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平:敗仗之后再取勝
2004-04-12 17:09:09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尤小平,1991年 投資50萬元創建華峰集團公司前身瑞安市塑料十一廠。1996年組建溫州華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溫州華峰工業集團,任董事長、總經理。
華峰集團被溫州的學者稱為“新溫州模式”的一種典型。而尤小平在創建華峰之前,曾經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辦過企業,1996年在上海“打了敗仗”。尤小平說,如果不打敗仗,上海當時那個項目的資本,現在估算也將會達到10個億以上,但卻因為企業內部出了問題而失敗。而就是在1995年,尤小平在上海的項目出現內部問題的苗頭時,他開始在老家溫州瑞安投資聚氨酯項目。
在記者看來,雖然第一次闖蕩天下沒有成功,卻讓尤小平有了與國內高層次人才合作的經歷,看到了現代企業的發展態勢,使他能更清醒地看待傳統溫州民營企業的優勢與劣勢。同時,也重視了對企業內部合理機制的建立。可以說,華峰現在的制度創新、走向資本市場等舉動,和尤小平當年走出溫州的那段創業經歷大有關聯。采訪中,尤小平透露,華峰準備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將總部遷出溫州,而目標極有可能是上海。與上一次闖天下有所不同,尤小平這一次走出溫州,攜帶著一個在國內相關產業占據著龍頭位置、飛速發展著的企業集團。
主持人:提到人才,我們知道最近幾年,溫州的民營企業也吸引了不少外來人才,您覺得他們的才能都得到很好的發揮了嗎?
尤小平:在我看來,溫州企業中,真正能做到利用好外來人才的,比例還是很少。溫州的企業還是有一種對外來人才的畏懼心理,但在根本上還是制度上的不足。過去溫州企業搞家族式管理,人與人之間憑的是信任和感覺,沒有一種制度的東西。制度不好,好的人才留不住。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為什么卻要讓不懂的人來管,暫時管一下還可以,長期就不行。
主持人:你自己作為企業領導者,感覺到企業發展會帶來自身壓力嗎?
尤小平:前幾年不吃力,現在開始感到有壓力,比如集團在今后的發展中,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層次很高的人,我們這樣的人行不行,會不會緊張?這就是知識層次的問題,所以也需要不斷學習,不管學多少,總會有啟發。
主持人:聽你自己說過,如果華峰發展到100億元的水平,就不再當董事長。
尤小平:對。我還說過,那時誰在企業里的威望最高,誰就可以頂替上來。要把自己選擇接班人的范圍廣泛一點、客觀一點、要對企業的發展有利。但是有一點,我堅決反對我家族里的人接班,我自己最清楚自己家族里有沒有人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
主持人:從一名溫州企業家的角度看,溫州民營企業提升的難度在哪里?
尤小平:對溫州來說,經濟容量很高,企業密度也很高。我認為,若干年后,哪怕是5年到10年以后,溫州企業100家中能留下一兩家就不錯。
在市場操作的初級階段,買方和賣方市場各方面都還不怎么發達的時候,任何人只要能吃苦都可以發展自己的事業,但隨著市場信息時代的來臨,有人提出傳統的“溫州模式”開始走向衰落,我個人是贊同的。因為有很大比例的人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現在溫州提出“溫州模式”的提升,但實際的動作并不多,關鍵是人的觀念還不行。溫州企業現在最危險的就是“封閉自守、自吹自擂”,比如許多溫州人雖然都穿著一身的名牌,但并不代表溫州人的檔次和素質已經上升到相同的地步。溫州的企業家,很多都缺少學習,沒有領略到外界的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只知道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差,至于為什么差、差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這就需要政府去進行有力的引導。
主持人:你剛才提到“溫州模式”的提升,現在有人提出,所謂“新溫州模式”要改變溫州企業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你認為,這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
尤小平:我并不認為這樣。今后社會的分工,也必須需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存在。溫州企業勞動密集型并不可怕,技術層次不高也不可怕。新溫州經濟模式應該是整個溫州人總體格局的提升,這包括溫州的基礎設施、市民素質等等。
主持人:我看到你在談論華峰未來的發展時,提出既要“跨越式的前進”,又要“可持續的發展”,是如何確定的?
尤小平:企業制定的目標,一定要高,一旦有機會,盡可能的實現跨越式前進。華峰集團做的是大產業,面對的既有國內市場,更有世界性跨國公司,因此不僅在發展速度上實現超越,而且要在經營理念、企業制度、管理方式、人的素質等各方面實現跨越。
不過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企業在操作上,首先要對外部市場和行業發展作正確的判斷。但總體看來,民營企業失敗的內因要大于外因,所以要有一個先進的制度。有人說民營企業的制度最好,經營靈活、凝聚力強,事實并不是這樣,我們現在要有更多的理性精神和務實的態度。華峰的具體目標是,到2005年,集團總產值達到30億元,利用10年到15年的努力,力爭把集團的總產值做到100億元。
華峰集團被溫州的學者稱為“新溫州模式”的一種典型。而尤小平在創建華峰之前,曾經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辦過企業,1996年在上海“打了敗仗”。尤小平說,如果不打敗仗,上海當時那個項目的資本,現在估算也將會達到10個億以上,但卻因為企業內部出了問題而失敗。而就是在1995年,尤小平在上海的項目出現內部問題的苗頭時,他開始在老家溫州瑞安投資聚氨酯項目。
在記者看來,雖然第一次闖蕩天下沒有成功,卻讓尤小平有了與國內高層次人才合作的經歷,看到了現代企業的發展態勢,使他能更清醒地看待傳統溫州民營企業的優勢與劣勢。同時,也重視了對企業內部合理機制的建立。可以說,華峰現在的制度創新、走向資本市場等舉動,和尤小平當年走出溫州的那段創業經歷大有關聯。采訪中,尤小平透露,華峰準備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將總部遷出溫州,而目標極有可能是上海。與上一次闖天下有所不同,尤小平這一次走出溫州,攜帶著一個在國內相關產業占據著龍頭位置、飛速發展著的企業集團。
主持人:提到人才,我們知道最近幾年,溫州的民營企業也吸引了不少外來人才,您覺得他們的才能都得到很好的發揮了嗎?
尤小平:在我看來,溫州企業中,真正能做到利用好外來人才的,比例還是很少。溫州的企業還是有一種對外來人才的畏懼心理,但在根本上還是制度上的不足。過去溫州企業搞家族式管理,人與人之間憑的是信任和感覺,沒有一種制度的東西。制度不好,好的人才留不住。他們會覺得自己有能力為什么卻要讓不懂的人來管,暫時管一下還可以,長期就不行。
主持人:你自己作為企業領導者,感覺到企業發展會帶來自身壓力嗎?
尤小平:前幾年不吃力,現在開始感到有壓力,比如集團在今后的發展中,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社會層次很高的人,我們這樣的人行不行,會不會緊張?這就是知識層次的問題,所以也需要不斷學習,不管學多少,總會有啟發。
主持人:聽你自己說過,如果華峰發展到100億元的水平,就不再當董事長。
尤小平:對。我還說過,那時誰在企業里的威望最高,誰就可以頂替上來。要把自己選擇接班人的范圍廣泛一點、客觀一點、要對企業的發展有利。但是有一點,我堅決反對我家族里的人接班,我自己最清楚自己家族里有沒有人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
主持人:從一名溫州企業家的角度看,溫州民營企業提升的難度在哪里?
尤小平:對溫州來說,經濟容量很高,企業密度也很高。我認為,若干年后,哪怕是5年到10年以后,溫州企業100家中能留下一兩家就不錯。
在市場操作的初級階段,買方和賣方市場各方面都還不怎么發達的時候,任何人只要能吃苦都可以發展自己的事業,但隨著市場信息時代的來臨,有人提出傳統的“溫州模式”開始走向衰落,我個人是贊同的。因為有很大比例的人已經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現在溫州提出“溫州模式”的提升,但實際的動作并不多,關鍵是人的觀念還不行。溫州企業現在最危險的就是“封閉自守、自吹自擂”,比如許多溫州人雖然都穿著一身的名牌,但并不代表溫州人的檔次和素質已經上升到相同的地步。溫州的企業家,很多都缺少學習,沒有領略到外界的發展速度和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只知道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差,至于為什么差、差在什么地方,就不知道了。這就需要政府去進行有力的引導。
主持人:你剛才提到“溫州模式”的提升,現在有人提出,所謂“新溫州模式”要改變溫州企業勞動密集型的特點。你認為,這兩者之間是否有關聯?
尤小平:我并不認為這樣。今后社會的分工,也必須需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存在。溫州企業勞動密集型并不可怕,技術層次不高也不可怕。新溫州經濟模式應該是整個溫州人總體格局的提升,這包括溫州的基礎設施、市民素質等等。
主持人:我看到你在談論華峰未來的發展時,提出既要“跨越式的前進”,又要“可持續的發展”,是如何確定的?
尤小平:企業制定的目標,一定要高,一旦有機會,盡可能的實現跨越式前進。華峰集團做的是大產業,面對的既有國內市場,更有世界性跨國公司,因此不僅在發展速度上實現超越,而且要在經營理念、企業制度、管理方式、人的素質等各方面實現跨越。
不過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企業在操作上,首先要對外部市場和行業發展作正確的判斷。但總體看來,民營企業失敗的內因要大于外因,所以要有一個先進的制度。有人說民營企業的制度最好,經營靈活、凝聚力強,事實并不是這樣,我們現在要有更多的理性精神和務實的態度。華峰的具體目標是,到2005年,集團總產值達到30億元,利用10年到15年的努力,力爭把集團的總產值做到100億元。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張茵:從廢紙大王成為造紙大王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當首富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