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培訓:成功捷徑還是精神鴉片
2005-11-09 08:50:41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從卡耐基的《成功之道》到陳安之的《成功法則》,從個人的拓展訓練到企業的教練培訓,職場中總有一大批人需要鼓勵,于是又有一大批人教你如何勵志。勵志類圖書的火爆,各類勵志培訓機構如同雨后春筍般出現,表明一種名為“勵志”的產業正在興起。然而,職場并不相信“勵志”就能成長。有關專家提醒,勵志產品并非成功的金鑰匙,對于大部分求職者而言,培養自己的真才實學才是根本之道。
案例一 :改變命運的不是“成功學”
人物:劉先生,28歲,公司經理
8年前,尚未畢業的小劉看了生平第一本勵志書———《成功致富》。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小劉對“成功學”非常狂熱,搜集了很多勵志的資料,甚至買來演講大師的磁帶,有空就拿出來聽。直到有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似乎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激情似乎沒有辦法再被激發出來。那之后小劉才慢慢領悟到:成功不僅僅靠聽一個演講大師的說教就能實現,還需要自己的實際努力。接下來,他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全套的職業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到今天,小劉已經是一家公司的經理了。
案例二 :“勵志”講座就像“精神鴉片”
人物:王小姐,22歲,會計
中專畢業的小王找工作一直不大順利。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聽一家大公司主辦的勵志講座。小王介紹,這些事先設計過的演講詞都很具煽動力,尤其是對像她這樣職場的失意者來說,當時覺得全身血液都沸騰了,好像光明的前景觸手可及。由于第一次聽的感覺不錯,小王后來又陸續聽了好幾場,前后總共花去了數百元。聽到后來,慢慢地覺得沒有新意了,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話。雖然講座上、勵志書里有很多方法,可到了現實中都用不上,自己的工作仍然是沒有著落。
“勵志”產業正在形成
近日,記者走訪泉州各大書城時發現,暢銷圖書排行榜上,勵志類圖書不僅比例大數量多,而且無一例外都被擺在顯眼的柜臺,有些書店甚至把該類圖書作為主營項目。據了解,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涌入職場,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行業的人才擁堵,暫時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不在少數。某些復雜、枯燥的工種也容易使操作者壓力過大、產生焦躁情緒。于是,伴隨著近年來勵志圖書的“火熱”,各類與勵志相關的咨詢培訓講座層出不窮且報名參與的情況同樣火爆。
除了針對求職者個體的勵志產品,面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勵志培訓也在泉州迅速興起。目前,大量的泉州民營企業正在走向轉型,從“小企業做事”向“大企業做人”轉變,許多企業還面臨著從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向現代企業人力管理方式轉變。
許多泉州的企業家希望通過勵志培訓,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并提升員工的能力和業績。各類勵志培訓中,陳安之的“激勵體系”、余世維的“企業教練”以及拓展訓練類的培訓最受追捧。
記者了解到,針對企業管理層的勵志培訓往往要價不菲。在一個培訓機構,幾個針對企業決策層的3天短期培訓,每人的費用高達5000元以上。而兩周以上的中長期培訓,每人的培訓費用高達數萬元。
“快餐式”培訓暗藏陷阱
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用他們的經歷告訴世人,成功從來沒有所謂的捷徑,成功無不是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的和多次失敗才得來的。那么,大量勵志產品和勵志培訓中宣揚的成功致富的“捷徑”———經過幾天培訓就能獲得“脫胎換骨”般的改變,真的會那么神奇嗎?
為了了解“勵志培訓”的基本機制,記者專門咨詢華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副主任張向前副教授。他介紹,以勵志類的圖書為例,一種的讀者群是15-30歲的年輕人,一種是面向3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市場上的勵志圖書,對于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較有吸引力。它們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容易激發年輕人的昂揚斗志和成功的欲望。
但是這類勵志圖書又是一種文化快餐,它的火爆源于迎合了社會對于成功的速成心理,針對具體的問題提供簡易的現成答案,因此閱讀容易且剛開始時激情十足很有效果。問題是后勁不足,讀多了會發現千篇一律。
正是勵志類培訓具有迎合社會速成的心態,并且具有大量鼓動性的內容,“勵志”往往被一些動機不純的人所利用。
晉江的汪先生曾經到某直銷企業參加所謂的激勵培訓。剛開始時,講座還是有關勵志的內容,但沒過20分鐘,漸漸變成了企業銷售人員成功史和發家史的介紹。再往下,組織者開始動員聽眾加入他們的行銷隊伍,“一起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汪先生說:“所謂的激勵培訓搞得如同‘洗腦’一般。”
據了解,勵志培訓在營銷、直銷行業十分流行。更有一些直銷機構打著勵志培訓的旗號,在培訓過程中推銷商品。更有些非法的傳銷機構以勵志培訓為名,招徠或蒙蔽不明真相的求職者加入傳銷隊伍。
真才實學是關鍵 光說不練會出局
張向前副教授指出,勵志產品對激發一個人的上進心當然有用。但作為一種文化快餐,偶爾吃是可以變換口味,但長期迷戀于此會導致營養不良。勵志圖書、相關拓展訓練、咨詢講座非常有激情,短期內會感到頗有成效,但畢竟“大志”和“良謀”不可偏廢,不可能通過一兩次充滿激情的鼓動來獲得。如果過分依賴所謂的勵志教育,不重視實際能力的培養,最終只能是志大才疏,一事無成。
即使是進行勵志培訓,也應該注意到,勵志案例和方法比較極端,更多給人以自我暗示的意義,不能籠統地生搬硬套,只要有進步就是好的,不要急于求成。
職場中人的確需要勵志,但并非一定要通過這些方式。企業需要的是實干型人才,光說不練的人最終仍然會出局。因此,職場中人要想成功首先還是應該考慮自己的技能過不過硬,并制定實際的目標和規劃。
對于企業方面的勵志培訓,張向前認為,目前處于轉型期的泉州民營企業家,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在尋求改變方式上,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期待用一兩次勵志培訓就能改善企業的凝聚力,提升員工的水平的,同樣會“欲速則不達”。
他說,目前泉州的民營企業家,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需求,并且為他們建立一個平臺,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黃帆)
案例一 :改變命運的不是“成功學”
人物:劉先生,28歲,公司經理
8年前,尚未畢業的小劉看了生平第一本勵志書———《成功致富》。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小劉對“成功學”非常狂熱,搜集了很多勵志的資料,甚至買來演講大師的磁帶,有空就拿出來聽。直到有一天他忽然發現自己的生活似乎沒有什么大的變化,激情似乎沒有辦法再被激發出來。那之后小劉才慢慢領悟到:成功不僅僅靠聽一個演講大師的說教就能實現,還需要自己的實際努力。接下來,他為自己制訂了一個全套的職業規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到今天,小劉已經是一家公司的經理了。
案例二 :“勵志”講座就像“精神鴉片”
人物:王小姐,22歲,會計
中專畢業的小王找工作一直不大順利。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聽一家大公司主辦的勵志講座。小王介紹,這些事先設計過的演講詞都很具煽動力,尤其是對像她這樣職場的失意者來說,當時覺得全身血液都沸騰了,好像光明的前景觸手可及。由于第一次聽的感覺不錯,小王后來又陸續聽了好幾場,前后總共花去了數百元。聽到后來,慢慢地覺得沒有新意了,講來講去都是那些話。雖然講座上、勵志書里有很多方法,可到了現實中都用不上,自己的工作仍然是沒有著落。
“勵志”產業正在形成
近日,記者走訪泉州各大書城時發現,暢銷圖書排行榜上,勵志類圖書不僅比例大數量多,而且無一例外都被擺在顯眼的柜臺,有些書店甚至把該類圖書作為主營項目。據了解,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涌入職場,一定程度上造成某些行業的人才擁堵,暫時找不到工作的求職者不在少數。某些復雜、枯燥的工種也容易使操作者壓力過大、產生焦躁情緒。于是,伴隨著近年來勵志圖書的“火熱”,各類與勵志相關的咨詢培訓講座層出不窮且報名參與的情況同樣火爆。
除了針對求職者個體的勵志產品,面對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勵志培訓也在泉州迅速興起。目前,大量的泉州民營企業正在走向轉型,從“小企業做事”向“大企業做人”轉變,許多企業還面臨著從家族式的管理方式向現代企業人力管理方式轉變。
許多泉州的企業家希望通過勵志培訓,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并提升員工的能力和業績。各類勵志培訓中,陳安之的“激勵體系”、余世維的“企業教練”以及拓展訓練類的培訓最受追捧。
記者了解到,針對企業管理層的勵志培訓往往要價不菲。在一個培訓機構,幾個針對企業決策層的3天短期培訓,每人的費用高達5000元以上。而兩周以上的中長期培訓,每人的培訓費用高達數萬元。
“快餐式”培訓暗藏陷阱
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用他們的經歷告訴世人,成功從來沒有所謂的捷徑,成功無不是經過長時間艱苦的努力的和多次失敗才得來的。那么,大量勵志產品和勵志培訓中宣揚的成功致富的“捷徑”———經過幾天培訓就能獲得“脫胎換骨”般的改變,真的會那么神奇嗎?
為了了解“勵志培訓”的基本機制,記者專門咨詢華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副主任張向前副教授。他介紹,以勵志類的圖書為例,一種的讀者群是15-30歲的年輕人,一種是面向30歲以上的人群。目前市場上的勵志圖書,對于30歲以下的年輕人比較有吸引力。它們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容易激發年輕人的昂揚斗志和成功的欲望。
但是這類勵志圖書又是一種文化快餐,它的火爆源于迎合了社會對于成功的速成心理,針對具體的問題提供簡易的現成答案,因此閱讀容易且剛開始時激情十足很有效果。問題是后勁不足,讀多了會發現千篇一律。
正是勵志類培訓具有迎合社會速成的心態,并且具有大量鼓動性的內容,“勵志”往往被一些動機不純的人所利用。
晉江的汪先生曾經到某直銷企業參加所謂的激勵培訓。剛開始時,講座還是有關勵志的內容,但沒過20分鐘,漸漸變成了企業銷售人員成功史和發家史的介紹。再往下,組織者開始動員聽眾加入他們的行銷隊伍,“一起為共同的事業而奮斗”。汪先生說:“所謂的激勵培訓搞得如同‘洗腦’一般。”
據了解,勵志培訓在營銷、直銷行業十分流行。更有一些直銷機構打著勵志培訓的旗號,在培訓過程中推銷商品。更有些非法的傳銷機構以勵志培訓為名,招徠或蒙蔽不明真相的求職者加入傳銷隊伍。
真才實學是關鍵 光說不練會出局
張向前副教授指出,勵志產品對激發一個人的上進心當然有用。但作為一種文化快餐,偶爾吃是可以變換口味,但長期迷戀于此會導致營養不良。勵志圖書、相關拓展訓練、咨詢講座非常有激情,短期內會感到頗有成效,但畢竟“大志”和“良謀”不可偏廢,不可能通過一兩次充滿激情的鼓動來獲得。如果過分依賴所謂的勵志教育,不重視實際能力的培養,最終只能是志大才疏,一事無成。
即使是進行勵志培訓,也應該注意到,勵志案例和方法比較極端,更多給人以自我暗示的意義,不能籠統地生搬硬套,只要有進步就是好的,不要急于求成。
職場中人的確需要勵志,但并非一定要通過這些方式。企業需要的是實干型人才,光說不練的人最終仍然會出局。因此,職場中人要想成功首先還是應該考慮自己的技能過不過硬,并制定實際的目標和規劃。
對于企業方面的勵志培訓,張向前認為,目前處于轉型期的泉州民營企業家,越來越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水平的提升。然而,在尋求改變方式上,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期待用一兩次勵志培訓就能改善企業的凝聚力,提升員工的水平的,同樣會“欲速則不達”。
他說,目前泉州的民營企業家,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企業各個層次員工的需求,并且為他們建立一個平臺,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黃帆)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中國Linux培訓炙手可熱
- 下一篇:香港5所世界百強大學PK,港大C位岌岌可危?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