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成本:上大學不如擦皮鞋?
2005-12-29 17:12:46 來源:西北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成都某名牌高校的2名研究生聯絡本校和另一高校的3名本科生,開起了他們自稱為“國內第一家由在校研究生開設”的擦鞋店,頭一天就掙了280元錢。據說此舉引起了爭議,一些市民尖銳地指出,這樣做太影響平時的上課,把鉆研功課及其他的正事都耽擱了,實在不能理解。(《新京報》12月19日)
人們不能理解大學生開擦鞋店,多半是因為不知道上大學和開擦鞋店之間的共性。當下,上大學和開擦鞋店,都是典型的風險投資行為;而且要命的是,前者的投資回報率很可能遠遠低于后者。
就投資成本而言,上大學的投入比開擦鞋店大。雖然新聞報道沒有披露“研究生擦鞋店”的注冊資本是多少,但按常理推斷,大約不會超過4萬元,而“上大學”就貴得多了。盡管教育部門一再表示從來沒說過“教育產業化”,但現實中高校的確是把高等教育當“產業”辦了。大學的學費一漲再漲,培養一個大學生的年均成本超過1萬元,據說七個壯勞力也供養不起一名大學生。
就投資收益而言,上大學的不確定性似乎更大。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過一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全國大學應屆畢業生超過300萬,72.5%的就業率意味著大約有100萬的大學生沒工作。此外,大學生平均工資萎靡不振。據12月19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天津,平均每個800元的崗位,能收到七八份大學畢業生求職簡歷。當然,800元還不算低,在浙江、江西等地,有的大學生已經開始尋求“零工資”就業了。相比之下,開個擦鞋店的收益倒顯得穩定得多。
如此看來,開擦鞋店雖然算不上是自主創業典型,但至少是符合經濟理性的選擇。對于那5位創業者而言,放棄開擦鞋店比放棄鉆研功課的機會成本更大。因此,他們的行為并不難理解。
這兩年,針對大學或大學生的批評聲越來越多。人們尖銳地批評大學生荒廢功課、鉆研精神淡薄、學術能力遠不如先輩、大學精神日益淪喪……每當聽到這些聲音,我都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剛開始讀研究生的時候,宿舍的幾個哥們兒都發奮要研讀孟德斯鳩、盧梭的著作,以西哲先賢為榜樣。不過,后來大家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了打工掙錢。望著束之高閣的《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我們常常苦澀地自我調侃:孟德斯鳩有世襲的官爵可以出賣,盧梭“傍”過有錢的貴婦,而我們只好先為自己的生計考慮。
當然,這也許只是自我開脫的借口。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在教育產業化的現實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雙重壓力下,學生會越來越急功近利,原本作為“正事”的讀書鉆研可能真的成了一件奢侈品。望著先輩們的背影,我們這些從高校里趟過來的后輩,個個自慚形穢。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在陳明遠先生的《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中找自辯的理由:先輩們享受的是精英教育,而我們承受的據說是大眾教育,他們畢竟不曾負擔我們這般上大學的成本,也未曾創造出“零工資”就業的奇跡。
教育有問題,但并非全然是教育的問題,更不一定都是學生的問題。在上大學不如開擦鞋店的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和體制因素更發人深思
人們不能理解大學生開擦鞋店,多半是因為不知道上大學和開擦鞋店之間的共性。當下,上大學和開擦鞋店,都是典型的風險投資行為;而且要命的是,前者的投資回報率很可能遠遠低于后者。
就投資成本而言,上大學的投入比開擦鞋店大。雖然新聞報道沒有披露“研究生擦鞋店”的注冊資本是多少,但按常理推斷,大約不會超過4萬元,而“上大學”就貴得多了。盡管教育部門一再表示從來沒說過“教育產業化”,但現實中高校的確是把高等教育當“產業”辦了。大學的學費一漲再漲,培養一個大學生的年均成本超過1萬元,據說七個壯勞力也供養不起一名大學生。
就投資收益而言,上大學的不確定性似乎更大。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過一年。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字,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全國大學應屆畢業生超過300萬,72.5%的就業率意味著大約有100萬的大學生沒工作。此外,大學生平均工資萎靡不振。據12月19日的《中國青年報》報道,在天津,平均每個800元的崗位,能收到七八份大學畢業生求職簡歷。當然,800元還不算低,在浙江、江西等地,有的大學生已經開始尋求“零工資”就業了。相比之下,開個擦鞋店的收益倒顯得穩定得多。
如此看來,開擦鞋店雖然算不上是自主創業典型,但至少是符合經濟理性的選擇。對于那5位創業者而言,放棄開擦鞋店比放棄鉆研功課的機會成本更大。因此,他們的行為并不難理解。
這兩年,針對大學或大學生的批評聲越來越多。人們尖銳地批評大學生荒廢功課、鉆研精神淡薄、學術能力遠不如先輩、大學精神日益淪喪……每當聽到這些聲音,我都不禁想起自己的大學時光:剛開始讀研究生的時候,宿舍的幾個哥們兒都發奮要研讀孟德斯鳩、盧梭的著作,以西哲先賢為榜樣。不過,后來大家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了打工掙錢。望著束之高閣的《論法的精神》、《社會契約論》,我們常常苦澀地自我調侃:孟德斯鳩有世襲的官爵可以出賣,盧梭“傍”過有錢的貴婦,而我們只好先為自己的生計考慮。
當然,這也許只是自我開脫的借口。但一個不容忽略的事實是:在教育產業化的現實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雙重壓力下,學生會越來越急功近利,原本作為“正事”的讀書鉆研可能真的成了一件奢侈品。望著先輩們的背影,我們這些從高校里趟過來的后輩,個個自慚形穢。但我們還是忍不住要在陳明遠先生的《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中找自辯的理由:先輩們享受的是精英教育,而我們承受的據說是大眾教育,他們畢竟不曾負擔我們這般上大學的成本,也未曾創造出“零工資”就業的奇跡。
教育有問題,但并非全然是教育的問題,更不一定都是學生的問題。在上大學不如開擦鞋店的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和體制因素更發人深思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