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不能完全制度化
2005-07-23 17:26:22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有人說21世紀是亞洲的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與之相應,一些中國學者開始倡導建立現代儒家企業管理制度和儒家市場經濟,臺灣曾仕強教授在中國教育頻道山東臺關于中國式管理的講座也越來越引起企業界的注意。我認為,這種思潮的出現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華文化一直倡導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暗合了自由社會對和諧的要求。現在很多有識之士正在積極地從中華傳統文化里提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只是能系統地提煉出來的相對少一些。中華企管網集團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中華文化“道”這一層面的東西提煉成一個系統的、能夠指導管理實踐的現代化的理論,在企業界推廣、應用。
中國式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合理的管理,所謂合理就是合乎規律。它跟西方管理典型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中國式管理真正倡導以人為本,從組織的打造和管理的結果來看,我們希望一個組織能像一個人一樣,機動而靈活。西方管理側重于把人組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程序化的機器,然后去創造財富。但隨著自由時代的到來,人越來越不適應企業將自己物化成生產工具,而需要更多的自動自發。現代西方管理的極致是把人變成機器,而人本質上是不可能成為機器的。
有人說,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是希望學到西方的先進技術,二是希望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現在我們又來提中國式管理,條件是否成熟?中國式管理是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矯正還是顛覆?誠然,從具體的管理科學上來講,西方比中國確實研究得更加細致深入。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它對管理科學,尤其是對個人和組織行為的規范性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因此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講,我們要學習西方,但是如何具體運用這些管理技術就屬于管理哲學的概念。現在世界范圍內都在積極學習和探尋中華文化的精髓,伴隨而生的中國式管理是以中國文化的哲學底蘊為本,然后合理地使用西方現代工具而形成的一種管理思想。對西方管理而言,中國式管理既不是矯正也不是顛覆,而是融合,是要中華的“道”和西方的“術”實現合璧。
當然,現在中國的管理學教育基本上沿襲了西方理論,這是讓人遺憾的。中國有句話叫“本明而道深”,只有先有了“本”,才會根據具體的條件產生不同的方法。西方MBA教育移植到中國之所以水土不服,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本”的重要性。不過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商學院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是由于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管理當中的應用案例的研究,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家商學院能推出系統的課程。
現在有一些繼續教育學院把教育當成賺錢的工具,因此,它不可能真正完成教育者的使命和任務。張維迎認為在所有的行業當中,教育行業最特殊,它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要真正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使命。但中國人的過于聰明使得一些教育行為已經變質。這一現象的存在會擾亂視聽,讓人覺得不可信任、無所適從,所以我呼吁大家共同誠心誠意來做教育,共同來倡導一種好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發展機制,
有人把中國式管理等同為儒家式管理,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儒、道、墨、法,包括后來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融入,中華文化已經是成為人類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不單單是儒家文化的概念。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純粹的儒家文化,也沒有純粹的道家文化和純粹的佛家文化,它是合到一起的文化。對于中國式管理來講,不是秉承了哪一派文化,而是建立在文化集合的基礎之上的。
一些有識之士指出,中國式管理講求合理,但合理的標準很難確定,不能完全制度化。如果將中國式管理用來炒作,不僅不利于其發展,而且可能走向相反方向。
中國文化發展到目前階段,已成為一種極度包容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不是簡單的誰占上風誰占下風的問題。中國式管理就是要我們學習人類一切優秀的、先進的文明成果,中華文化是屬于全世界的,只要是好的、適用的、積極的、向上的,我們就要去學習,不斷地去完善和補充。(成天)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管理的藝術:過猶不及和知止不敗
- 下一篇:在招聘中如何真正做到“匹配”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