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遭遇“生死劫”?
2006-01-19 15:29:09 來源:中國鞋網cnxz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由于從2005年1月1日起中國鞋產品的出口配額將被取消,歐盟內部正在醞釀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以保護盟內的制鞋企業,對原產地在中國的鞋類產品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據業內有關消息人士透露,預計于今年9月正式立案。該調查一旦立案,將使溫州鞋出口遭受沉重打擊。
8月4日,“中國真皮領先鞋王”康奈集團董事長、總裁鄭秀康表示,面對窘境,是困守,還是主動出擊尋找生路?一向以“頭腦靈光”而聞名世界的溫州老板早已運籌帷幄。
世界鞋類消費大國向中國鞋亮“紅燈”
鄭秀康表示,進口國的調查一旦成立,就要對本國產品和行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同時會對進口產品形成貿易壁壘。“歐盟即將采取的措施很可能是反傾銷或一般保障措施調查,并預計于今年秋季,最遲9月正式立案。”
不僅是歐盟,俄羅斯、美國等世界鞋類消費大國也都向中國鞋亮起了“紅燈”。西方的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目前國內鞋企能達標的恐怕沒幾家。據統計,目前,國內制鞋企業達到20000多家,單是溫州就有4500多家。十幾個“鞋王”、“名鞋”企業與一批來自境外的鞋業品牌(絕大多數是被國內企業買斷品牌經營)短兵相接,使國內市場競爭之激烈達到白熱化程度。許多鞋企老板感言,鞋業市場越來越難做了。據業內有關專家分析,盡管溫州鞋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但企業的利潤并不高,純利潤只有年銷售總額的8%。
“無奈”的多產業整合
與其在“一棵樹上吊死”,還不如做做其他產業看看,幸許能掘到更多的“金子”。鑒于鞋類競爭的慘烈現狀,溫州鞋佬們有了多產業進軍的想法。溫州市鹿城區鞋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謝榕芳介紹說,溫州一些鞋企開始“就地取材”,做起了皮具、服裝、內衣、鞋材或商貿的生意。康奈集團先后成立了服飾、內衣、鞋材公司,奧康集團也成立了“米奇”鞋材公司。一向做服裝的報喜鳥、莊吉、法派等企業也騰出一只手來做起了皮鞋。
鞋企老板的另一招是實行“一品多牌”。就是由主打品牌打前鋒,帶動二線品牌進軍市場,通過不同的產品定位將市場細化,從而謀求分得一塊“奶酪”。像康奈的“鴻盛”、“老爺車”、運動休閑系列,奧康的“康龍”、“美麗佳人”,紅蜻蜓的童鞋、“火辣辣”、“捷路”,日泰的“千里馬”、杰豪的“輝煌鳥”、澳倫的“麗斯本”等走的都是這種“一拖多”的路子。溫州永嘉縣有些老板更精明,他們不惜斥巨資買斷國外鞋類品牌的國內經營權,悠悠然坐收國際品牌之利。像金利來、卡丹路、夢特嬌、花花公子、華倫天奴、都彭等品牌均已落入溫州老板囊中。
進軍商貿、地產領域正成為溫州鞋企的又一時尚。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風生水起,金融資本市場的不斷放開,溫州的大中型鞋企在這方面堪稱大手筆不斷:紅蜻蜓參股溫州商業銀行,奧康參股“中瑞財團”,奧康、紅蜻蜓分別投巨資砸向重慶的壁山和銅梁建“西部鞋都”,康奈聯手兩家溫企斥資7億建“武漢康奈國際鞋城”,東藝聯合泰馬、和豐等鞋業成立了“正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據說,康奈、吉爾達等鞋企在不少省、市的地產領域都有資本投入。
溫州鞋業戰國時代來臨
針對歐盟要動中國鞋一事,中國馳名商標企業———東藝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耀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州鞋業并不怕。2005年歐盟取消配額,溫州將會有較多企業長驅直入,因為溫州的鞋業有較多的企業此前都已通過展銷展覽和考察,掌握了歐洲市場情況,都已提前介入市場調查。這些工作的展開,加上溫州“中國鞋都”的形成,對歐盟各國來講,特別對意大利這個“鞋的王國”來講,是一個最大的打擊,同時,溫州鞋的成本比較低,如果以反傾銷來起訴,抓不住把柄,因為溫州不存在政府補貼等,與第三國比較,周邊國家越南等國價格更低。
據悉,作為最早摘取國字號品牌“中國鞋都”的溫州,如今已擁有4500多家制鞋企業,鞋機、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業2500多家。2003年全市鞋革行業總產量達50億美元。出口創匯10.19億美元,其中鞋類達到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73%,出口8.37億美元。鞋類生產總量占全國25%左右。
8月4日,“中國真皮領先鞋王”康奈集團董事長、總裁鄭秀康表示,面對窘境,是困守,還是主動出擊尋找生路?一向以“頭腦靈光”而聞名世界的溫州老板早已運籌帷幄。
世界鞋類消費大國向中國鞋亮“紅燈”
鄭秀康表示,進口國的調查一旦成立,就要對本國產品和行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同時會對進口產品形成貿易壁壘。“歐盟即將采取的措施很可能是反傾銷或一般保障措施調查,并預計于今年秋季,最遲9月正式立案。”
不僅是歐盟,俄羅斯、美國等世界鞋類消費大國也都向中國鞋亮起了“紅燈”。西方的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目前國內鞋企能達標的恐怕沒幾家。據統計,目前,國內制鞋企業達到20000多家,單是溫州就有4500多家。十幾個“鞋王”、“名鞋”企業與一批來自境外的鞋業品牌(絕大多數是被國內企業買斷品牌經營)短兵相接,使國內市場競爭之激烈達到白熱化程度。許多鞋企老板感言,鞋業市場越來越難做了。據業內有關專家分析,盡管溫州鞋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但企業的利潤并不高,純利潤只有年銷售總額的8%。
“無奈”的多產業整合
與其在“一棵樹上吊死”,還不如做做其他產業看看,幸許能掘到更多的“金子”。鑒于鞋類競爭的慘烈現狀,溫州鞋佬們有了多產業進軍的想法。溫州市鹿城區鞋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謝榕芳介紹說,溫州一些鞋企開始“就地取材”,做起了皮具、服裝、內衣、鞋材或商貿的生意。康奈集團先后成立了服飾、內衣、鞋材公司,奧康集團也成立了“米奇”鞋材公司。一向做服裝的報喜鳥、莊吉、法派等企業也騰出一只手來做起了皮鞋。
鞋企老板的另一招是實行“一品多牌”。就是由主打品牌打前鋒,帶動二線品牌進軍市場,通過不同的產品定位將市場細化,從而謀求分得一塊“奶酪”。像康奈的“鴻盛”、“老爺車”、運動休閑系列,奧康的“康龍”、“美麗佳人”,紅蜻蜓的童鞋、“火辣辣”、“捷路”,日泰的“千里馬”、杰豪的“輝煌鳥”、澳倫的“麗斯本”等走的都是這種“一拖多”的路子。溫州永嘉縣有些老板更精明,他們不惜斥巨資買斷國外鞋類品牌的國內經營權,悠悠然坐收國際品牌之利。像金利來、卡丹路、夢特嬌、花花公子、華倫天奴、都彭等品牌均已落入溫州老板囊中。
進軍商貿、地產領域正成為溫州鞋企的又一時尚。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風生水起,金融資本市場的不斷放開,溫州的大中型鞋企在這方面堪稱大手筆不斷:紅蜻蜓參股溫州商業銀行,奧康參股“中瑞財團”,奧康、紅蜻蜓分別投巨資砸向重慶的壁山和銅梁建“西部鞋都”,康奈聯手兩家溫企斥資7億建“武漢康奈國際鞋城”,東藝聯合泰馬、和豐等鞋業成立了“正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據說,康奈、吉爾達等鞋企在不少省、市的地產領域都有資本投入。
溫州鞋業戰國時代來臨
針對歐盟要動中國鞋一事,中國馳名商標企業———東藝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耀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州鞋業并不怕。2005年歐盟取消配額,溫州將會有較多企業長驅直入,因為溫州的鞋業有較多的企業此前都已通過展銷展覽和考察,掌握了歐洲市場情況,都已提前介入市場調查。這些工作的展開,加上溫州“中國鞋都”的形成,對歐盟各國來講,特別對意大利這個“鞋的王國”來講,是一個最大的打擊,同時,溫州鞋的成本比較低,如果以反傾銷來起訴,抓不住把柄,因為溫州不存在政府補貼等,與第三國比較,周邊國家越南等國價格更低。
據悉,作為最早摘取國字號品牌“中國鞋都”的溫州,如今已擁有4500多家制鞋企業,鞋機、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業2500多家。2003年全市鞋革行業總產量達50億美元。出口創匯10.19億美元,其中鞋類達到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73%,出口8.37億美元。鞋類生產總量占全國25%左右。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中國鞋日本市場攻略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