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身邊應該留什么樣的人?
2005-06-23 16:35:43 來源:《北大商業評論》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在2005年人們要有很多紀念活動,但有一件曾經很大、很嚴峻的歷史事件直到現在也沒聽到提及,那就是公元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
然而現代人有必要再追溯一次那時的教訓,因為它是一場空前盛世下的空前災難。如果把大唐帝國比作一個持續創造驕人業績的企業,安史之亂帶來的,不僅是它經濟實力的大破壞、軍事組織的大混亂,更重要的,是它管理體制和核心團隊的大潰敗。
雖然到了21世紀,在現代企業制度下,董事會和高管層之間可以有一定的相互制約,但企業的社會職能(以競爭求生存)決定了它的日常決策經常是由少數人控制的。在現代企業制度不那么完備的企業里,其內部的管理體制和決策程序與古代帝國相比,有時并無本質差異。
在1250年后的今天,人們仍要考慮:怎樣讓正高速擴張的企業避免日常決策中的失誤日積月累,最終一夜之間全面爆發,造成一場嚴重災難?怎樣讓帶領企業過五關、斬六將的領導者避免在“松一口氣”之間,造成管理的全面失控?怎樣讓董事會(大唐帝國沒有這個)有效監督和干預高管團隊的組建,以保證它不迷失戰略方向?
(一)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席卷了半個中國,并先后攻陷國家的兩座都城洛陽和長安。中央政府經過全國動員,死傷無數將士,甚至不得不向回紇借兵,才得以最終剿滅叛軍。但這時中國北方的經濟已被徹底毀壞,口頭宣布歸順唐廷的不少地方節度使也形成了獨立、半獨立的割據狀態。世界上最強盛、最富足的大唐帝國,從此走上了難以逆轉的衰敗之路(趙劍敏,2002)。
為什么有這樣一場空前浩劫?最無聊的解答要數把責任推給女人,也就是從純道德的立場出發,認為是因為皇帝私生活沒有頭緒,整天把精力都花在身邊那位叫楊貴妃的女人身上,才導致管理失控。元稹所謂“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連昌宮詞)云云,基本屬于文學式的瞎編。
但純制度的立場,認為當時社會已發展到國家不再擁有足夠手段管理的階段,反正不是要出這種亂子就要出那種亂子,也不能提供滿意的解釋。歷史不能忽視個人作用,尤其對具體事件負有責任的個人的文化層次、價值判斷,甚至日常偏好,都能反映出大歷史的源流。1
后人大多傾向于把問題歸咎于“CEO”唐玄宗,首先是他的自我陶醉和自我麻痹。但唐玄宗不是個沒本事的人,這位早年就“性英武、善騎射”的青年英雄,在登上權力頂峰之后,也曾任用賢臣,整頓朝綱,使“貞觀之風,一朝復振”。大唐帝國正是在他統治下的開元、天寶年間,經濟才獲得了長達40多年的空前發展(趙劍敏,2002)。
然而就像人們今天仍可看到的那樣,一個事業的成功,一定是一群人努力的結果,比如楚漢相爭中漢軍勝利,貞觀之治以及唐玄宗統治期間的前期繁榮。但是,一個事業的失敗,至少是它失敗的轉折點,卻往往只歸咎于一個人。一個人成就不了一個大事業,卻足以讓一個大事業毀滅,尤其是當一個處于權力頂峰的人從精神上松懈下來,在眼界上開闊不了,或在脾氣上執拗起來的時候。
(二)
唐玄宗就是陶醉在自己的成就中不能自己的時候,把國家卷入了“一曲霓裳四海兵”(李約·過華清宮)的厄運。據說一開始的時候,他似乎也沒有什么非份的念頭,無非是在成功之余,妻子死后,感到身心疲憊,想要放松放松(據說因聽信了某些道教背景的保健專家的勸告)。
但上有所好,下面就一定有人投其所好-這是辦公室政治的法則。于是唐玄宗的身邊也就有了所有那些放松的游戲,有人為他驅趕忠臣,為他掩蓋下情,為他安排女人,甚至慫恿他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做出一系列違反邏輯、有悖常理的決策。不是嗎?不思進取的CEO,加曲道事人的COO,一定會引發一場管理上的“完美風暴”。唐人薛能有一首詩半開玩笑半諷刺地為唐玄宗辯護,說當時天下太平,他無事可做,只好沉湎于聲色犬馬:
丹蒼蒼簇背山,路塵應滿舊簾間。
玄宗不是偏行樂,只為當時四海閑。 (過驪山)
所謂“天下太平”(“四海閑”),不過是只有幾個人每天要讓皇帝聽到的報告-包括以權謀狡詐而出名的宰相李林甫、以“照顧好領導”為天職的宦官高力士、以不學無術瞎指揮為能事的國舅楊國忠(李林甫的繼任者),以憨厚扮相而騙取了半個國家軍權的安祿山。
這是一個“以百口百心之讒諂,蔽兩目兩耳之聰明”的團隊,與唐玄宗統治前期由姚崇、宋憬作宰相時政興人和的局面,形成鮮明對照。宋人張齊賢甚至說,假設還是由姚崇、宋憬這樣的人繼續作大唐帝國的COO,說不定唐玄宗與他的愛妃真的可以白頭偕老呢:
當時不是不窮奢,民樂升平少嘆嗟。
姚宋未亡妃子在,塵埃那得到中華? (華清宮)
不過事實上,姚崇、宋憬都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就已嶄露頭角的行政人才,到楊貴妃被帶到唐玄宗身邊時,兩人都已作古。
更重要的是,那種昏君(此時唐玄宗已不再是英雄)加忠臣的假設,從邏輯上說并不成立,在實踐上也行不通。之所以皇帝倦于理政,追求放松,是因為他感到天下已定,不必跟姚崇、宋憬那樣的人再糾纏了。姚崇、宋憬都曾讓皇帝感到過為難和討厭。姚崇拜相前提出的10大條件,不亞于一個行政改革和經濟改革的綱領,也是對君權的限制。宋憬一貫犯顏直諫,還堅持政務公開、決策透明等至今聽起來都“西化”的東西。把這種人留在皇帝身邊,他還怎么放松?于是當這兩人為營造國家繁榮各干了四年之后,就被用小手腕給撤換掉了-皇帝再也不想聽他們嘮叨了(趙劍敏,2002)。
(三)
事實上,到李林甫在政壇上躥升的時候,為大唐帝國締造開元盛世的高管團隊,除了唐玄宗自己外,都已相繼退出政壇。只有一個人,一個恪守儒家價值觀的廣東學者,對皇帝表示過不同意起用李林甫,也在皇帝不聽勸告起用了李之后,明確向他表示過不愿與他共享榮耀。他就是宰相張九齡。但由于不愿與李合作,而唐玄宗也不愿包容他的直率和倔犟,張九齡不久即遭到貶黜。中央政府的日常業務,從此為李林甫一手把持。
關于張九齡,后人記得的,往往只是他寫的美麗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云云。的確,此人不但詩寫得好,而且就是因為老宰相張說看中了他的文筆而把他一手提拔上來的,一度“以文章獨步唐廷,當時朝中制詔,多出其手”。
但是,在把張排擠出高管團隊以后,大唐帝國卻不僅僅是少了一位為它起草中央文件的大文豪;與張一道被唐玄宗棄之腦后的,是他在離任前的開元24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前19年的公元736年,提出的懲處安祿山的建議。
人們常說安史之亂是大唐帝國的轉折點。但任何政治的轉折點都不是像大地震那樣突然到來的,尚未到來時多少會有跡象,不幸的只是人們對這些跡象一概沒注意,或有所注意但又心存僥幸。但此時的張九齡卻直言安祿山是個未來的反賊,提出應對他采取先發制人措施:“斯逆一懲,底寧萬邦,天下幸甚,國家幸甚”。
可惜的是,對這條建議唐玄宗卻拒絕知賞。因而有后人說,雖歷史記載是把安祿山起兵的天寶14年(755年)定為安史之亂之始,但在開元24年(736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專權時,大唐帝國的命運就已埋下了“理亂之所分”的伏筆。
當張九齡無比郁悶地告別長安時(四年后就去世了),唐玄宗大概覺得自己還挺有兩下子的:盛世業已建成,忠臣又有何用?只不過他沒想到的是盛世竟如同幻夢,忠臣離去之后,惡鬼必然來半夜敲門。直到20年后,唐玄宗才在去四川的逃亡路上又想起了張九齡。此時兩都已陷,愛妃已死,老皇帝淚流滿面,噬臍莫及。
(四)
人們常把紅花和綠葉的關系比作美景與陪襯的關系,或一美與多美(主要的美和次要的美)的關系,但這些比喻都有不恰當之處。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紅花與綠葉也是互為依存的關系。
在高速發展的企業里,人們往往看到,它們的領導者,作為個人的確是杰出人物,甚至是類似古代英雄君主式的人物。更何況中國的流行文藝也在喋喋不休地表現那些古代的英雄君主,其感染力可想而知。但領導人不等于領導力。沒有一個團隊幫助領導人進行決策,甚至對他進行約束,再杰出的個人也會迷失方向,他(或她)領導下的企業也會喪失領導力。
領導者與高管團隊的關系也是互為依存的關系。紐約心理分析家Kerry Sulkowicz(2004)曾發表論文專門討論CEO與其“親密咨詢者”(intimate counselor)之間的關系,說明這一組關系對企業命運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正如中國歷史上的君主與“近臣”之間的關系時常決定國家命運那樣。這也揭示了領導者不能單槍匹馬發揮領導力的道理。
企業高管團隊需要各種專業、各種經歷的人,但一種人絕對不能沒有,那就是“直道事君”的“忠臣”。忠誠與諂媚的界線是道德。但忠誠不僅僅是道德,而且是一種行動、一種參與、一種具有向心力的激情;在競爭性的環境中,它也往往發揮一種警覺的作用。同樣的道理,諂媚也不僅僅是無道德或道德標準的淪喪,而且也是一種行動、一種介入、一種瑣碎利益對戰略方向的干擾;在競爭性的環境中,它往往起到一種麻痹的作用。
在現代企業里仍會見到李林甫、高力士、楊國忠、安祿山那樣的“曲道事君”者。無論他們出于何種目的,或無目的,他們都在客觀上混淆老板的視聽,敷衍他的事業,護送他踏著飄飄然的步子走向深淵。
不僅中國企業有這樣的情況。不久前英文《財富》雜志也有專欄文章,把CEO比作封閉在父母溺愛中的幼兒,并列舉了他們與受溺愛幼兒的各項共性:他們都被尊為宇宙中心;他們說起話來都語無倫次,而溺愛者(公司團隊)卻毫不介意;他們的興趣都頻繁變幻,而溺愛者則只管一個勁地為他們更換玩具;他們的情緒都喜怒無常,而溺愛者也都會小心侍奉;公司的一切議程都必須按照他們的飲食起居來安排,而且他們的靈機一動還要經常打亂別人的飲食起居,等等(Stanley Bing,2005)。如果不是董事會及時對這些“成年幼兒”采取措施,他們總會有一天面臨晚年唐玄宗所面臨的問題。
貶官之后的張九齡因感到一生抱負不能實現,把更多的心血用在寫詩上:
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其一)
這是唐代最早出現的帶《離騷》風格的詩歌。往日的臣子,盡管內心如春蘭秋桂,依舊純潔、忠誠,卻不再奢望當權者的信任了;他將像屈原一樣在寂寞中離去。《離騷》的藝術極美。可是,當楚國不能起用它的作者,它就行將滅亡了;當大唐帝國的忠臣張九齡每每以屈原自況,它的統治也變得力不從心了。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如何吸引、選擇、培養、保留優秀人才?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