙錢真不容易。2000年報考了哈爾濱某大學的通信專業,戴志康想,自己精通計算機,如果再把通信搞熟,畢業后一定是搶手的人才。
郁悶!在戴志康那里,老師應該有人格魅力,比如雷厲風行、眼界寬廣。學校里遇到的老師,說話做事總是慢騰騰,在黑板上寫幾個字要花兩三分鐘,字還沒寫完,下面已經開始說話聊天了。戴志康覺得這樣的效率不能使自己獲益,“浪費我的時間”。
戴志康把同學分成兩類,一類是書呆子,好好上課,考研讀博;一類就天天打網絡游戲,沒日沒夜,打到瘋狂。他跟這兩類都沒共同語言。戴志康喜歡自學,對考試的東西不感興趣。偶爾也打網絡游戲,但打過之后有自責感,就戒了。他想做點實在的東西出來,比如用于聊天的社區軟件,一直在學校里找能一起做的搭檔。從一進校門開始,找了一年,找不到。
那年學校里舉辦創業大賽,戴志康看見的“都是些八股文似的材料”,最后連“一幫純屬為比賽而創業、毫無創業素質的人”都獲了獎,他只能感嘆。戴志康曾要求以自己設計的軟件為憑、申請免修幾門課程,得到的答復卻是要把軟件著作權歸到學校名下。學校拿考多少分、參加多少活動為標準考核學生,在老師眼里,上課不專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戲的人沒有區別。戴志康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戴志康出生前的幾年,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蓋茨中途休學,創辦了微軟。戴志康3歲那年,另一個輟學創業的美國男孩創立了戴爾。十多年后,20歲的中國青年戴志康也在大學第二學年開學之后“跑路”了。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學校,在外面找到一間月租300塊的房子,開始了每天15小時的工作,搗騰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段“過街老鼠”般的生活:一間危房、地板踩著嘎吱響,塑料紙代替了樓道里的玻璃窗,哈爾濱冬天的刺骨寒氣天天往里灌;整棟樓最勤快的活物也就一只野貓,常常把半夜回家的他嚇得半死。這三年,曠課,不參加考試,缺席學校大會、“非典”時期不回宿舍,學校沒少給警告和處分。
但戴志康還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當年蓋茨為操作系統而著迷,戴爾在宿舍里裝配電腦,而戴志康的救命稻草是網絡社區。互聯網是他當時連通外界的惟一通道,社區里有在學校找不到的、遍及天南海北的“聊得來的朋友”,很快“芝麻開門”。
創業成本800塊
戴志康一度只抱著一個單純想法:做出好東西證明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如果按部就班的混張大學文憑,那就是“菜鳥”,月薪1500。到2003年末,一個老板給他30萬年薪,這已經大大超出他當初的設想了。不過戴志康幾乎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嘗到了給自己打工的甜頭。誰叫互聯網這么神奇呢?
從2001年秋天開始,每個月800塊的花銷持續了好幾年。300塊租房子,200塊吃飯,剩下的就是上網和打電話,再加上自己整天悶頭開發,這是開啟一個事業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那時候互聯網火起來了,戴志康通過互聯網認識外面的世界,他對把陌生人聯系在一起的網絡社區有了興趣。他想開發一套能自動生成社區的軟件、讓即使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管理,如果有人在自己設計的社區里聊天和認識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軟件設計好了,取一個名字叫“Discuz!”,就掛在網上,免費給人用。
2002年,一個香港人發Email給戴志康說:你的軟件挺好,但要進一步定制,你干不干。本來是找香港一家公司做,說好一個月做出來,付5000塊,結果做到一半人都跑了。但戴志康告訴他,一周就能做完,收你2000塊好了。結果第五天就交貨了,香港人覺得挺神奇,一高興就多給了1000塊。2002年秋天,戴志康去郵局取回了香港人匯來的3000塊人民幣,這是他第一份打工收入。“立刻存起來,用來生蛋”。最令戴志康高興的是,香港人說,“發現你們大陸人是最聰明的,香港人才懶”。
錢來得挺容易!那就把產品再做好一點,從2002年底開始收費!不過,軟件原本免費,現在改成收費,不但沒人買,還招來網上一陣痛罵。論壇上、社區里出現很多帖子,說戴志康是個騙子,他的軟件就是垃圾、狗屎。
戴志康橫下一條心:“你買、我搞,你不買、我照樣搞,照樣收費。”起初收500塊,沒人買,就改收1000塊,還沒人買,就改成2000塊!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當時為什么那么做,反正咱是正經八百做事的,誰怕誰啊!
真是稀奇,轉機在2003年7月出現,開始有人零零散散地來買。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術,容納能力是對手產品的好幾倍,那些模版體系和數據結構到今天都成了別人學習這種語言的必修技術。結果從此以后,Discuz!進入高速軌道,銷售平均每個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幾萬,2004年幾十萬,2005年幾百萬,刨開飯錢、房租、上網費,一大半都是利潤。
一直到2004年,Discuz!的所有事情,開發、銷售、支持、運營,都是戴志康一個人。常常是一邊接電話一邊寫代碼,沒花過一分錢的所謂“推廣費用”,更別說打折和促銷之類的花哨了。因為第一個人買了之后,就到處說好,第二個人聽著去買了,跟著說好,這就傳開了。在網上發帖子比到大街上貼海報簡單得多也快得多,而且對于一個互聯網產品,潛在客戶肯定都在網上,這就是所謂的“零成本”營銷。
2003年戴志康來過一次北京。當時一個朋友出資跟和他合伙,朋友的思路是要搞渠道、像傳統軟件那樣鋪貨。可在外面跑了一天又一天,效果不僅沒有成效,反而在這上面花費很大精力后,產品就沒功夫研發了。沒兩個月戴志康就剎了車,又只身回到哈爾濱,從此對口碑營銷矢志不渝。后來在2004年再次來北京擴張,戴志康仍延續專注于產品的思路。直到今天手下有20來號人,非技術人員只有兩個。幾乎沒有推廣,所有客戶都是找上門來。
2005年,Discuz!成為社區軟件領域的老大。“既然成了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樣子”,12月,戴志康把每個月能帶來幾十萬收入的這款產品免費,轉而從為客戶提供服務當中獲取收入。戴志康盤算著,賣軟件能賺的錢總是有限的,就像水龍頭,賣一個就用三年,而提供服務的收入是無窮無盡的,就像水龍頭里流出來的水。
也是這一年,蓋茨在微軟做了一次大調整,開始執行“NET”戰略。由過去從產品銷售中獲取收入逐步過度到從提供服務上獲取收入。同時,以Google為代表的網絡新貴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金山CEO雷軍把它們的成功總結為:以產品為核心,依靠互聯網的口碑營銷,軟件免費而服務收費,或者服務免費而靠廣告盈利的新模式。
戴志康沒見過雷軍,也不認為小小Discuz!是跟在大佬身后模仿每一步。互聯網本身的力量無形中推著它們往前走,只要有膽量跳進來,就能感受到。
極客老板
戴志康保持著貓一般的機敏。
隨便溜一張網頁,只要眼角掃到個陌生的應用,就一定把它弄明白。看什么東西都特別慢,只要眼生,就先把這個東西想明白。去朋友公司,人家怎么跟員工談話,內容和目的是什么,在一旁用心聽;談話效果怎么樣,隔幾天打電話去追著問。有員工最近態度不好,要找他來談;談之前想好,到底是針對他的性格、價值觀、還是物質利益去談,談的過程中注意其表現,眼睛一眨、嘴角一動,就知道對方內心怎樣活動。這樣活得累,大部分時間都在想別人是怎么想的。但積聚多了,點就連成面,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隨時用到。
蔑視技巧。戴志康不看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看起來很聰明卻有話不好好說,非要繞來繞去曲線救國。他說這時常是最傻的做法,因為技巧都沒用,就是讓別人更費力,浪費大家的時間。最原始最簡單的才最有效。戴志康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對不喜歡的做法,他會當面說出來:“我不喜歡。”
決斷。23歲那年,要買輛車的念頭一天早上突然冒出來,第三天,就把車開回了家。24歲打算換輛車,第四天,他開著銀灰色的寶馬上路了。后來在海淀置辦了一套大房子,看房子可比看車復雜,可從有這個念想到拿到鑰匙,不過10天。2005年1月,他第一次把悶在心里、思前想后近半年的決定告訴手下:“我決定產品完全免費,你們討論怎樣執行吧。”
決斷需要威信做后盾。“我比較獨斷和固執,說完了就要執行,所以威信極為重要”。新員工,一定要讓他先認同獨斷和固執,說完了就要執行,所以威信極為重要”。新員工,一定要讓他先認同自己。大多員工是搞技術的,要在技術上樹立威信。戴志康是社區軟件方面的“一流高手”,一旦發現員工有不懂,就馬上從頭到尾講一遍,從不吝嗇把最好的想法、最先進的技術告訴他們。他清楚以后搞管理的時間會越來越多,如果很長時間不搞技術,就會落伍;落伍了,以前的那些經驗就沒有什么可驕傲的。所以就趁還沒有太落伍的時候把所有東西告訴大家,既樹立了威信,也傳承了經驗。
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總可以把機器搞定。戴志康說,技術上沒有他搞不定的。難的是與人溝通,如何花更多精力去培養、提高員工。最痛苦的是招人,要大規模擴張,人是第一位的。以前是出不起好價錢,現在是出得起好價錢,找好的人還是要費大量的時間。戴志康現在成天都在招人。從公開招聘渠道里來的都不理想,還得從認識的群體里去淘。“相馬”是個費時費力的活兒,見了十個也不見得碰上一個。
管理和財務上的,隨時碰到問題隨時學習,去網上搜,或者買書看。什么樣的問題都遇到過,招聘的技巧、賞罰的技巧,怎么開會、怎么樹立威信,怎么建立制度、怎么使制度執行下去。要應付不同性格的人,有些人喜歡激勵、有些喜歡成就感、有些喜歡生活上保障,有些喜歡教給點技能。現在員工也不多,都是經過篩選和磨合過的,有共同價值觀,有天然的凝聚力。
戴志康有時候覺得快累死了,但決不能在員工面前表現出來。他眼里,執著是最重要的創業素質,執著是貫穿始終的原動力。執著可不是為了一個明顯看得到的希望而奮斗,而是“為了一個一直都看不到前途的事情干上三年”。
網絡產業孕育了中國兩位首富,丁磊和陳天橋。
但戴志康對這個產業有一種反對的態度。大學時候看著不少同學沉溺其中,2005年回了一趟哈爾濱,當年同宿舍的有兩個竟然因此未能畢業, 還花掉了大部分的生活費用。戴志康擔心,他們連掙扎的欲望都失掉了。
他感謝父母,從小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陷入網游不能自拔的年輕人就是因為以前沒有自主性,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一碰上誘惑就被死死黏住。戴志康看來,正因為這個缺乏免疫力的階層,網游才得以爆炸性增長,但隨著他們免疫力的提高,增長會逐漸回歸到一個合理范圍之內。而戴志康認準的,是那些能夠積極改變人們的溝通和生活方式的網絡服務,比如社區,他相信互聯網的革命意義,并竭力在其中尋找一個位置,哪怕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角落。
但對于兩位首富,戴志康最想問他們的問題是:你最郁悶和最痛苦是什么時候?又怎么堅持下來?他覺得,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經歷過多大的磨難,磨難越大就越成功。戴志康想把自己經歷過的最大磨難跟他們的比一比,“看看差了多少”。他猜想丁磊的最痛苦莫過于2001年網易被停牌,但他當時直覺的認為:丁磊一定能堅持下來。
不花小錢,出手就買大件。決斷了就不去改變,犯錯了也不后悔。 ——戴志康
抽中南海香煙、吃大食堂,穿件高中時代的、顯得又小又舊的運動服,頭發時常蓬松而翹起。也許只有看到他坐上那輛銀灰色的寶馬,在辦公室里用灼人的眼光打量下屬,或者跟VC大佬對坐談判的時候,你才發現戴志康不是個郁悶的小青年。
他19歲以前在家中自學,翌年進大學,20歲從學校出走。隨后三年獨居僻室,潛心打磨技術。22歲還是窮孩子,23歲成了百萬富翁。但這點財富并沒有成為24歲的負累,是年告別孤身,到北京尋找創業伙伴。這一刻起,他要從技術天才變身為商人,從偏執狂著陸為管理者。明年26歲,他可能會是一個百人規模公司的掌門。如果有這一天,他將脫胎換骨。
在三年內迅速積累起財富還是小事,可怕在于他的顛覆性思維和與其年齡極不相襯的老練。現在,戴志康又在做一場大冒險:產品完全免費,要花很長時間甚至好幾年去實踐一個前所未有的、還僅僅存在于頭腦中的新業務模式。“我本來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最次的結果也就是再一次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沒有。不過……”小戴同志轉了轉銳利的眼光、壓低了招牌式的調侃嗓音:“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像我這樣的生存不下去”
三次紀律處分,15門考試沒過,這是戴志康大學4年的成績單。不過,在得到這些“獎勵”的后三年中,戴志康倒很充實。相反,從2000年秋天到次年夏天的一年級,是最窒息的日子。因為一種“幻想”破滅了。
2000年之前,戴志康一直在大慶。外公和父母都是大慶石油學院的老師,由著他使性子,只要不是錯事,就不惜代價支持。他酷愛計算機,家里支持他自學。1996年連續發表了15篇文章,每篇都針對一個計算機問題,幾千塊錢稿費是他第一份收入。那時候天天鉆研到深夜,不由長嘆掙錢真不容易。2000年報考了哈爾濱某大學的通信專業,戴志康想,自己精通計算機,如果再把通信搞熟,畢業后一定是搶手的人才。
郁悶!在戴志康那里,老師應該有人格魅力,比如雷厲風行、眼界寬廣。學校里遇到的老師,說話做事總是慢騰騰,在黑板上寫幾個字要花兩三分鐘,字還沒寫完,下面已經開始說話聊天了。戴志康覺得這樣的效率不能使自己獲益,“浪費我的時間”。
戴志康把同學分成兩類,一類是書呆子,好好上課,考研讀博;一類就天天打網絡游戲,沒日沒夜,打到瘋狂。他跟這兩類都沒共同語言。戴志康喜歡自學,對考試的東西不感興趣。偶爾也打網絡游戲,但打過之后有自責感,就戒了。他想做點實在的東西出來,比如用于聊天的社區軟件,一直在學校里找能一起做的搭檔。從一進校門開始,找了一年,找不到。
那年學校里舉辦創業大賽,戴志康看見的“都是些八股文似的材料”,最后連“一幫純屬為比賽而創業、毫無創業素質的人”都獲了獎,他只能感嘆。戴志康曾要求以自己設計的軟件為憑、申請免修幾門課程,得到的答復卻是要把軟件著作權歸到學校名下。學校拿考多少分、參加多少活動為標準考核學生,在老師眼里,上課不專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戲的人沒有區別。戴志康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戴志康出生前的幾年,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蓋茨中途休學,創辦了微軟。戴志康3歲那年,另一個輟學創業的美國男孩創立了戴爾。十多年后,20歲的中國青年戴志康也在大學第二學年開學之后“跑路”了。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學校,在外面找到一間月租300塊的房子,開始了每天15小時的工作,搗騰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段“過街老鼠”般的生活:一間危房、地板踩著嘎吱響,塑料紙代替了樓道里的玻璃窗,哈爾濱冬天的刺骨寒氣天天往里灌;整棟樓最勤快的活物也就一只野貓,常常把半夜回家的他嚇得半死。這三年,曠課,不參加考試,缺席學校大會、“非典”時期不回宿舍,學校沒少給警告和處分。
但戴志康還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當年蓋茨為操作系統而著迷,戴爾在宿舍里裝配電腦,而戴志康的救命稻草是網絡社區。互聯網是他當時連通外界的惟一通道,社區里有在學校找不到的、遍及天南海北的“聊得來的朋友”,很快“芝麻開門”。
創業成本800塊
戴志康一度只抱著一個單純想法:做出好東西證明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如果按部就班的混張大學文憑,那就是“菜鳥”,月薪1500。到2003年末,一個老板給他30萬年薪,這已經大大超出他當初的設想了。不過戴志康幾乎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嘗到了給自己打工的甜頭。誰叫互聯網這么神奇呢?
從2001年秋天開始,每個月800塊的花銷持續了好幾年。300塊租房子,200塊吃飯,剩下的就是上網和打電話,再加上自己整天悶頭開發,這是開啟一個事業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那時候互聯網火起來了,戴志康通過互聯網認識外面的世界,他對把陌生人聯系在一起的網絡社區有了興趣。他想開發一套能自動生成社區的軟件、讓即使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管理,如果有人在自己設計的社區里聊天和認識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軟件設計好了,取一個名字叫“Discuz!”,就掛在網上,免費給人用。
2002年,一個香港人發Email給戴志康說:你的軟件挺好,但要進一步定制,你干不干。本來是找香港一家公司做,說好一個月做出來,付5000塊,結果做到一半人都跑了。但戴志康告訴他,一周就能做完,收你2000塊好了。結果第五天就交貨了,香港人覺得挺神奇,一高興就多給了1000塊。2002年秋天,戴志康去郵局取回了香港人匯來的3000塊人民幣,這是他第一份打工收入。“立刻存起來,用來生蛋”。最令戴志康高興的是,香港人說,“發現你們大陸人是最聰明的,香港人才懶”。
錢來得挺容易!那就把產品再做好一點,從2002年底開始收費!不過,軟件原本免費,現在改成收費,不但沒人買,還招來網上一陣痛罵。論壇上、社區里出現很多帖子,說戴志康是個騙子,他的軟件就是垃圾、狗屎。
戴志康橫下一條心:“你買、我搞,你不買、我照樣搞,照樣收費。”起初收500塊,沒人買,就改收1000塊,還沒人買,就改成2000塊!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當時為什么那么做,反正咱是正經八百做事的,誰怕誰啊!
真是稀奇,轉機在2003年7月出現,開始有人零零散散地來買。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術,容納能力是對手產品的好幾倍,那些模版體系和數據結構到今天都成了別人學習這種語言的必修技術。結果從此以后,Discuz!進入高速軌道,銷售平均每個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幾萬,2004年幾十萬,2005年幾百萬,刨開飯錢、房租、上網費,一大半都是利潤。
一直到2004年,Discuz!的所有事情,開發、銷售、支持、運營,都是戴志康一個人。常常是一邊接電話一邊寫代碼,沒花過一分錢的所謂“推廣費用”,更別說打折和促銷之類的花哨了。因為第一個人買了之后,就到處說好,第二個人聽著去買了,跟著說好,這就傳開了。在網上發帖子比到大街上貼海報簡單得多也快得多,而且對于一個互聯網產品,潛在客戶肯定都在網上,這就是所謂的“零成本”營銷。
2003年戴志康來過一次北京。當時一個朋友出資跟和他合伙,朋友的思路是要搞渠道、像傳統軟件那樣鋪貨。可在外面跑了一天又一天,效果不僅沒有成效,反而在這上面花費很大精力后,產品就沒功夫研發了。沒兩個月戴志康就剎了車,又只身回到哈爾濱,從此對口碑營銷矢志不渝。后來在2004年再次來北京擴張,戴志康仍延續專注于產品的思路。直到今天手下有20來號人,非技術人員只有兩個。幾乎沒有推廣,所有客戶都是找上門來。
2005年,Discuz!成為社區軟件領域的老大。“既然成了老大,就要有老大的樣子”,12月,戴志康把每個月能帶來幾十萬收入的這款產品免費,轉而從為客戶提供服務當中獲取收入。戴志康盤算著,賣軟件能賺的錢總是有限的,就像水龍頭,賣一個就用三年,而提供服務的收入是無窮無盡的,就像水龍頭里流出來的水。
也是這一年,蓋茨在微軟做了一次大調整,開始執行“NET”戰略。由過去從產品銷售中獲取收入逐步過度到從提供服務上獲取收入。同時,以Google為代表的網絡新貴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金山CEO雷軍把它們的成功總結為:以產品為核心,依靠互聯網的口碑營銷,軟件免費而服務收費,或者服務免費而靠廣告盈利的新模式。
戴志康沒見過雷軍,也不認為小小Discuz!是跟在大佬身后模仿每一步。互聯網本身的力量無形中推著它們往前走,只要有膽量跳進來,就能感受到。
極客老板
戴志康保持著貓一般的機敏。
隨便溜一張網頁,只要眼角掃到個陌生的應用,就一定把它弄明白。看什么東西都特別慢,只要眼生,就先把這個東西想明白。去朋友公司,人家怎么跟員工談話,內容和目的是什么,在一旁用心聽;談話效果怎么樣,隔幾天打電話去追著問。有員工最近態度不好,要找他來談;談之前想好,到底是針對他的性格、價值觀、還是物質利益去談,談的過程中注意其表現,眼睛一眨、嘴角一動,就知道對方內心怎樣活動。這樣活得累,大部分時間都在想別人是怎么想的。但積聚多了,點就連成面,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隨時用到。
蔑視技巧。戴志康不看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看起來很聰明卻有話不好好說,非要繞來繞去曲線救國。他說這時常是最傻的做法,因為技巧都沒用,就是讓別人更費力,浪費大家的時間。最原始最簡單的才最有效。戴志康喜歡跟自己相似的人,對不喜歡的做法,他會當面說出來:“我不喜歡。”
決斷。23歲那年,要買輛車的念頭一天早上突然冒出來,第三天,就把車開回了家。24歲打算換輛車,第四天,他開著銀灰色的寶馬上路了。后來在海淀置辦了一套大房子,看房子可比看車復雜,可從有這個念想到拿到鑰匙,不過10天。2005年1月,他第一次把悶在心里、思前想后近半年的決定告訴手下:“我決定產品完全免費,你們討論怎樣執行吧。”
決斷需要威信做后盾。“我比較獨斷和固執,說完了就要執行,所以威信極為重要”。新員工,一定要讓他先認同獨斷和固執,說完了就要執行,所以威信極為重要”。新員工,一定要讓他先認同自己。大多員工是搞技術的,要在技術上樹立威信。戴志康是社區軟件方面的“一流高手”,一旦發現員工有不懂,就馬上從頭到尾講一遍,從不吝嗇把最好的想法、最先進的技術告訴他們。他清楚以后搞管理的時間會越來越多,如果很長時間不搞技術,就會落伍;落伍了,以前的那些經驗就沒有什么可驕傲的。所以就趁還沒有太落伍的時候把所有東西告訴大家,既樹立了威信,也傳承了經驗。
機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總可以把機器搞定。戴志康說,技術上沒有他搞不定的。難的是與人溝通,如何花更多精力去培養、提高員工。最痛苦的是招人,要大規模擴張,人是第一位的。以前是出不起好價錢,現在是出得起好價錢,找好的人還是要費大量的時間。戴志康現在成天都在招人。從公開招聘渠道里來的都不理想,還得從認識的群體里去淘。“相馬”是個費時費力的活兒,見了十個也不見得碰上一個。
管理和財務上的,隨時碰到問題隨時學習,去網上搜,或者買書看。什么樣的問題都遇到過,招聘的技巧、賞罰的技巧,怎么開會、怎么樹立威信,怎么建立制度、怎么使制度執行下去。要應付不同性格的人,有些人喜歡激勵、有些喜歡成就感、有些喜歡生活上保障,有些喜歡教給點技能。現在員工也不多,都是經過篩選和磨合過的,有共同價值觀,有天然的凝聚力。
戴志康有時候覺得快累死了,但決不能在員工面前表現出來。他眼里,執著是最重要的創業素質,執著是貫穿始終的原動力。執著可不是為了一個明顯看得到的希望而奮斗,而是“為了一個一直都看不到前途的事情干上三年”。
網絡產業孕育了中國兩位首富,丁磊和陳天橋。
但戴志康對這個產業有一種反對的態度。大學時候看著不少同學沉溺其中,2005年回了一趟哈爾濱,當年同宿舍的有兩個竟然因此未能畢業, 還花掉了大部分的生活費用。戴志康擔心,他們連掙扎的欲望都失掉了。
他感謝父母,從小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些陷入網游不能自拔的年輕人就是因為以前沒有自主性,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一碰上誘惑就被死死黏住。戴志康看來,正因為這個缺乏免疫力的階層,網游才得以爆炸性增長,但隨著他們免疫力的提高,增長會逐漸回歸到一個合理范圍之內。而戴志康認準的,是那些能夠積極改變人們的溝通和生活方式的網絡服務,比如社區,他相信互聯網的革命意義,并竭力在其中尋找一個位置,哪怕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角落。
但對于兩位首富,戴志康最想問他們的問題是:你最郁悶和最痛苦是什么時候?又怎么堅持下來?他覺得,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經歷過多大的磨難,磨難越大就越成功。戴志康想把自己經歷過的最大磨難跟他們的比一比,“看看差了多少”。他猜想丁磊的最痛苦莫過于2001年網易被停牌,但他當時直覺的認為:丁磊一定能堅持下來。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極客少俠戴志康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