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由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向追求企業可持續成長觀轉變
在產品、技術、知識等創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現代型的企業開始由追求利潤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續發展成長管理觀轉變。研究表明,把利潤最大化作為管理的惟一主題,是造成企業過早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企業是一個人造系統,其內部系統是可以改造的,這是企業能夠實現可持續成長的客觀條件。與可以枯竭的物質資源不同,知識資源以及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等是支撐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支柱。這種新型管理觀念要求,管理更要注重整體優化,講求系統管理,實行企業系統整體功能優化;注重依靠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優勢;注重夯實基礎管理,講求管理精細化、科學化、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注重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員工素質,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發揮其能動作用等。
組織管理結構和內容發生了極大的變革
社會化大生產改變著企業的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 尤其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導致企業紛紛壓縮組織結構縱向距離,造成了企業組織結構向水平化、橫向化的構造運動,從“橄欖型”向“啞鈴型”變化,使企業的中間管理組織設置變得簡單,側重向兩頭發展。原來從上至下的垂直結構,即由中央到地方、從董事長到班長級方式,轉變成了水平型的開發式結構,與信息傳遞方式緊密相依的管理組織結構也從金字塔型變成矩陣型。企業管理層次減少,高層決策者可以與基層執行者直接聯系,基層執行者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靈活進行決策。
營銷管理方式從消極地適應市場到積極求變創新
創造新的市場滿足顧客潛在需求,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無限制地擴大了企業的業務信息空間,使業務活動和業務信息得以分離。在訂單的驅動下,原本無法調和的集中與分散的矛盾得以解決,并提供了手段。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如“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和“客戶關系管理”等,企業能夠跨越內部資源界限,實現對整個供應鏈資源的有效組織和管理。
在知識經濟的推動下,企業大量引進智能型工具,采用柔性生產方式、生產出知識含量高、個性化的產品,以適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為產品策略的運用提供了基礎。企業在實現生產質量的零缺陷和服務質量的“零抱怨”,做到質量、服務一體化的同時,還通過對顧客服務和信息跟蹤,深入了解顧客的潛在需求,做到超前開發,合理引導顧客在更高層次和更新領域的消費。另外,顧客導向觀念逐漸被超越,以微軟、英特爾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業采用了以產品為中心的經營戰略,由此產生了超越“顧客導向”的競爭新思維。這是因為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面對的已不僅僅是現有的份額,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市場和挑戰。要提高企業的預見性,搶占產業先機,僅著眼于顧客導向已經不夠,它會隨著競爭條件的變化而逐漸失效,原因在于,顧客往往缺乏主見,顧客導向難以使企業具有前瞻性。
企業競爭由傳統你死我活的競爭轉向互利合作的競爭
激烈的競爭導致企業、供應商和顧客的合作不斷擴大,合作競爭將成為企業新的價值取向和企業經營戰略的新的核心。在現代企業的生存原則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包容,F代企業更注意把自身的核心能力與技術專長恰當地同其他各種有利的競爭資源結合起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公司之間通過自主談判,經過市場實現合并和業務互補,從而增加競爭優勢。
許多成功企業形成了不少互利合作的競爭方式,現在常見的有:供應鏈式,主要是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企業的增值鏈中,供應過程所占成本很多,所以供應鏈的動態互聯至關重要;戰略網絡型,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建立與供應商、經銷商以及最終用戶的價值鏈形成一種戰略網絡,競爭已不是單一的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戰略網絡間的競爭;協作聯營型表現為企業通過有選擇的與競爭對手,以及與供應商或其他經營組織分享和交換控制權、成本、資本、進入市場機會、信息和技術等,形成聯營組織,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創造更多的價值;虛擬組織型,是利用信息技術把各種資源、能力和思想動態地連接起來,成為一種有機的企業網絡組織,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創造價值。
- 上一篇:男鞋匠為宣傳品牌使出新招穿高跟鞋
- 下一篇:2萬多雙愛心童鞋,一路向西 溫暖進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