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了的企業文化
2005-08-08 15:52:39 來源:阿里巴巴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國企業日益成熟,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逐漸從以前的以產品,市場為導向的戰略轉移到了人才競爭上了。雖然現在的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都有不同的看法,有堅持渠道為王,終端制勝的,也有堅持核心技術為主的。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人才的競爭始終是各個企業的一個競爭的焦點,人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一個載體了。
如何留住人才,培養人才,使人才的能量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從而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使企業成為一個常青的企業?
在諸多的方面的影響下,企業開始重視起企業文化來,但是,從中國的企業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是從當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漸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種角色上的變換,加之,中國人本身的一種好大喜功的心理,導致了企業文化在中國的企業導入時就已經變了味,是一種形式,一種口號,流落到俗套中了。
企業的文化的建設就如當年的品牌建設般,被眾多的企業主視為企業的救命草。發展勢頭強勁的企業導入企業文化,希望利用企業文化可以留住人才,使企業的員工的潛能最大化,使企業可以一直保持強健的發展,而生命垂危的企業導入企業文化,希望企業文化可以挽救企業,使之起死回生。一夜之間,企業文化建設紅遍全國。然而,中國本土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始終流露于表面,繼承了當年的國企的企業精神類似的一種口號式的模式,對企業員工的企業文化培訓也只是一種形式,似乎這樣就可以對外宣布,本企業也文化了一把,沒有落伍,趕上了時代的班車。在這種口號的宣傳下,試問,在這種企業主一相情愿的的心理下,建設成的所謂的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文化嗎?企業的企業文化的核心思想被多少員工所接受了,就算接受了,又有多少會一直的自覺的去奉行呢?
企業文化考驗的是企業的一個執行力,而中國的企業從客觀上講,基本都是屬于那種執行力低下的。加上企業的管理制度始終會應為人情變成一種形式,最近幾年中國企業主都推崇企業的執行力的執行效果,但是,也只是理論上有操作性,實際卻又是另一種操作。
筆者曾觀察了多家企業的所謂的企業文化,基本都是屬于筆者以上所講的這種標語式的企業文化,真正建設的比較出色的類似海爾,TCL的企業文化被很多的企業所模仿,但是又有多少企業有他們的文化底蘊呢?說明了中國的企業的企業文化正在被泛化
這樣泛化的企業文化體現在;
1)虛華而不實 中國更多的是民營個體私營企業,而這種企業主一般普遍學歷不高,都是在中國早期計劃經濟轉軌到市場經濟的時候,經濟條件利好情況下,掘的第一桶金,后來才開始有大跨步的發展的,因為當年是經濟利好,市場緊缺,市場需求量大,基本也不愁銷路的,很多是一夜暴富的,都有著種暴發戶的一個特點。但是,在現在的市場產品基本同質,品牌眾多的條件下,突圍都很困難的時候,生存很困難了,也很少有企業主從企業的發展戰略上來考慮,更多的是重視企業的利益,利潤。導致了發展上的一種不均衡,所以有民企“富不過三代“之說了。企業文化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過程,而很多的企業都習慣短線操作,從而企業文化變成了一種宣傳手法,并不被企業所重視。
2)企業的執行力低下 企業對執行的認識不深,依然還停留在一個就事論事的處理者的角色上,對自己在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轉變過來,要么就是習慣用自己的權威來進行治理企業,獨裁式的管理方式,憑自己的主觀臆斷。要么就是機構臃腫,企業間的信息傳遞速度慢,等重要信息傳到高層的時候,等到開始決策的時候,市場機會已經過了,而喪失企業的發展機會。種種原因導致了企業的執行力低下
3)文化的沖突 高層的一些想當然的主觀臆斷,往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脫鉤甚遠,也容易和企業的員工的個人意愿相背離,就容易造成企業文化與企業員工的一種文化的沖突。大家都知道,企業文化建設的初級階段上很大程度取決于企業主的個人文化,理念上的,企業主的個人文化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整體文化的形成,但是,企業主卻往往習慣用權威來建立自己在企業中的形象,加上企業主和員工在利益的出發點的不同,往往就直接導致了文化上的沖突。
并不是每個企業都是海爾,所以更多的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始終依然是一句口號,企業依然還是在企業主的一相情愿的希望下,按照企業主的權威的意愿,這種精神寄托下建設中這種所謂的企業文化。逐漸,企業文化已經被慢慢泛化了。(蝶戀萍蹤)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管理:是一種“痛”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