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的機制 激勵創新人才
2006-02-23 10:13:02 來源:中國鞋網cnxz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變重身份為重貢獻陜西:激勵創新型人才成長
陜西省近年來不斷深化職稱改革,改變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做法,建立健全以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構成的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引導、激勵各類人才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促使人才優勢轉化為事業發展的優勢。
以前,陜西省的職稱評審不論什么專業、崗位,政策都是“一刀切”。群眾形象地說:“職稱評審框框多、條條死,只要數量達要求,庸才也能評職稱。”這種政策性弊端嚴重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此,該省人事廳進行了深入調研,征求各行各業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了高校、衛生、藝術、農業等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辦法,突出特點和業務要求,對職稱評審實行分類管理,解決了職稱評定中一個標準、一樣條件,按條條框框死套的做法。
傳統的人才評價體系是卡學歷、工作年限、任職時間、論文數量,一些專業技術人員為了晉升職稱,坐在辦公室東拼西湊寫論文,以致出現了醫生不愿去臨床、教師不愿進課堂、科技人員不愿進車間、工地和田間地頭等現象。為了校準職稱評審工作的杠桿,陜西省從創新制度入手,在職稱改革中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出臺了衛生、藝術、農業、工程、教育等領域職稱破格評審和特殊人才職稱評審辦法,對長期在生產建設第一線工作的能力強、業績突出,而學歷、資歷、論文等條件相對弱一些的專業技術人員給予破格評審職稱。同時,職稱評審做到4個傾斜,即向重點行業和人才密集單位傾斜;向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科技推廣、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傾斜;向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各類企事業單位傾斜;向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傾斜。2003年以來,該省生產建設一線936名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了高級職稱。如今,陜西全省科研機構出現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專業技術人員聯合申請大課題、大項目的多了;共同解決生產建設重大技術難題的多了。
陜西省人事廳還從實際出發,提出了“讓所有在社會發展中做出貢獻的人才得到全社會認可”的響亮口號,拓寬職稱評審范圍和領域,變重身份為重貢獻,把各種所有制組織中的人員和各種身份的人才納入職稱評定范圍,為人才成長、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近3年來,全省共有13500余名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定了初、中、高級職稱,其中122人成為各類專家。文/本報記者 劉曉辰
大力推動人才國際化建設上海: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顯身手
上海向來是人才高地,近年來,上海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人才國際化建設,使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成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
2003年,上海啟動了萬名海外留學人才集聚工程,提出用3年時間集聚1萬名海外留學人員,推動上海人才國際化建設。截至2005年11月底,上海已成功集聚了10203名海外留學人才,提前9個月完成預定目標。
上海對海外留學人員有這樣強勁的吸引力,首先在于通過集聚工程引進的人才絕大部分進入了上海緊缺急需的產業領域,在重大工程建設、自主創新、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近幾年來,上海積極配合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列車工程、深水港建設、國際汽車城等重大高科技項目,設立了一批重點引智項目,集聚海外高層次優秀人才和智力,使之成為推動上海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上海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和支持海外留學人員自主創業,成立了展訊科技、睿星基因、微創醫療機械和大道計算機等科技企業,留學人員已經成為上海自主創新企業的生力軍和排頭兵。針對海外留學人員工作創業初期啟動資金短缺的突出問題,上海市人事局與市科委聯合設立“浦江人才計劃”,在3到5年里,每年出資4000萬人民幣,按照“雪中送炭”的思路,向近期回國的留學人員提供工作創業啟動支持,以進一步優化海外人才的工作創業環境,2005年共資助了201個留學人員和創新團隊。
上海還建立了由市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參加的海外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積極完善了相關政策體系。去年底以市政府規章形式頒發的《關于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來上海工作和創業的若干規定》,已在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若干規定》將數年前上海先后頒發的3個類似規定中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固化,并針對一些留學歸國人員反映較多的問題予以解決,比如對留學人員子女初中階段加分;比如對留學人員配偶的就業,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安排等等。
此外,根據留學人員工作發展的趨勢,《若干規定》在留學人員企業注冊資金來源、設立專業化風險投資基金、留學人員報考國家公務員等方面,都制訂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在國家允許和鼓勵投資的行業范圍內,留學人員企業注冊資金可享受同類企業的最低限額標準;設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享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孵化機構的優惠政策;可以引進和建立若干專業化風險資金或創業基金;允許留學人員(未入外籍)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報考上海市公務員。
為不斷優化上海的創業環境,上海已構建完成海外人才服務平臺,先后建立了張江、嘉定、漕河涇、松江、虹橋等10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和留學人員科技創業孵化基地,整合各種服務資源進入園區,使之成為引領上海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海外人才服務中心聯合工商、外貿、外匯管理、稅務、基建等10多個相關的政府部門,為留學人員科技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還設立了海外工作窗口,先后在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立了8個海外聯絡處,使之成為推薦上海、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平臺。
目前來上海工作、創業的海外留學人員已達5.6萬余人,擔任崗位涉及各級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國有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等,且其中絕大部分是關鍵崗位。此外,目前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在上海創辦企業3100余家,投資總額超過4.4億美元。文/本報記者 沈則瑾
突破傳統人才政策深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2月13日上午,記者在深圳市人才大市場看到,這里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偌大的人才市場里人頭攢動。在某單位工作的李小姐拿著一大摞應聘材料欣喜地告訴記者,節后,人才市場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從他們的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些應聘者的學歷、技能各方面條件都非常不錯。而剛從內地來到深圳的小曾則直言不諱,“聽深圳的朋友說深圳非常重視人才,而且大學生只要符合專業、學校、年齡等基本要求就可以直接入深圳戶籍,我也來深圳找找機會。”
的確,深圳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人才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2006年1月4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發布的一號文件《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中更是鮮明地提出,深圳要“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
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個人才密集的城市,不過,由于深圳建市短,一些專家道出了自己的擔憂:深圳先天不足,大專院校、研究院、科研機構等公共研究平臺缺乏,基礎研究落后,大型項目攻關能力欠缺,真正的國際頂尖人才有限……當一號文件吹響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號角時,深圳也全面拉開了“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的帷幕,從人才獎勵、人才入戶、人才培訓、鼓勵人才創業等各個方面突破了傳統的人才政策,期望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
首先,積極吸納用好各類高層次人才。深圳市設立了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對在深圳市技術、研發、金融、文化、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獎勵;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公共研發平臺面向海內外招聘具有跨學科知識、跨行業經驗和廣闊視野的自主創新領軍式人才;實行技術人才柔性引進政策。以多種形式的“人才驛站”為載體,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深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鼓勵留學人員特別是在海內外獲得碩士以上學位并在跨國公司重要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工作2年以上人員來深圳工作。同時,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深圳市還為民間創新人員的發明專利以及創新性“非共識”項目提供資助,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其次,深圳市將積極培養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鼓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家在企業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業家創業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創新服務方式,完善企業家成長環境,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為解決創新型人才的后顧之憂,在人才入戶政策方面,深圳也有了新突破。深圳市放寬了創新型人才入戶政策,凡是具有海外名校或國家重點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并獲學士以上學位的人才,深圳市優勢傳統產業領域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職業資格,在深圳繳納2年以上社會保險的技術人才,符合深圳市產業發展要求及其他基本條件的,經人事、勞動部門核準后,可以個人身份直接辦理入戶手續。同時,深圳市為初到深圳創業或在深圳短期及兼職工作的各類創新人才提供了高品質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對重點引進和培養的高級人才,政府給予專項資助和生活補貼,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和居住、生活的最大便利。目前,深圳市政府正積極探索建立創新失敗保障機制。
此外,深圳還進一步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創新型人才培訓制度,鼓勵民辦培訓機構參與政府主導的技能人才培訓,對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培訓費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
記者從深圳市人事局了解到,目前,政府正在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各項人才政策的實施,希望借機把深圳打造成真正的創新型人才高地,大力助推深圳的自主創新。文/本報記者 楊陽騰
城市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無錫:營造創新創業大舞臺
前不久,一支由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帶隊,無錫市科技局、人事局以及無錫的知名企業組成的“無錫招聘團”千里迢迢來到國內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北京中關村,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舉行了一場別開聲面的人才招聘會。市委書記楊衛澤在會上作了精彩演講,并就有關問題向畢業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解答。市委書記親臨現場,讓學子們感受到了無錫對人才工作的重視。不少北大、清華的同學也趕來參加招聘會。一位南開大學的研究生特地坐早班火車從天津趕來,目標很明確——————尋求在無錫開始自己的事業。“江南魚米之鄉”、“小上海”、“民族工商業發祥地”、“鄉鎮企業發祥地”、“院士之鄉”,一連串關鍵詞讓學子們認識了一座富庶美麗、充滿活力的江南名城。
楊衛澤說,無錫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出了全國近2%的經濟總量。2005年,全市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61家企業落戶無錫;無錫的上市公司數和融資總額均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一五”期間,無錫要努力走出一條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無錫有較強的科研基礎,有一批層次較高的科技創新載體,為技術人才發揮才智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特別是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等創新創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科技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已成為無錫經濟發展中極具爆發力的新銳。
無錫歷史上教育發達,人才輩出,但無錫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人才輩出并不就意味著人力資源豐富,更不意味著人才結構與未來產業結構相適應。無錫有著良好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但高等教育并無明顯優勢。必須實行“科教優先”戰略,立足無錫現狀,在“培養、吸引、用好”3個環節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強與國內一流名校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走出去大力吸引人才。實現“無錫制造”到“無錫創造”的跨越,要改變習慣于以招商引資、物質投入來推進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把“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無錫發展的主戰略。無錫市已明確把“十一五”時期作為“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的強力推進期。為此,楊衛澤向學子們發出了邀請,歡迎他們到無錫施展抱負。
據了解,日前,無錫還舉行了在錫工程院院士、各界知識分子座談會。楊衛澤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門為科技人才、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各類人才發揮作用、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創造更好的條件,真正把潛在的知識資源最大程度地顯性化,更好地發揮作用。
無錫去年全年引進人才3萬余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超千人,海外留學生250多名。考慮到無錫對地處西南的學子具有吸引力,無錫市今年還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簽署了人才合作協議書,設立了無錫人才獎,并在這兩所高校建立了職業指導無錫工作站、無錫實習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無錫市政府還決定,到2007年和2010年,安排科技發展資金將分別不低于1億元和2億元,全社會R&D經費占GDP比重分別達到1.7%和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7%和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額的比重分別達到55%和60%。寧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優先確保科技發展資金和人才開發資金的需要。
陜西省近年來不斷深化職稱改革,改變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做法,建立健全以品德、知識、能力、業績和貢獻等要素構成的科學人才評價體系,引導、激勵各類人才進行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促使人才優勢轉化為事業發展的優勢。
以前,陜西省的職稱評審不論什么專業、崗位,政策都是“一刀切”。群眾形象地說:“職稱評審框框多、條條死,只要數量達要求,庸才也能評職稱。”這種政策性弊端嚴重挫傷了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此,該省人事廳進行了深入調研,征求各行各業的意見和建議,完善了高校、衛生、藝術、農業等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辦法,突出特點和業務要求,對職稱評審實行分類管理,解決了職稱評定中一個標準、一樣條件,按條條框框死套的做法。
傳統的人才評價體系是卡學歷、工作年限、任職時間、論文數量,一些專業技術人員為了晉升職稱,坐在辦公室東拼西湊寫論文,以致出現了醫生不愿去臨床、教師不愿進課堂、科技人員不愿進車間、工地和田間地頭等現象。為了校準職稱評審工作的杠桿,陜西省從創新制度入手,在職稱改革中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出臺了衛生、藝術、農業、工程、教育等領域職稱破格評審和特殊人才職稱評審辦法,對長期在生產建設第一線工作的能力強、業績突出,而學歷、資歷、論文等條件相對弱一些的專業技術人員給予破格評審職稱。同時,職稱評審做到4個傾斜,即向重點行業和人才密集單位傾斜;向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科技推廣、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傾斜;向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的各類企事業單位傾斜;向中、青年專業技術人員傾斜。2003年以來,該省生產建設一線936名專業技術人員晉升了高級職稱。如今,陜西全省科研機構出現令人欣喜的新局面:專業技術人員聯合申請大課題、大項目的多了;共同解決生產建設重大技術難題的多了。
陜西省人事廳還從實際出發,提出了“讓所有在社會發展中做出貢獻的人才得到全社會認可”的響亮口號,拓寬職稱評審范圍和領域,變重身份為重貢獻,把各種所有制組織中的人員和各種身份的人才納入職稱評定范圍,為人才成長、人才施展才華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近3年來,全省共有13500余名非公有制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定了初、中、高級職稱,其中122人成為各類專家。文/本報記者 劉曉辰
大力推動人才國際化建設上海:海外留學歸國人員顯身手
上海向來是人才高地,近年來,上海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動人才國際化建設,使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成為自主創新的生力軍。
2003年,上海啟動了萬名海外留學人才集聚工程,提出用3年時間集聚1萬名海外留學人員,推動上海人才國際化建設。截至2005年11月底,上海已成功集聚了10203名海外留學人才,提前9個月完成預定目標。
上海對海外留學人員有這樣強勁的吸引力,首先在于通過集聚工程引進的人才絕大部分進入了上海緊缺急需的產業領域,在重大工程建設、自主創新、科技攻關項目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近幾年來,上海積極配合浦東國際機場、磁懸浮列車工程、深水港建設、國際汽車城等重大高科技項目,設立了一批重點引智項目,集聚海外高層次優秀人才和智力,使之成為推動上海科技創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次,上海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和支持海外留學人員自主創業,成立了展訊科技、睿星基因、微創醫療機械和大道計算機等科技企業,留學人員已經成為上海自主創新企業的生力軍和排頭兵。針對海外留學人員工作創業初期啟動資金短缺的突出問題,上海市人事局與市科委聯合設立“浦江人才計劃”,在3到5年里,每年出資4000萬人民幣,按照“雪中送炭”的思路,向近期回國的留學人員提供工作創業啟動支持,以進一步優化海外人才的工作創業環境,2005年共資助了201個留學人員和創新團隊。
上海還建立了由市領導牽頭,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參加的海外人才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并積極完善了相關政策體系。去年底以市政府規章形式頒發的《關于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來上海工作和創業的若干規定》,已在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若干規定》將數年前上海先后頒發的3個類似規定中一些好的做法加以固化,并針對一些留學歸國人員反映較多的問題予以解決,比如對留學人員子女初中階段加分;比如對留學人員配偶的就業,同等條件下給予優先安排等等。
此外,根據留學人員工作發展的趨勢,《若干規定》在留學人員企業注冊資金來源、設立專業化風險投資基金、留學人員報考國家公務員等方面,都制訂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在國家允許和鼓勵投資的行業范圍內,留學人員企業注冊資金可享受同類企業的最低限額標準;設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享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孵化機構的優惠政策;可以引進和建立若干專業化風險資金或創業基金;允許留學人員(未入外籍)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報考上海市公務員。
為不斷優化上海的創業環境,上海已構建完成海外人才服務平臺,先后建立了張江、嘉定、漕河涇、松江、虹橋等10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和留學人員科技創業孵化基地,整合各種服務資源進入園區,使之成為引領上海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海外人才服務中心聯合工商、外貿、外匯管理、稅務、基建等10多個相關的政府部門,為留學人員科技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還設立了海外工作窗口,先后在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建立了8個海外聯絡處,使之成為推薦上海、集聚海外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平臺。
目前來上海工作、創業的海外留學人員已達5.6萬余人,擔任崗位涉及各級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國有大中型企業、金融機構等,且其中絕大部分是關鍵崗位。此外,目前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在上海創辦企業3100余家,投資總額超過4.4億美元。文/本報記者 沈則瑾
突破傳統人才政策深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2月13日上午,記者在深圳市人才大市場看到,這里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偌大的人才市場里人頭攢動。在某單位工作的李小姐拿著一大摞應聘材料欣喜地告訴記者,節后,人才市場增加了不少新面孔,從他們的材料中可以看出,這些應聘者的學歷、技能各方面條件都非常不錯。而剛從內地來到深圳的小曾則直言不諱,“聽深圳的朋友說深圳非常重視人才,而且大學生只要符合專業、學校、年齡等基本要求就可以直接入深圳戶籍,我也來深圳找找機會。”
的確,深圳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視人才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2006年1月4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發布的一號文件《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中更是鮮明地提出,深圳要“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
眾所周知,深圳是一個人才密集的城市,不過,由于深圳建市短,一些專家道出了自己的擔憂:深圳先天不足,大專院校、研究院、科研機構等公共研究平臺缺乏,基礎研究落后,大型項目攻關能力欠缺,真正的國際頂尖人才有限……當一號文件吹響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號角時,深圳也全面拉開了“打造創新型人才高地”的帷幕,從人才獎勵、人才入戶、人才培訓、鼓勵人才創業等各個方面突破了傳統的人才政策,期望吸引更多的創新人才。
首先,積極吸納用好各類高層次人才。深圳市設立了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對在深圳市技術、研發、金融、文化、管理創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給予獎勵;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公共研發平臺面向海內外招聘具有跨學科知識、跨行業經驗和廣闊視野的自主創新領軍式人才;實行技術人才柔性引進政策。以多種形式的“人才驛站”為載體,廣泛吸引海內外高級人才來深全職、兼職或短期工作;鼓勵留學人員特別是在海內外獲得碩士以上學位并在跨國公司重要管理崗位或技術崗位工作2年以上人員來深圳工作。同時,用人單位引進高級人才的住房貨幣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費用,可依法列入成本核算。另外,深圳市還為民間創新人員的發明專利以及創新性“非共識”項目提供資助,促進創新人才脫穎而出。
其次,深圳市將積極培養創新型企業家人才隊伍。鼓勵企業家的創新活動,發揮企業家在企業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業家創業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服務作用,創新服務方式,完善企業家成長環境,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
為解決創新型人才的后顧之憂,在人才入戶政策方面,深圳也有了新突破。深圳市放寬了創新型人才入戶政策,凡是具有海外名校或國家重點高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學歷并獲學士以上學位的人才,深圳市優勢傳統產業領域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或職業資格,在深圳繳納2年以上社會保險的技術人才,符合深圳市產業發展要求及其他基本條件的,經人事、勞動部門核準后,可以個人身份直接辦理入戶手續。同時,深圳市為初到深圳創業或在深圳短期及兼職工作的各類創新人才提供了高品質低租金的人才公寓。對重點引進和培養的高級人才,政府給予專項資助和生活補貼,提供優良的科研條件和居住、生活的最大便利。目前,深圳市政府正積極探索建立創新失敗保障機制。
此外,深圳還進一步加強人才培訓工作,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創新型人才培訓制度,鼓勵民辦培訓機構參與政府主導的技能人才培訓,對產業發展緊缺人才的培訓費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
記者從深圳市人事局了解到,目前,政府正在創造各種條件促進各項人才政策的實施,希望借機把深圳打造成真正的創新型人才高地,大力助推深圳的自主創新。文/本報記者 楊陽騰
城市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無錫:營造創新創業大舞臺
前不久,一支由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帶隊,無錫市科技局、人事局以及無錫的知名企業組成的“無錫招聘團”千里迢迢來到國內科技人才的集聚地———————北京中關村,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舉行了一場別開聲面的人才招聘會。市委書記楊衛澤在會上作了精彩演講,并就有關問題向畢業生們進行了“面對面”的解答。市委書記親臨現場,讓學子們感受到了無錫對人才工作的重視。不少北大、清華的同學也趕來參加招聘會。一位南開大學的研究生特地坐早班火車從天津趕來,目標很明確——————尋求在無錫開始自己的事業。“江南魚米之鄉”、“小上海”、“民族工商業發祥地”、“鄉鎮企業發祥地”、“院士之鄉”,一連串關鍵詞讓學子們認識了一座富庶美麗、充滿活力的江南名城。
楊衛澤說,無錫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五的土地、千分之四的人口,創造出了全國近2%的經濟總量。2005年,全市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61家企業落戶無錫;無錫的上市公司數和融資總額均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一五”期間,無錫要努力走出一條創新驅動型發展道路。無錫有較強的科研基礎,有一批層次較高的科技創新載體,為技術人才發揮才智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特別是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等創新創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科技企業特別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已成為無錫經濟發展中極具爆發力的新銳。
無錫歷史上教育發達,人才輩出,但無錫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人才輩出并不就意味著人力資源豐富,更不意味著人才結構與未來產業結構相適應。無錫有著良好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但高等教育并無明顯優勢。必須實行“科教優先”戰略,立足無錫現狀,在“培養、吸引、用好”3個環節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強與國內一流名校及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另一方面,走出去大力吸引人才。實現“無錫制造”到“無錫創造”的跨越,要改變習慣于以招商引資、物質投入來推進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把“科教興市、人才強市”作為無錫發展的主戰略。無錫市已明確把“十一五”時期作為“科教興市、人才強市”的強力推進期。為此,楊衛澤向學子們發出了邀請,歡迎他們到無錫施展抱負。
據了解,日前,無錫還舉行了在錫工程院院士、各界知識分子座談會。楊衛澤要求全市各地、各部門為科技人才、科研院校和企事業單位各類人才發揮作用、與地方經濟緊密結合創造更好的條件,真正把潛在的知識資源最大程度地顯性化,更好地發揮作用。
無錫去年全年引進人才3萬余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超千人,海外留學生250多名。考慮到無錫對地處西南的學子具有吸引力,無錫市今年還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簽署了人才合作協議書,設立了無錫人才獎,并在這兩所高校建立了職業指導無錫工作站、無錫實習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
無錫市政府還決定,到2007年和2010年,安排科技發展資金將分別不低于1億元和2億元,全社會R&D經費占GDP比重分別達到1.7%和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37%和4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出口額的比重分別達到55%和60%。寧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優先確保科技發展資金和人才開發資金的需要。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