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貼牌"軟肋 鞋企著手打造增值體系
2005-07-28 08:58:32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早在7月15日之前,吳振昌就將所有應訴歐盟皮鞋反傾銷的材料都交齊了。
“目前我們對反傾銷具體的規則還不甚了解,因此聘請一個專業的好律師對于應訴的成敗至關重要。”為了增加勝訴的保險系數,這位創信鞋業董事長還專門從海外聘請了律師。
吳振昌在1990年從臺灣到大陸的廣州番禺投資設廠。15年過去了,他的創信鞋業目前已發展到近2萬名員工,年產鞋超過1000萬雙,年出口額就達到1億多美元,是國內最大的制鞋出口企業之一。創信鞋業供應種類繁多,專做世界著名品牌的貼牌加工,例如,美國米奇老鼠、史努比,臺灣地區知名童鞋品牌魔術屋,法國時尚品牌ELLE男女兩用功能運動鞋及休閑鞋,還有運動名鞋耐克等。
吳振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歐洲市場占創信鞋業的全球市場份額不到十分之一,但他對這次應訴歐盟皮鞋反傾銷格外重視,正積極地向歐盟申請為單獨調查企業:因為假如中國鞋企萬一不幸被歐盟裁定為傾銷,其企業就可通過努力獲得低于平均傾銷稅率的單獨稅率。
繼紡織品“特保”龍卷風之后,新一輪風暴襲擊中國鞋業。6月30日,歐盟中國勞保鞋和皮鞋發起試探性反傾銷調查,僅隔一個星期,反傾銷的第二枚“連環箭”又射出來,歐盟于7月7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部分皮面皮鞋開始反傾銷調查,此案是中歐反傾銷史上金額最大的一宗反傾銷案,涉及我制鞋企業1200多家和上百萬人的就業,涉案金額達6.7億美元。
“貼牌”軟肋
今年鞋類出口配額取消后,歐盟當地進口商將過去分散于他國的訂單都轉移至中國,并在借機壓價,導致我國鞋類產品在歐洲市場上量增價跌,并招來歐盟反傾銷調查。
“我們的客戶在全球不少地方也都有合作的工廠,一旦被征收傾銷稅,生產成本就會增加,也許客戶會將訂單轉給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工廠來,這是我們要盡力打贏反傾銷官司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吳振昌說。
記者在采訪調查中發現,一些鞋企對應訴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同時對貼牌生產的模式開始忐忑不安。即使是為世界各知名品牌貼牌生產的企業,也開始為自己在供應鏈中穩定性擔憂。
耐克集團今年的一系列動作讓中國鞋類加工企業有些“受傷”。耐克集團的代加工廠豐泰企業證實,由于越南的工資水平要低于我國的工資水平,所以今年耐克運動鞋在越南的下單量將會加大。與此同時,耐克還將新投資1600萬美元,在越南成立VungTau廠,計劃在明年年底,每月生產鞋的數量將達到302萬雙,不僅比目前的月產能增加一倍,還有望超過我國國內每月182萬雙的規模,成為耐克集團最大的境外生產基地。
中國輕工工藝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欒春生指出,貼牌生產最大的弱點就是主動權不掌握在我們企業的手中,僅靠加工賺取微薄的利潤,而且容易因為加工出口量大遭遇國外的貿易壁壘。但是,不可否認貼牌生產是中國鞋業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對中國鞋業的發展起到功不可沒的作用,這種模式在往后還會長時間存在,但已有一定規模和經濟基礎的企業,應該嘗試走出貼牌生產這一步,打造自主品牌和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自身競爭力。全國最大鞋產品出口基地廣東的鞋企在貼牌生產上有優勢,但在品牌建設方面做得比浙江、福建的企業弱一些。
業內有種說法,全世界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穿廣東鞋。廣東制鞋業年產量近30億雙,珠江三角洲形成了龐大的制鞋產業帶,目前全省有上萬家鞋類生產企業,從業人員達200萬人以上。然而在這龐大的制鞋“軍團”中,只有深圳“百麗”一個品牌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與浙江溫州一個市的制鞋業就擁有3個中國馳名商標、3個中國名牌產品比較相形見絀。
出口模式亟須轉變
“做1000萬雙鞋子并不難,但賣1000萬雙鞋子可不容易。這些銷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廣告費,需要有一個好的品牌作后盾,珠三角的制鞋企業基本上都做貼牌生產,這是基于經營成本和專業分工上的考慮而自然產生的。”吳振昌談到目前為什么依然以貼牌出口為主,但他也強調:“創信還有多少東西可以自己創立,創立品牌、創立通路,甚至創立別人沒有的生產方法。”
東莞黃江南寶鞋材廠專門為東莞貼牌生產耐克、阿迪達斯等著名品牌鞋的工廠提供原材料。該廠一位負責人談道,如果能擠入著名大品牌供應鏈中,除了訂單保障外,利潤也不錯,企業的市場風險也減少,這是廣東大多鞋企所希望的一個生存狀況。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一針見血地指出,廣東鞋企普遍存在惰性,本來廣東鞋業配套條件好、有自身的優勢,但如果只滿足為他人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上,出口競爭優勢將越來越不明顯,而且很可能陷入惡性競爭中。
全球最大的鞋業展覽會GDS的主辦機構德國杜塞爾多夫展覽機構國際鞋類顧問彼德科恩認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中,僅僅搬照意大利、法國、德國或美國皮鞋的新潮產品并不是可行的市場策略,只有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產品,才能保證企業的長遠發展。珠三角企業最常犯的錯誤是沒有采取系統方法開發產品系列,而是常常從國際客戶那里接受時尚和產品系列戰略觀點,并為每一位走進工廠的客戶生產鞋,這樣很難形成自己的風格,市場定位也不準。
鞋業在行動
針對歐盟等地區對我鞋類發起的新一輪貿易限制措施,以及目前國內鞋行業普遍存在的各種問題,為實現鞋類產品出口從單純依靠數量擴張向依靠質量和效益的轉變,日前,商務部開展了多項工作,比如啟動輕工產品出口促進資金,支持鞋類企業開展貿易促進活動,在外貿發展基金項下,申請設立品牌基金,用于扶持企業的品牌建設和品牌產品出口推廣等等。
溫州康奈集團在皮鞋增值型出口方面已邁出成功的一步,在國際化道路上采取了尋找國際代理商,合作開設專賣店等做法。從2001年在巴黎第19街區繁華鬧市開設第一家專賣店起,康奈目前在美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的專賣店已達到80多家,平均每雙皮鞋售價60歐元左右,與每雙100歐元左右的意大利皮鞋相比,仍具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康奈集團辦公室蔡主任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集團不受歐盟反傾銷調查的影響,借助精品鞋店創品牌的手段,實現了產品的中高檔化,既避免了低層次上的壓價競爭,又創造了效益,在競爭中獲得了主動權。
此外,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出口委員會聯合東藝、吉爾達等12家溫州鞋企在德國注冊了新的品牌商標,合力出擊國際市場,準備在高檔鞋類市場上采用統一的商標來代替以往的單一低成本且各自為戰的廉價市場價格競爭模式。
這些對中國其他鞋企出口應起到一定示范效應。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