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別再“補貼世界”了
我們看到的是,當中國這種補貼并不受到歡迎。在一些國家,對中國制造的產品開始有了抵制心理。因為中國的產品大量占有他們的市場,對他們的生產是會有一定的影響的。加上一些 貿易保護主義傾向的抬頭,使中國的“善舉”并沒有好的回報。
其實,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再不能補貼全球了。補貼全球,說明我們的生產和出口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努力去解決。
一是說明我們產品屬于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比如紡織品和加工制造業,我們的出口量很大,已經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了很大份額。但是,有人曾經統計過,說中國七億件衣服才能進口一架飛機。一些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品,使我們出口的利潤缺乏增長的空間,甚至是面臨賠錢的危險。當我們自主創新能力不高時,當我們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還存在欠缺時,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說是每一個發展中國家都可能遇到的,但我們要更主動一些,才能扭轉被動的局面。
二是容易被對方抓住弱點。比如紡織品,從我們的角度講,給美國父母們省下幾億美元,對全球進行了補貼。但這種補貼,讓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無奈。紡織品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據統計,中國紡織行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占全國工業的10%左右,從業人員占14%多,而中國紡織業的實際海外依存度達30%。因此,對美國而言,只要壓制紡織品行業,就可能壓制整個中國經濟,紡織品貿易已經成為美國與中國談判中最重要的籌碼。當出口產品高度集中在某個項目,就容易被對方抓住弱點。這說明我們的補貼并沒有討到人情,也沒有人會去領情。因為我們是在做交易,比如,我們自己花錢買東西,商家的價格很低,即使是跳樓價,我們也不會去感激他。因為他要的就是這個價錢。即使他虧本,我們也不會去關心。相反,我們容易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比如在中美貿易談判中,我們就感到了威脅,受到了挑戰。
三是說明我們思路還需要轉換,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因為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要面臨許多規則的約束。這些規則,對我們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挑戰。如果沒有規則,我們就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易。但是,作為一個剛進入WTO的國家,我們在許多方面還存在不足,一些行業甚至會付出代價。同時,我們傳統的出口思維或出口結構,已經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我們面對的是生意伙伴,面對的是各種對手,這當中有的對手甚至懷著一些復雜的心態,他們不希望中國從貿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有的國家不希望中國強大。同時,商品交易本身的規律也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得到利益多了,對方就會失去一些利益。而這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是不甘心讓一個新手在貿易中占有有利的位置。
因此,我們應該加強自主創新,加強新產品的研制和開發,讓中國制造成為高科技的代名詞。我們要下決心調整出口思路,從傳統的模式中走出來。當我們用了那么土地,投入了那么多人力,讓外商賺了那么多錢,我們生產的廉價產品卻受到排擠,而我們只能解釋為“我們向世界進行了補貼”。這種補貼中,固然有中國回報世界市場,有讓利于消費者的客觀一面,但更多的是無奈,是一種尷尬。因為美國比我們富裕,他們不應該由一個發展中國家去補貼。相反,他們應該在貿易中多支持發展中國家,這才是符合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的要求的舉動。我們要從這種角色中走出來。如果明天我們聽到,美國或者日本對我們進行了補貼,這種消息也許比中國補貼世界更讓人欣慰。
作為一個最大發展中國家,我們補貼世界,這個話題太沉重,因為我們即使不需要別人來補貼,但我們補貼世界,還是別這樣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