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鞋業突圍
雙鳳的成長故事,是近年莆田鞋業發展的縮影。
從加工廠到名牌聚集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莆田有“鞋城”之譽,制鞋業曾是這里的驕傲。但前些年,由于鞋革檔次較低、產品名牌欠缺、發展速度不快,以及出口市場過分集中等,莆田的這一傳統優勢產業被晉江等地取代,不少制鞋企業變成貼牌生產的加工廠,大部分利潤落入了別人的腰包。
近年來,為重振“鞋城”雄風,該市實施追趕戰略,著力破解制約鞋業發展的瓶頸,加大海外招商和民資回歸力度,促使外資、民營鞋廠群雄并起,產業不斷壯大。眼下,莆田規模以上鞋類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28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的有23家。臺資制鞋及配套企業增加到57家,擁有生產線96條,月出口貨柜1200多個。這里,已形成皮鞋、塑料鞋、布鞋、膠鞋及鞋用面料、鞋模、鞋底等多個產業群體,制鞋業已成為莆田工業經濟的第一大產業。
更引人注目的是,莆田涌現出協豐、荔豐、華豐、三路等一大批制造名鞋的企業。除“耐克”外,華豐鞋業生產的“沃特”運動鞋繼獲國家免檢產品后,2005年秋又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荔豐鞋業獲得全國皮鞋制造業效益十佳企業,達芙妮鞋業等9個商標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SunRoll牌運動鞋等11項產品被授予福建名牌產品。2005年,莆田鞋類出口額突破10億美元,鞋業產值一舉躍過百億元大關。
培育區域性產業集群
目前,莆田市已推出鞋業發展“九個一”措施,即新上一批項目、爭創一批名牌產品、整合一個技術研發中心、建立一個員工培訓基地、完善一個行業協會功能、每年舉行一次制鞋業論壇、形成一個上下聯動的促進機制、建成一個鞋材市場、建立一個制鞋加工區,形成以荔城、涵江、城廂為中心并輻射周邊縣區的區域性產業集群。
2004年,莆田市鞋業總產值達82.7億元,其中鞋材約占成本60%左右,但鞋材大多從廣東、浙江等地購進,這不但給企業增加了運輸成本,也失去了一個大商機。為此,莆田市擬建黃石鞋材市場,市場占地235畝,建成后將形成鞋材批發、成品鞋展示、鞋革銷售等功能區,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了研討鞋革行業的政策動向和發展態勢,有效突破各種制約因素,2005年莆田市利用合眾天成鞋業投產之機,舉辦了制鞋業發展論壇,邀請經濟學家和業內專家前來進行專題講座,類似的論壇今后每年都要舉辦。
為推動莆田成為全國鞋品的主產區及出口重地,莆田市委“十一五”規劃建議定下了宏偉目標——到2010年,制鞋產業集群年產值翻一番,達到200億元。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形成一個鞋業技工培訓基地網絡,鼓勵各大型制鞋企業與職業學校聯辦專業培訓班,實行定向培訓,確保鞋業人力資源的充裕供應。同時,整合高水平的技術研發中心,鼓勵華豐鞋業、合眾天成、三路等企業帶頭以股份制形式加入,重點扶持這些技術創新能力強的企業聯合進行關鍵技術研發,實現“鞋類制造”向“鞋類創造”的跨越,打造更多名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