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產業轉向內地 河南如何奮起爭奪產業轉移
2005-09-06 11:37:13 來源:河南報業網-大河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市場經濟就是候鳥經濟,哪個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它就飛向哪里。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符合梯度轉移的經濟規律,是大勢所趨。河南和中部、東北其他省份一樣,奮起爭奪這一輪轉移。
但對于中部地區來講,區位優勢都是相對的,資源優勢各有千秋,勞動力成本相差無幾,優惠政策大同小異。產業固然在轉移,但憑什么一定會轉移到河南?是不是所有要轉移的產業,河南都要積極去承接呢?專家的意見是:理清本省優勢,在整體產業規劃的框架下有針對性地承接產業轉移。
第一篇
產業轉移浪潮拍門來
標本一鞋業:一次洽談會推進一個產業
關鍵詞8月20日中國鄭州鞋業貿易洽談會
典型事例目前已有30多家鞋業企業意欲投資河南
歷史的改變,往往緣于偶然。
8月20日到22日,河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鞋業貿易洽談會在鄭州達發新鞋城舉行。
這無論對沿海鞋業還是對河南鞋業來說,都只是一次偶然事件。
但如果不是因為有這個洽談會,媒體也許不會想到去刻意“關心”鞋業的發展,沿海鞋業正在萌生的大舉轉移沖動將和其他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一樣,默默無聞地進行。
如果沒有媒體的關注,河南諸多對招商引資急迫的縣市也不會齊齊把目光瞄向沿海鞋業,共同托起河南鞋業重振輝煌的夢。
因為這些努力,沿海鞋商挑剔的目光在全國看來看去后紛紛投向河南。
8月21日,記者在河南賓館見到了前來參加中國鄭州鞋業貿易洽談會的深圳市龍崗皮革鞋業商會會長梁惠南先生。他此行的目的是尋找投資機會。
他有兩個鞋材生產廠,三個貿易公司,年銷售額近1億元。
梁先生說,眼下深圳市政府已明確,要重點發展使用勞動力少的高新技術產業,如果說過去制鞋企業還是零星外遷的話,現在沿海鞋業產業轉移正在形成一波浪潮。
他說,當地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把眼光瞄準外部,有的往東北遷移,也有的到中部省份落戶。
在河南賓館,記者還見到了深圳市皮革鞋業商會一行幾人。此外,來自廣州、溫州、晉江、東莞等幾個國內主要鞋業基地的商家都在洽談會上忙碌奔波。
樣本二服裝業:今日鄭州 昨日溫州
關鍵詞鄭州服裝業的民間崛起,商貿業帶動加工業
典型事例鄭州女褲年產量達兩億條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霸主
幾乎是不經意間,鄭州服裝業崛起并驚艷全國。
2004年9月21日,鄭州女褲展示中心在鄭州銀基商貿城開業,崛起于民間的草根產業,開始以一種集約化的形式謀求全面突圍。
一年后的今天,這股不容忽視的民間力量正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官方待遇。
5月8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做出批示:“應趨勢而上,打響鄭州服裝業的品牌。”
7月13日,在銀基商貿城召開“振興鄭州服裝業品牌研討會”。
7月30日,鄭州市政府舉辦“鄭州服裝發展高層論壇”。
官方力量的支配,或將成為鄭州服裝業全面崛起的一個契機。事實上,成功的模式就在眼前。
2000年,溫州市政府提出了“穿在溫州”的口號,并把打造“中國服裝名城”列入政府工作計劃。2001年,溫州的服裝年產值就達到165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的1/10,令上海、廣州等原來的服裝行業“老大哥”城市大為驚嘆。在服裝業的發展上,今天的鄭州像極了2000年的溫州。靠市場的自然調節,鄭州服裝業已成功度過生存期,駛上既定的快車道,政府所要做的,似乎只需要趁勢而上。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尚沒有溫州、廣州等地的知名服裝品牌將加工廠遷往河南。但值得人們注意的是,在鄭州自發崛起的服裝加工企業,大部分來自廣東、浙江、福建等地。
記者從鄭州市工商聯服裝商會了解到,目前鄭州市從事服裝生產加工的人在10萬人以上,服裝生產加工企業總計近3000家,女褲年產量超過2億條,化纖女褲甚至超過廣東而成為全國霸主。
與官方意志更強的招商引資相比,鄭州服裝業基本憑借一種市場的力量,自發崛起于民間。這或許是產業轉移的另一種模式。
標本三小商品:一個40億元項目聞香到滎陽
關鍵詞中原國際小商品城典型事例一幫浙江商人在全國多個城市考察了近兩年,最終主動選擇落戶在鄭州與滎陽交界處的滎陽地界上
總投資預計達40億元的中原國際小商品城入駐滎陽的方式,多少有些讓人意外:這并不是滎陽方面絞盡腦汁四處招商結下的“碩果”,而是該項目主動前來“鳳棲梧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規劃之初就著力吸引沿海小商品生產廠家進駐,其目標是建成一個加工、貿易一體化的小商品王國。一些頗具實力的廠家正在門外徘徊,猶豫著是否進駐。
資本逐利而往,40億元緣何自動流向滎陽?其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
正因為此,我們將之作為“標本”加以解讀。
葉小東是浙江人,中原國際小商品城的銷售副總監。
據他講,在義烏,一個10平方米的攤位,一年的租金最少要30萬元,運營成本水漲船高至40萬元左右;勞動力、物流、水、電等成本大幅上漲,很多工廠都是“開三停四”。這些因素,正在大力削減以價格低著稱的義烏小商品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產業轉移是一定的,但往什么地方轉移是個問題。
葉小東說,兩年內,他們跑遍了中國大部分城市,最后把目標鎖定在西安、沈陽和鄭州。幾番比較后,鄭州以相對更優越的區位優勢勝出:遠離浙江輻射、大交通、大輻射、成熟的商貿物流格局、政府支持力度比較大。最終,項目落戶在鄭州與滎陽交界處的滎陽地界上。
據滎陽市政府一位官員介紹,該項目協議已簽,保證用地面積為3000畝,控制在5000畝內。滎陽市委、市政府還專門就該項目成立了一個由市委書記、市長掛帥的領導小組。
據葉小東介紹,首期工程即將開工建設。
但這樣一個項目,占用的土地面積如此驚人,以至于人們不得不在心中打個問號:這個小商品王國的建設會否一帆風順?
第二篇
河南各地搶抓轉移機遇
樣本一新鄭:緊急規劃新產業園區
關鍵詞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順應產業轉移大勢,規劃工業園區群體成員安陽市、滎陽市、西平縣、蘭考縣等
“我們得抓住這次產業轉移的機遇。”8月20日,新鄭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趙新民說。
趙的另一個身份是新鄭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主任,而他要抓機遇的載體,正是新鄭市剛剛規劃的鄭州(空港)名鞋工業園,這是一個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工業園,立志于打造成中原鞋業生產基地。
“從《大河報》關于溫州鞋要外遷的報道中,我們看到了沿海制鞋業要北上西進的趨勢,就順勢規劃了這個工業園。”趙新民說。據趙介紹,該工業園位于鄭州新鄭空港臺商投資區南部,他們要依托河南交通區位、資源等優勢,引進國內外知名鞋業廠家入駐,構建產業鏈條齊全的中原鞋業生產基地。
“相對于溫州拉四送三的電力供應與每畝高達100萬元的土地價格,新鄭的優勢較為明顯。”趙新民說。
而在更為廣義的范圍內,新鄭的優勢也是不言而喻的。鄭州作為中西部地區最大的鞋業交易批發集散地,年交易量5億多雙,批發交易額60億元至100億元人民幣。河南將近1億的人口,自身消費量占中南地區的25%。
有這樣一種分析,以鄭州為中心,半徑500公里的5小時經濟圈可以輻射3.6億人口,半徑1000公里的12小時經濟圈可以輻射7.9億人口。2010年中部高速客運鐵路網投入使用后,將形成以鄭州為核心的3小時經濟圈,覆蓋全國經濟總量的2/5強。
據介紹,目前該工業園區已成功地吸引到包括臺灣統一、臺灣正林、三九制藥、空港國際航空物流等知名品牌企業入駐。僅就鞋業基地來說,中乒鞋服CTT、人生路鞋業等已成功進駐。
好的開始并不意味著最終的成功,關于產業轉移的競爭也很快出現。僅就河南省內,安陽、西平、滎陽、蘭考等市縣也都注意到了這塊蛋糕的出現,并聞香而來。
標本二孟州:“皮革之都”再鑄“皮鞋之都”
關鍵詞本身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在產業轉移大潮中順勢而上,實現產業升級
群體成員孟州、許昌等
面對沿海鞋業產業轉移洶涌潮流,“皮革之都”孟州市正強烈地表現出再造“鞋業之都”的沖動。
8月21日,在中國鄭州鞋業貿易洽談會期間,孟州市由人大、政府主要領導組成的高規格代表團,借機把沿海鞋商拉到河南賓館搞起“孟州市情說明會”,隨即又帶他們實地考察。
“吸引鞋業轉移,孟州做好了充分準備!”孟州市市長魏超杰說。
此言非虛,目前一個占地近3000畝的鞋業工業園已經做好規劃,虛席以待各路商家。
據悉,孟州市里南莊鎮桑坡村素有“皮毛之鄉”的美譽,是亞洲最大的羊剪絨加工基地。在這里,每年加工羊皮1200萬張,年產值達15億元。
孟州加工的皮革源源不斷地銷往日、美、英、德、澳、韓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溫州、廣州、重慶等地制鞋企業所用的鞋里皮90%來自這里。孟州立志打造中國的“皮革之都”。
可這個準“皮革之都”又在不安分地進軍“皮鞋之都”。孟州市副市長高善興對記者說,鞋業工業園距離桑坡村五六公里,目的就是利用當地的皮毛優勢;過去,出去的是初加工的半成品,今后將直接生產出最終的產品——皮鞋,提高產業附加值。
目前,孟州市已出臺一系列政策為工業園“開道”。
在許昌,中部鞋城的規劃正在緊鑼密鼓制定中。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許昌就有在國內相當有名的美菊鞋業,目前,駱駝鞋業已經成為國內單體生產規模最大的鞋廠。許昌方面覺得,自己既然有這么好的產業基礎,許昌提“中部鞋城”,建鞋類生產基地,比省內其他地區更有產業基礎。
標本三滑縣:一句話成就一個大產業關鍵詞勞務經濟下的“蛋”群體成員滑縣、固始等地滑縣縣長張金泉說,他真沒想到,一個邀請成就滑縣一個大產業。
從2001年開始,滑縣開始向香港德信電子集團設在福建莆田的分廠輸送民工,至今已有近3000滑縣人在該廠工作,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該廠主要生產計算器、防水表、無繩電話、電腦上的電子元件等。
“你們這兒招工難,各項成本又高,還不如到我們滑縣去投資辦廠呢。”2004年12月份,安陽市委副書記李發軍和滑縣縣委書記黃道功到福建莆田看望滑縣籍民工時,有意地拋出了這樣一句話。
德信電子的老板真的上了心,如果把工廠搬到滑縣,土地、勞動力、稅收、水、電等成本都將大幅下降,比如,德信電子在福建的工廠,工人平均工資近千元,在滑縣為400元左右。當然,運輸成本會增加,但河南自身巨大的市場及對周邊強力輻射所帶來的效益,會將這部分上漲的成本抵消。雙方迅速進入“相親”程序。
2005年1月6日,張金泉縣長和德信老總林平基先生簽訂了投資合同。2月18日,德信(河南)電子有限公司在滑縣原糧食機械廠閑置14年的廠房里開工生產了。
大半年來,德信電子已投資近7000萬港幣,生產蒸蒸日上。目前,該廠每天有40萬只計算器運向省內外。該廠原有的車間已吸納3000人就業,還有3個新車間將在9月份擴建完成,屆時將吸納4500人就業。同時,該公司近期將投資1億港幣,在滑縣開發區新建一個占地168畝的新廠。
更令人欣喜的是,看到德信電子在滑縣的日子過得很滋潤,其姊妹公司香港新威電子集團也來了,該公司投資1.2億港幣,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廠房,預計9月中旬投產。
和這兩家公司配套的企業如塑料廠、紙箱廠、彩印廠等都紛紛前來洽談投資辦廠事宜。一個產業鏈在地方政府有意識的培養下正飛速成長、完善。
據張金泉講,滑縣是農業、人口大縣,富余勞動力就高達40萬人。德信電子和新威電子兩個廠的產值預計兩年后均可達到5億元左右,用工規模均為萬人左右。屆時,滑縣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之一。
一條電子產業鏈,使一大批當地人致富!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滑縣此次招商引資的成功,其實也是勞務經濟下的“蛋”。河南是勞務輸出大省,很多地方都有政府組織的勞務輸出,如何利用好這個資源,引進適合地方發展的產業,期待各個地方的“掌門人”破題。
第三篇
誰在同河南競爭?
所謂產業轉移,是指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過程。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符合“梯度轉移”的經濟規律,是大勢所趨。
但對于中部地區來講,區位優勢都是相對的,資源優勢各有千秋,勞動力成本相差無幾,優惠政策大同小異。產業固然在轉移,但憑什么一定會轉移到河南?
在迎接這一輪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誰在同河南競爭?
這并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7月7日,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朱峰告訴記者:“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招待外省來溫州招商的客人。江西、四川、重慶、河南、湖北、遼寧、吉林等省的都有。”
8月初,記者的一位在廣東東莞某電子廠做投資分析的朋友說,他最近要到安徽阜陽出差,考察當地的投資環境與運營成本。
事實證明,此次產業轉移涉及的地區范圍較廣。“這次產業轉移的承接不僅僅局限于中西部省份,還包括東北幾省。可以說,除產業輸出省份以外的所有地區都渴望成為承接者。”有專家如此分析。
可以說,放眼四周,皆是河南的競爭對手,競爭的激烈性也由此不斷升級。
“找我們談招商的地區,給出的條件都非常優厚。”8月20日,前來參加鄭州鞋業貿易洽談會的一位廣東鞋廠老板說。
據記者了解,各地推出的招商優惠措施多種多樣,有免稅的,有變相獎勵的,有些地方甚至拋出了“零地價”的優惠措施。
對此,河南省南部某縣副縣長對記者說:“我們知道這些措施都是違規的,但為了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已經顧不了這些了。”
這種做法似乎值得商榷。
市場經濟就是候鳥經濟,哪個地方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它就飛向哪里。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它會在全球的各個角落尋找利潤。
“其實,我們能給的條件,別的省份也都能提供,比如,豐富的勞動力、廉價的土地等。”河南省貿促會招商引資辦公室主任梁杰一說。
顯然,如何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首要問題,需要政府拿出足夠的智慧來解答。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貿促會會長張以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人力、區位、市場、資源、能源,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所必備的五個要素河南都具備,沿海產業向內地轉移時,河南完全有條件成為投資商的首選之地。
第四篇
河南還需做什么?
河南完全有條件成為產業轉移中投資商的首選之地。但河南要成為“首選之地”,還需要多少時間、心智成本的累積?河南還需要做什么?
“依我個人判斷,這輪產業轉移的速度非常快,恐怕也就5到10年的時間,河南必須搶抓這次機遇!”河南省商務廳政策研究與對外開放處處長穆榮國稱。
“這輪產業轉移已經進行幾年了,現在正往高潮走,河南還有很多機會!”張以祥也做出了這樣的判斷。
連日來,記者奔走在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中間,試圖找到一些最接近真實、能給河南各地迎接產業轉移提供借鑒、警醒的真知灼見。
高效廉潔的政府
這是一個應該能引起政府深思的答案,更是一個難解又欲解的命題。
記者采訪到的官員、企業家、專家等方方面面的人士,在回答記者“為了更好地迎接產業轉移,河南還需要做什么?”這個問題時,給出的第一個答案驚人一致:高效廉潔的政府。
穆榮國稱,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投資商最擔心的事依次是,政府失信、辦事效率低、吃拿卡要等。
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商務成本的高低將成為左右商家投資行為的重要砝碼。
所謂商務成本,一是硬成本,如勞動力、土地等;二是軟成本,包括稅收、工商管理費、市場信用、市場運行規范程度等交易成本,也包括治安環境等制度成本。
軟成本有時也被稱為隱性成本,在很多企業老板看來,內陸地區的硬成本雖然很低,但隱性成本卻非常高。
消弭隱性成本,就是消除投資商的顧慮。河南該如何來做呢?河南這幾年一直在行動。尤其是去年以來,優化投資環境的鼓點一直很急、很實。
其中最引起關注的當屬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徐光春在河南省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打造誠信社會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的“五子登科”戰略:換腦子、挖根子、變法子、裝輪子、闖路子。
徐光春提出的“河南開放度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發展空間”等言論,也被企業老板們掛在嘴邊。
河南省委政研室財貿處處長王英超稱,在全球化浪潮中,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都會逐步消失,河南要實現跳躍式發展,必須有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
實現這些目標的支撐點無一不是“高效廉潔的政府”。
提高勞動力素質 “河南是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而且廉價。”向投資商推介河南時,這是必說的一句話。
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勞動力素質問題。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李鋼介紹,2003年,他在為蘇州市作高新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時發現,東莞的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向蘇州轉移,但蘇州的土地價格、人均工資等比東莞還略高,這到底是為什么?研究發現,蘇州當地勞動力素質較高,員工培訓成本很低,政府對企業干涉少,社會交易成本低,因此很受投資商青睞。
“雖然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比較便宜,但如果勞動生產率過低,仍然沒有競爭力。”李鋼稱。
令人欣慰的是,河南有一支龐大的產業工人隊伍。王英超稱,這些產業工人既有前些年鄉鎮企業大發展時培養出來的人,也有這些年放下鋤頭去發達地區打工“鼓了腰包、換了腦子”的人。其實,河南人戀家,只要工資差距不是太大,誰還會遠走他鄉?
構建產業集群
李鋼認為,一個地方是否有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吸引資金的重要砝碼。政府要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有意識地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吸引龍頭企業放到重中之重,因為一個龍頭企業的進駐,可以帶動相關配套企業的遷入。
中國鄭州鞋業貿易洽談會期間,國內皮鞋業龍頭企業——康奈集團副總經理鄭萊莉專門來鄭督陣。在這位年輕女少帥看來,河南的消費市場、對周邊區域的強大輻射力讓他們公司不能小覷。
目前河南省皮鞋銷量在全國區域市場中名列前5位,并且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可惜的是,“康奈”暫時還沒有投資河南的打算。鄭萊莉認為,眼下溫州和中部省份相比,雖然缺乏土地、資源等成本優勢,但卻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與鞋業配套的各種零部件生產商以及相關產業,能夠提供資源的高效配置。眼下,雖然河南具有鞋業生產的多種優勢,但還沒形成較大的產業集群,對入駐企業來說,如果說投資成本不高,但配套資源缺乏,為一個配料還要繞道省外,那就在另外環節抬高了成本。
“河南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引進各種相關配套產業,通過產業集群,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鄭萊莉對河南如何承接產業轉移非常關注。
鄭萊莉的這個觀點,不同的專業人士在不同的場合也曾反復向記者提起。
做好產業規劃
是不是所有要轉移的產業,河南都要積極去承接呢?
李鋼的意見是:河南要厘清本省的優勢,確定自己的優勢產業、主導產業是什么,在整體產業規劃的框架下有針對性地承接產業轉移。
李鋼對河南一些縣市不顧實際群起迎接產業轉移的做法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千萬不能一哄而上,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在產業調整中有計劃地進行產業轉移。否則,產業今天轉移來,明天又轉移走,是很可悲的。
“產業轉移是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始終都有產業在轉移。河南不必太急躁,不是說錯過了這班車就再也沒車可坐了。”李鋼稱。
河南省“十一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的編制中,相信不久就會有結果出來。河南各個縣市,既要敏感地搶抓機遇,更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迎接產業轉移。
警惕環境污染
拒絕污染,拒絕耗能。響亮地提出這樣的口號,也許會讓各級政府、各級環保部門,在未來幾年,不會被環境保護問題壓彎了腰。
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產業“梯度轉移”多為傳統產業“梯度轉移”,若產業項目選擇不當,就會給當地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
在全國很多地區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當地急于發展經濟,饑不擇食,把污染嚴重的項目引了進來,雖然使得經濟總量增加了,也使得環境污染加重,反而惡化了環境。那些對資源的無序開發、過度利用的情況,更是舉不勝舉。
產業轉移當頭,環境保護的警鐘也應該敲響了。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