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夢魘"之近期塑料行情回顧
2006-01-03 16:01:48 來源:塑料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江湖中有老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2004年塑料行情高歌猛進,俗稱“傻子行情”,價格保持高位運行,甚至還超過了95年的高點。石化和中間商喜上眉梢,缽滿盆滿;下游廠家則是經歷了漫長痛苦歲月,雖國內需求繼續擴大,表觀消費量比2003年增加了6.11%,但開工率降低,利潤率大幅下降,甚至虧損。2005年第一場暴風雪來得稍晚些。春節后,市場并未出現大幅下跌走勢, 4月中旬開始進入行情下跌通道,當時大家還信心十足,普遍認為短暫時間高位調整后將繼續攀新高,“11000是底部,12000剛起步………”正是當時狂熱心態寫照。狂熱市場激情之后,5月長假后,整體市場行情跌幅超過2000元/噸,部分品種已破10000元/噸心理大關,且深不見底。中間商開始信心崩潰,急于割肉拋售手中“燙手山芋”,相互打壓價格;下游工廠正“偷著樂”,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產品利潤增加,“買漲不買跌”心理,減少單次采購量,增加采購頻率,翻身做主人。為什么會短期內出現暴跌?可以從國際原油,單體,聚烯烴,市場參與者心態去分析,應該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石油的價格傳動機制滯后于塑料上的時間約2個月,但它現在卻成為塑料市場重要指標。市場疑問是,國際原油價位到底是走勢如何?
由于不穩定因素增多,使得近年來石油市場相對于股市、匯市而言,更具有投機價值,從而吸引大量游資涌入石油期貨市場。全球幾個主要石油期貨交易市場,石油期貨交易量是實際石油交易量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做多的投機商不斷炒作和放大各種利于拉動油價上漲消息,從中牟取暴利,油價上漲成本卻最終由消費者承擔了。石油投機的暴利還將一些進行正常套期保值的石油跨國公司吸引到投機行列中來。石油價格中至少有10美元是由于投機行為產生的泡沫。北京時間4月2日,WTI五月期貨每桶57.27美元,布倫特五月期貨收盤每桶56.51美元。
國際原油暴漲背后也有美元的大幅度貶值影響,近兩年美元已經貶值50%以上,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原油自然要漲價。隨著美聯儲調高利率和國際原油庫存增加,投機基金轉空頭,獲利拋盤,國際原油應聲而下,至上周六,國際原油已創兩個半月來新低。高盛分析師一份投資研究報告中指出,國際原油市場可能已進入“超級上漲”期的初級階段,有可能漲到每桶105美元的高位。盡管是國際著名的老牌機構,但也可能會給客戶提供錯誤的、誤導的信息、意見和建議。有消息稱,中航油2004年巨虧5.5億美元的過程中,曾遭到高盛的“暗算”。由于美元貶值,大量的投機資金從金融市場轉到商品市場,使目前的油價有炒作的因素。油價漲幅一波高過一波都是受短期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國際石油供求格局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國際炒家追求的是投機利益,必將獲利回吐。中石化專家分析,每桶40美元是較合適價位。國際原油的暴跌突然給那些期待攀新高的大俠們當頭一大棒,喪失了固有理性思維,走上一條迷莽道。
在原油走勢疲軟的前提下,單體需求較淡。單體暴跌也帶來聚烯烴價格大幅跳水。買家需求放緩,單體價格大幅下滑,下游制品價格下滑,對市場信心打擊很大。,市場出現極為混亂狀態,據聞國際市場乙烯單體成交價格580美元/噸(FOB 日本或韓國),丙烯單體成交價格870美元/噸(FOB 日本或韓國),而大多數買家沒有回應,等待底部價格出現再進入市場。聚烯烴價格也在單體暴跌沖擊下,遠洋貨率先發難,在庫存和資金壓力等影響,超低價格簡直讓你眼花了亂,目不暇接,外盤崩盤,前段時間還信心十足的進口商,聲稱均聚PP在1000美元下狠單,如今早已逃得無影無蹤,均聚PP遠洋貨900美元(L/C 90天)遍地都是,主要來自美國的遠洋貨。拋出低價盤的商社大部分是有實盤,但也存在一些資金實力較差商社買空賣空,賭市場繼續走低。而前期錯誤估計1000美元/噸為底部的進口商,要不直接毀單,要不就采取故意拖延開證以觀后市走勢(毀單可能性有90%)。人的丑陋本性在生死大難關頭暴露無遺,即便是國內最大的塑料進口商也是如此。雖嚴重違背職業操守,面臨失去商業信用危險,本人也不贊同此類做法,但進口商在生死之際(可能有些夸張)選擇此舉也是迫得不已。而在2004年名聲大噪的塑料融資公司,已悄然離我們而去。國家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化工行業成為融資公司主戰場,大漲的功勞薄上應該記上這些公司一筆。他們“根本”不懂塑料,對市場了解不多,可以不計成本的買,不計成本的賣。目的就是要將大量資金融到手,沖在最前面的是他,跑得最快的也是他。他們沒有太多客戶資源,銷售能力無從談起,一開完信用證就預售或一單多賣,將貨款提前收進。商社高興,代理開證公司也高興,而自己也達到融資目的,并略有小賺頭。2004年底,張家港散化事件后,不少融資公司銷聲匿跡,一方面不少融資公司涉嫌違法行為被查處,另一方面是為其代理開證公司也損失慘重,操作更為謹慎。
國內市場一落千丈,浙江塑料城網上交易市場連續幾個交易日出現跌停板,不少品種已跌破萬元大關。前期現場出現很多怪現象:國內石化出廠價高于國內市場價,PP粉料價格高于粒料價格,部分LDPE品種價格低于LLDPE價格。如此行情,國內石化庫存壓力已經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目前主要銷售手段就是強制其合同用戶接貨,代理商成了石化降倉和減虧的工具。隨著月底產銷率考核到來,石化銷售壓力將進一步增加,“年年歲歲花相似”。隨著國內石化近年新增不少乙烯和聚烯烴投資項目,國內石化市場份額將進一步增大,進口市場份額將逐漸減少。
國內塑料市場保持較高增長幅度,但面對未來近千萬噸的單體投資項目,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塑料市場走勢。2005年5月10日,中石化化工銷售分公司成立,將對適應化工市場競爭、增強化工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加強主業集成度有著積極的作用,并將對國內化工業的營銷格局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中石化和中油實行統購統銷后更加強了其在國內市場絕對龔斷地位。但國內石化僅靠國內市場的份額,將是一條艱難漫長的路。國內石化企業虧的是國家,納稅人和股民的錢,私有企業的虧損則只有自己掏腰包。這也許就是兩者本質差別。有中國特色的國內石化掛翻牌制度,也只能是阿Q的精神自慰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長遠之計,可以一方面通過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量,在國際市場分得自己一杯羹,盡量避免國內石化之間惡性競爭;同時也得虛心向王永慶的臺塑等石化學習,運用市場規律調節生產,以銷定產,產銷率考核大棒應該遠離我們視野。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