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如何才能“職業”?
2005-06-07 15:56:23 來源:科技智囊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中國有沒有職業經理人,“職業”的標準是什么?
討論是從中國有沒有職業經理人開始的。盧漢對“職業”兩字持保留態度,他認為要有市場的存在,且得到市場的認可才能真正稱得上是職業經理人,而中國還沒有形成這樣一個成熟的市場。沈勁認為經理人和老板的身份是可以不斷變化、轉換的,而不變的是管理,因此不應以“職業”來劃分,而應以“管理”的角度來看問題,不管是經理人還是老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管理。孫子強則把職業經理人的定義更廣泛化了,他認為只要是以為投資者經營管理為生、為樂趣、為準則、為目標的,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史軍對“職業”的理解,除了專業外,在中國這個特定環境下,還要加上“政治智慧”,就是要學一點政治方面的“職業”。
王穎:我前一階段聽到很多對立的觀點,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職業經理人,或者說還沒有到那個程度,對這一觀點大家怎么看?
盧漢:我對職業經理人的“職業”兩字持保留態度。因為如果稱作職業經理人,那必定要有一個市場存在。怎樣才算是一個職業經理人?那必定要得到市場的承認,認為你是職業的。你以經理人為職業,你的工作能力在不同的企業得到了檢驗,才能稱為職業經理人。
我覺得有些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是有根據的,因為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很多企業的成長也都只有20年左右。國有企業先不說,因為它是一種干部加經理人的混合的特殊身份。而完全是從民營企業或者是從高科技企業中成長起來的那些人,如果做到經理人的水平,至少需要5-10年時間,這樣才能夠稱為有一定管理水平的經理人。如果他再經過兩三個職位的檢驗,在另外的公司再做四五年,那么這個市場人才的培育至少需要20年。只有經過這些職業生涯以后,才可以進入職業經理人的階層。而以我們中國企業經理人短短的工作經歷來說,與“職業”還是有差距的。而且我認為在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之前,這個“職業”的說法還是有些模糊的。
沈勁:我的印象中在國外有管理的概念,但并沒有職業經理人這個概念。在美國,我們也看到一些大公司的經理人自己跳出去創業,使自己從經理人成為老板,但是,可能他的公司又被大公司收購了,他又成了大公司的副總,又轉回經理人的身份。所以我覺得應該有管理的概念,而不是職業經理人的概念,職業經理人就是我一輩子永遠當經理人,不可能成為老板。其實不管是公司的經理人還是老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管理。
孫子強:我認為還是有職業經理人這一群體存在的。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是以為投資者經營管理為生、為樂趣、為準則、為目標,我個人認為,那你就是一個職業經理人。
在中國為什么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因為在中國,職業經理人的生存環境是非常惡劣的。有些職業經理人在職業生涯中狀態得到了很好的升華,落到了一個很好的山頭上,他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很好的演繹,他成為成功的管理者;有些職業經理人可能鳳凰落草,進入一個非常糟糕的企業,沒有辦法很好地演繹他的這一段職業生涯。但這并不意味著企業沒有成功,而經理人就是失敗的。
王穎:關于職業經理人,以前也有類似的通俗的定義,就是說隨著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產生了一批精通于經營管理并以此為生的、為投資者打理企業且支取高薪的一種職業管理者,我記得吳敬璉先生也說過類似的話。支取高薪實際上指的是企業的高管,不是指一般的部門經理。作為經理人不一定精通產品,但一定得精通管理,這是他的職業特色。對職業經理有三個關鍵詞的概括我覺得是值得參考的:第一是專業化,是社會的專業分工產生的不同工作種類。我可能不會造可樂,但我會管理可樂公司,熟悉經營管理,以專業性為基礎。第二是契約。契約背后就是規則,有了相互認同的規則就形成了契約化。投資者和經營者之間是有契約關系的。第三是品牌化。真正的職業經理人肯定很在乎自己的職業品牌。就像剛才說的,作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在多次跳槽以后還廣為企業接受,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品牌的認可度。當然除此之外還可能有別的考量。
對這一問題,剛才大家的結論就是在世界上還是有這么一個群體的,哪怕是用苛刻一點的標準來衡量。但還有一個結論是現在中國經理人還不夠“職業”。
史軍:對“職業”的理解,一個是說你夠不夠專業,另一個是要在中國這個環境夠職業的話,更重要的還是要學一點政治方面的“職業”,叫政治智慧。這個“職業”要沒有,在中國這種生存環境,你想成為所謂的職業經理人,沒太大機會。就像你學開車一樣,你學會技術很簡單、看懂規則很簡單,但你真正能不能過了這條道兒,能不能走過這個崎嶇小道兒,完全靠你的手感。職業經理人要真正職業是靠手感和執行力。
既然要談“職業”,就要界定在中國的職業經理人要具有什么樣的本領,這個內涵的界定非常重要。我覺得做職業經理人要有幾方面的素質,第一方面,你坐在這桿大旗下面的感覺你得有、氣勢你得有,心理上的居高臨下度要拿出來,這個度是要經過過五關斬六將的培訓后才會有的一種感覺。第二個方面,一個職業經理人要讓下屬真正地折服是需要很多心理征服過程的。其實很多企業聘請的職業經理人到了企業以后就不了位,就是這段心理的路程走不完。在這個時候分寸的把握、駕馭的手感的把握是第一重要的,沒有這種心理的歷程做到一把手的位置上駕馭整個團隊很困難。
中國經理人的生存環境如何?
中國經理人的生存環境惡劣是大家的共識,究其原因還是企業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誠信沒有建立起來。而且,為什么從外企出來的人到國企、民企干不好,也是環境造成的。不同類型的企業中有不同類型的矛盾和沖突,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應對、調和,從幾位嘉賓的職業經歷中可大致歸納為幾個方面:在外企,講究的是規則,沖突是對戰略的理解,此時經理人要么說服老板改變戰略,要么選擇離開;在合資企業,主要是中西方文化的強烈沖突,此時職業經理人要做的就是平衡工作;在民營企業,最核心的沖突是在信任度上;而在國有企業,經理人很多的精力不是放在定戰略、拓市場上,而是協調復雜的人際關系上,也就是“政治智慧”。
馮宗智:大家認為中國經理人的現實生存狀態是怎樣的?在現實工作中,投資方與經理人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如何協調這些矛盾從而找到一個平衡點?
王穎:完善的治理結構是職業經理人存在的土壤,公司治理結構由內外部兩部分構成,外部治理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即:資本市場、商品市場和人才市場;內部治理主要由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構成。
從資本市場控制看,資本市場對職業經理是一個很大的控制激勵因素,因為,公司股票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是公司業績的直接體現,如果公司業績良好,股價上升,職業經理不但獲得工資收入,還能獲得分紅、股票期權等收益。尤其是股票期權,對職業經理來說,收益來自于當初確定的股票底價和行權時的股價差額,差額越大,收益越大。如果股價下跌,不但得不到分紅和股票期權的收益,公司還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危險,董事會將會解雇職業經理,或者被收購后,新的董事會一般也會換掉經理班子,職業經理的位置就沒有了。
從商品市場控制看,商品市場對職業經理也是直接的控制激勵因素,公司在商品市場上的業績表現,如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利潤、新產品開發速度等綜合競爭情況,直接反映職業經理的業績,表現不好,隨時可能被解雇。
從人才市場控制看,在人才市場上,有大批優秀的經理備選人員等著競爭這個位置,這對職業經理也是個無形的壓力,業績表現不好,可能被解雇,并被別人替代。
從企業內部控制看,企業內部控制有管理內控和財務內控,具體體現在組織控制、人事控制、預算控制、會計控制、審計控制、信息控制等,使職業經理的工作處于有效的控制之中履行委托代理關系。
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建設之中,市場經濟環境、法律環境、資本市場環境等還不健全,企業內部也處在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的轉型過程中,公司規范的治理結構尚未建立起來,關于職業經理的培育、激勵、控制等機制不健全。(廖文燕)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有效的決策:不是是與非間的選擇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