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醫衛人才流動遭遇體制三重檻
2004-03-16 11:20:38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上海醫學類院校須招收70%上海考生,醫生異地執業須變更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執業地點,早已司空見慣的異地專家門診其實并不合法
4年前,來自福建的李藝偉慎重地在自己的高考志愿書上填上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4年后的今天,他是這所院校七年制臨床醫學系的一員,當他當年的同學現正在忙著畢業論文或畢業實習時,他的學習生活剛過半,每天仍有8至9節課。
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李藝偉樂在其中,因為相對現在班里的上海同學,他的學習機會來得極其不易。他印象很深刻,為了當上醫生,高中三年他幾乎沒有娛樂,每天從早到晚除了溫書還是溫書,只有偶爾打打籃球作為調節。在福建,獨立建制的醫學高等院校僅福建醫科大學一所。反復研究了全國各地醫學院校的招生人數和自己的喜好后,他選定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當時,它在福建的招生名額只有35個,全省的人爭30多個名額,競爭的殘酷是難以想象的,成績在學校排得上名根本算不上什么,在市里排上名也沒什么了不起,在省里排上了名才敢填上這所理想的大學。
相對于李藝偉的困難重重,上海臨近的蘇浙地區的學生入滬學醫同樣荊棘遍地。為了緩解這種矛盾,2月28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21世紀醫學國際論壇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沈曉明建議,推進長三角醫學教育共同體(或者是長三角醫學教育策略聯盟)的建設,實現“學分互認、師資互聘、聯合辦學、共同攻關”,并且到長三角地區興辦獨立二級學院,建立長三角醫學院校畢業生自由流動機制。會上,“統籌規劃,資源共享,互補聯動,合作共贏”成為與會者的共識。但會后采訪中,沈曉明道出了現在長三角醫療資源無法盤活的種種無奈。
無奈之一:
市屬高校外地招生受限
沈曉明給筆者看了在上海市教委有關精神指導下制定的《二醫大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安排的初步意見》,數據顯示,二醫大今年秋季招生計劃本科生共有690個名額,其中上海市的名額有520個,也就是說分布在除上海以外全國其他地區的考生,只得到了二醫大不到25%的招考名額;細分專業的話,反差還要明顯,以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該校在上海有151個招生名額,但浙江只有3個計劃招生名額,江蘇也只有3個名額。
筆者曾致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詢問緣由,但教委宣傳處的王處長卻稱,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并沒有強制規定不許收外地學生,具體哪些省市招收多少人是高校自己定的。對這個問題,二醫大教務處的姜處長作了補充說明,二醫大作為上海的地方院校,必須考慮保證上海市的毛入學率,在上海的招生計劃要確保數量穩定,完成了這個額度后,可以視學校師資等情況到外地招。但招太多的話,就可能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受這兩個因素的制約,通常就會出現70%的招生名額是上海的。
姜處長還介紹,這中間有個矛盾,教委想把學校辦好,學校當然也有這個愿望,但光靠師資、硬件等提升是不夠的,校方希望生源質量也提高,可是上海很多優秀的學生已經被復旦、交大這些名校分流掉一批了,還給上海學生留這么多招生名額,對生源質量是有影響的;但同時,市教委撥了錢支持這些市屬院校,如果不給上海學生留下足夠的名額,市里就無法完成80%的毛入學率。
姜處長介紹,學校其實是很愿意招收外省市學生的,尤其愿意招收來自浙江和江蘇的學生。近年來,上海的高校也在不斷努力,外地招生數從2002年開始逐年增加。他向筆者透露了一個具體數字:2000年,二醫大總的計劃招生數是630個,外省市的招生數只有30個,到2002年,這一數字達到了80個,2003年有114個,今年已經爭取到了170個。當然,擴招外地生的工作只能循序漸進,如果操之過急,招生計劃恐怕難被有關部門批準。
4年前,來自福建的李藝偉慎重地在自己的高考志愿書上填上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4年后的今天,他是這所院校七年制臨床醫學系的一員,當他當年的同學現正在忙著畢業論文或畢業實習時,他的學習生活剛過半,每天仍有8至9節課。
對于這樣的生活狀態,李藝偉樂在其中,因為相對現在班里的上海同學,他的學習機會來得極其不易。他印象很深刻,為了當上醫生,高中三年他幾乎沒有娛樂,每天從早到晚除了溫書還是溫書,只有偶爾打打籃球作為調節。在福建,獨立建制的醫學高等院校僅福建醫科大學一所。反復研究了全國各地醫學院校的招生人數和自己的喜好后,他選定了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當時,它在福建的招生名額只有35個,全省的人爭30多個名額,競爭的殘酷是難以想象的,成績在學校排得上名根本算不上什么,在市里排上名也沒什么了不起,在省里排上了名才敢填上這所理想的大學。
相對于李藝偉的困難重重,上海臨近的蘇浙地區的學生入滬學醫同樣荊棘遍地。為了緩解這種矛盾,2月28日,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21世紀醫學國際論壇上,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校長沈曉明建議,推進長三角醫學教育共同體(或者是長三角醫學教育策略聯盟)的建設,實現“學分互認、師資互聘、聯合辦學、共同攻關”,并且到長三角地區興辦獨立二級學院,建立長三角醫學院校畢業生自由流動機制。會上,“統籌規劃,資源共享,互補聯動,合作共贏”成為與會者的共識。但會后采訪中,沈曉明道出了現在長三角醫療資源無法盤活的種種無奈。
無奈之一:
市屬高校外地招生受限
沈曉明給筆者看了在上海市教委有關精神指導下制定的《二醫大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安排的初步意見》,數據顯示,二醫大今年秋季招生計劃本科生共有690個名額,其中上海市的名額有520個,也就是說分布在除上海以外全國其他地區的考生,只得到了二醫大不到25%的招考名額;細分專業的話,反差還要明顯,以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為例,該校在上海有151個招生名額,但浙江只有3個計劃招生名額,江蘇也只有3個名額。
筆者曾致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詢問緣由,但教委宣傳處的王處長卻稱,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權,他們并沒有強制規定不許收外地學生,具體哪些省市招收多少人是高校自己定的。對這個問題,二醫大教務處的姜處長作了補充說明,二醫大作為上海的地方院校,必須考慮保證上海市的毛入學率,在上海的招生計劃要確保數量穩定,完成了這個額度后,可以視學校師資等情況到外地招。但招太多的話,就可能造成畢業生就業難。受這兩個因素的制約,通常就會出現70%的招生名額是上海的。
姜處長還介紹,這中間有個矛盾,教委想把學校辦好,學校當然也有這個愿望,但光靠師資、硬件等提升是不夠的,校方希望生源質量也提高,可是上海很多優秀的學生已經被復旦、交大這些名校分流掉一批了,還給上海學生留這么多招生名額,對生源質量是有影響的;但同時,市教委撥了錢支持這些市屬院校,如果不給上海學生留下足夠的名額,市里就無法完成80%的毛入學率。
姜處長介紹,學校其實是很愿意招收外省市學生的,尤其愿意招收來自浙江和江蘇的學生。近年來,上海的高校也在不斷努力,外地招生數從2002年開始逐年增加。他向筆者透露了一個具體數字:2000年,二醫大總的計劃招生數是630個,外省市的招生數只有30個,到2002年,這一數字達到了80個,2003年有114個,今年已經爭取到了170個。當然,擴招外地生的工作只能循序漸進,如果操之過急,招生計劃恐怕難被有關部門批準。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北京WTO專才仍是鳳毛麟角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