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節了,我們期待些什么
2004-03-13 10:31:25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中國婦女報》日前刊發了一組專欄文章,從女性自身視角表達了對“三八”節的不同看法和期待。
“三八”節女人幸福還是尷尬
我已經很久沒有過“三八”婦女節了。記憶中最后一次享受此節日是在5年前,因為有女同仁榮升進領導班子,所以原定額50元的禮品翻了4倍,每人分到一個電飯煲,下午放假去游電視塔。之后不久我辭職離開報社,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從此無緣享受“三八”婦女節的禮品和半天假期。奇怪的是我并沒有因此而感到失落,相反倒有一點慶幸,因為再也不用別人來提醒自己是女人了!
并不是覺得做女人不好,只是我堅持認為性別只有在談戀愛時才浮出水面,工作時它還是應該潛到下面。除了個別職業,如軍人、消防隊員因為其特殊性會注重男女身體上的差別,其他職業和性別沒什么關系。一個工作中的人,應該是無性別的中性人。以我為例,從寫作的第一天起,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多賺或少賺稿費,稿費是按文章質量和字數而定,與性別無關,所以寫作時我常常會忘掉自己的女性角色。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已經做到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因此過不過“三八”婦女節也就不重要了,只要我愿意,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成為節日。
作為個體,“三八”婦女節和我已經沒有多大關系了。但是每年此日,我還是能從電視、報刊上看到自己同胞歡歡喜喜慶祝節日的畫面。同為女性,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局外人,心情無論如何也歡喜不起來,倒是有幾分尷尬。也許是由這個節日本身所具有的雙重性決定的吧。
作為全世界婦女的共同節日,“三八”婦女節是女性為爭取平等、和平、發展和男權社會長期斗爭而取得的一個階段性勝利的象征,但同時,這個節日本身又是對男權社會的肯定,因為并沒有一個與之對應的“三九”男人節。以前在單位每逢“三八”節分禮物、女同胞為此而沾沾自喜時,就有男同事開玩笑說:“你們高興什么?一年365天只有這一天是你們的,其余364天都是我們男人的!彪m是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確,節日是弱者的特權,強者不需要節日,只要他們愿意,每天都可以過節。而女人就不行了,作為弱勢群體,她們需要一個節日來提醒世人,關注自己。從這一點來說,什么時候女人不再需要“三八”婦女節,不再需要被關注,什么時候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平等,不是寫幾篇文章說說那么容易,還有十分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要排除許多阻力和障礙。阻力和障礙不僅來自男性,也來自女性自身。一方面,作為權力的擁有者和受益者,男性不愿意也不甘心把權力移交給女人。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傳統沿襲下來的巨大慣性,許多女性已經習慣了被保護與被支配的依附地位,不愿意也沒有能力來承擔自己的命運。內因外患,延緩了女性走向平等和獨立的腳步。
女性要想平等和獨立,不僅要掙脫男權社會的羈絆,更重要的,要掙脫自身內心的束縛,徹底打敗女人最大的敵人——依附。由于傳統社會的慣性使然,許多落后觀念還在束縛著女性發展,有的甚至根深蒂固。
比如直到現在還在討論“嫁的好還是干的好”,卻從來不曾討論男人“娶的好還是干的好”。這種討論本身就是對女性價值的貶低。首先,事業和婚姻是人生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指事業回報,后者是指感情歸屬,二者是并列的,如果變成二選一,就把“嫁的好”從情感歸屬變成職業范疇,那么,女人的容貌、性格、教育甚至再往后延伸,包括性、生育、持家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量化,變成一種商業關系。而且這種勞動常常必須通過男人——這個中介被社會承認。但為什么還有一些女性想往并付諸實施呢?因為這的確是一條通往舒適生活的捷徑,我不否認這些女性就一定不能從中獲得幸福,但這樣的幸福有些令人尷尬。
我眼中的節日
翻過年來,節日一個連著一個。據說有人統計,一年到頭有500多個節日,如果一個也不落的話,平均兩天要過上三個節。剛剛過完了情人節,我們又迎來了“三八”婦女節的專場購物、專場電影、專場美發、專場卡拉OK……“三八”婦女節這天,女人花錢的選擇也如節日般多如牛毛。
在節日這一天,那些平日里嘲笑女人三八的人,不再嘲笑三八。他們推出了花樣翻新的令人心動的優惠,而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堆砌起來的是一個看不見女人的“三八”婦女節。這一天我們看見了節日,但是沒有看見婦女。我們看見,婦女被分解成各種各樣購物的欲望,并且被定格為物欲的屈從者。
很多年前,蘇聯還沒有解體。一個美聯社記者曾經描述了那個國家的“三八”景象。婦女們被放了半天假,然后急匆匆殺進商場和菜市場,然后急匆匆殺進廚房,急匆匆炮制出一頓大餐——供男人們配著伏特加享用。這也是一種“三八”婦女節,以婦女的名義供男人享用的節日。
這一天,我們看見了太多名不副實的景象。繁華的是節日,而不是婦女。就婦女的處境來說,目前完全不是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一小部分人揭竿而起,大多數人尚且沉睡。在沉睡中被剝奪和操縱。
當然,節日也不應當是滿腔悲憤的日子。時代總在演進,我們總有歌唱的理由,但那總該是從女人心底發出的歌聲,而不是銅錢亂響,商品合唱。
什么時候咱可以不過“三八”節?
女人的問題,到什么時代才不會被注意,被特別的提出來呢?
又到“三八”節了,年年都有這一天。每年的這一天,差不多全世界都在為女人開會。在咱們國家,過去那些上班的女人,也就是在單位開個茶話會,吃點糖果瓜子,后來每人發點洗頭水或件羊毛衫,現在呢,發一套高級護膚品,或者去打打保齡球,條件好的就集體出游。當然,仍然有重要的會議,有媒體的造勢,有文章發表。
聰明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我套用了丁玲老人家的文章《三八節有感》的開頭。
我只是想說明,雖然女人的待遇看起來越來越好,得到的小恩小惠從糖果瓜子到洗頭水羊毛衫直至高級護膚品和集體旅游,但她老人家半個多世紀前談論的問題,現在仍在談論,過去開的會議,現在照舊在開,男女平等的路真是漫長啊。
甭管怎樣,咱還是先得感謝芝加哥女人們95年前的游行,她們將女性革命推進到一個逐步開放、前途光明的時期,女人的社會地位在矛盾中艱難地提升。
沒有“三八”節,全世界的女性可能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多停留在被頌揚為賢妻良母的階段。
我們應該向那些女性革命的先驅致敬,向那些一代一代為女性的未來而付出努力的女人致敬。當然,別忘了,也要向咱自己致敬。
咱們生活得多累啊,表面上,兩性不平等的現象越來越不明顯,但咱自己知道,兩性在教育、職業、報酬、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并沒有消除,都21世紀了,女人找工作還那么難,在湖南,考個公務員還得要乳房對稱,這是什么道理!退一步說,找到了工作,還得找老公,還得生孩子,老公再體貼,再幫忙,孩子和家里的事,還是女人想得多,做得多。但再怎么累,咱也得挺住,說什么也得堅持下去,控制自我、發展個性、掌握未來最要緊。
說起來,過節總歸是件好事,我這個北方人第一次看到秀美的南方風光,托的就是“三八”節的福。
所以,我在這里不應該得了便宜還賣乖,但那會兒坐在奔馳的汽車和呼嘯的飛機上,我總是浮想不斷,因為這種形式上的旅行之后,回到單位,該干的工作還得干,因為是女人,得不到的東西還是得不到,我就想,單位為什么不能把這筆額外的開銷,細水長流地用于女士的工作待遇中呢?
旅行中,每到一處景點、一個飯店,總能看到一隊隊的女性團體,我一點都不覺得女人們有多自豪,多榮耀,我有一種因低微才被照顧、被施舍、被強調的感覺。誰也不會傻到相信,一個單位會像一個父親滿足自己的女兒那樣,那么痛快地滿足女士們過節的要求,但礙于“三八”節的聲勢,這個過場不能不走。
以前的社會模式強制性地規定了兩性不平等的地位和作用,現如今男女平等已成為咱們國家的基本國策,這也是一種強制性;“三八”節當然也是強制性的節日,所以,雖然是為咱女人好,過起來卻多少有些“悲哀”。
可就是這么一個有點“悲哀”的節日,還有男人吃醋呢,一到“三八”節,就有男人也嚷嚷著希望有個“男人”節。理由是他們不但活得累,還活得尷尬,累了不能喊累,失敗了不能痛痛快快地哭,雖說主宰著世界,卻有很多人是被女人主宰,活在女人的目光中。其實,一個“男人”節算什么,問題是,以后的世界所屬是否就分得那么清,一定是女人的或男人的?“三八”節也好,“男人”節也好,到底有些什么意義?
但愿有我以上希望的那一天,新生事物不是存在于單一的性別世界,而是存在于一個開放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角色自由選擇、平等開放替代了兩性固定不變的社會地位,男女同時不加區分地自由發展自我。但至少在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不同的社會標準和影響會消失。
因而,“三八”節還會存在下去,也有必要存在下去,咱們還是領情好好過這個節吧。
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強制性的形式,不像春節等那些傳統節日那么令人心安理得,但什么事都是這樣,吆喝著,多吸引些眼球,總比悶著沒人管沒人理要強。
“三八”節女人幸福還是尷尬
我已經很久沒有過“三八”婦女節了。記憶中最后一次享受此節日是在5年前,因為有女同仁榮升進領導班子,所以原定額50元的禮品翻了4倍,每人分到一個電飯煲,下午放假去游電視塔。之后不久我辭職離開報社,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從此無緣享受“三八”婦女節的禮品和半天假期。奇怪的是我并沒有因此而感到失落,相反倒有一點慶幸,因為再也不用別人來提醒自己是女人了!
并不是覺得做女人不好,只是我堅持認為性別只有在談戀愛時才浮出水面,工作時它還是應該潛到下面。除了個別職業,如軍人、消防隊員因為其特殊性會注重男女身體上的差別,其他職業和性別沒什么關系。一個工作中的人,應該是無性別的中性人。以我為例,從寫作的第一天起,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女性而多賺或少賺稿費,稿費是按文章質量和字數而定,與性別無關,所以寫作時我常常會忘掉自己的女性角色。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已經做到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因此過不過“三八”婦女節也就不重要了,只要我愿意,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成為節日。
作為個體,“三八”婦女節和我已經沒有多大關系了。但是每年此日,我還是能從電視、報刊上看到自己同胞歡歡喜喜慶祝節日的畫面。同為女性,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局外人,心情無論如何也歡喜不起來,倒是有幾分尷尬。也許是由這個節日本身所具有的雙重性決定的吧。
作為全世界婦女的共同節日,“三八”婦女節是女性為爭取平等、和平、發展和男權社會長期斗爭而取得的一個階段性勝利的象征,但同時,這個節日本身又是對男權社會的肯定,因為并沒有一個與之對應的“三九”男人節。以前在單位每逢“三八”節分禮物、女同胞為此而沾沾自喜時,就有男同事開玩笑說:“你們高興什么?一年365天只有這一天是你們的,其余364天都是我們男人的!彪m是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事情的真相。的確,節日是弱者的特權,強者不需要節日,只要他們愿意,每天都可以過節。而女人就不行了,作為弱勢群體,她們需要一個節日來提醒世人,關注自己。從這一點來說,什么時候女人不再需要“三八”婦女節,不再需要被關注,什么時候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
當然,要實現這樣的平等,不是寫幾篇文章說說那么容易,還有十分漫長而艱難的路要走,要排除許多阻力和障礙。阻力和障礙不僅來自男性,也來自女性自身。一方面,作為權力的擁有者和受益者,男性不愿意也不甘心把權力移交給女人。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傳統沿襲下來的巨大慣性,許多女性已經習慣了被保護與被支配的依附地位,不愿意也沒有能力來承擔自己的命運。內因外患,延緩了女性走向平等和獨立的腳步。
女性要想平等和獨立,不僅要掙脫男權社會的羈絆,更重要的,要掙脫自身內心的束縛,徹底打敗女人最大的敵人——依附。由于傳統社會的慣性使然,許多落后觀念還在束縛著女性發展,有的甚至根深蒂固。
比如直到現在還在討論“嫁的好還是干的好”,卻從來不曾討論男人“娶的好還是干的好”。這種討論本身就是對女性價值的貶低。首先,事業和婚姻是人生的兩個方面,前者是指事業回報,后者是指感情歸屬,二者是并列的,如果變成二選一,就把“嫁的好”從情感歸屬變成職業范疇,那么,女人的容貌、性格、教育甚至再往后延伸,包括性、生育、持家等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量化,變成一種商業關系。而且這種勞動常常必須通過男人——這個中介被社會承認。但為什么還有一些女性想往并付諸實施呢?因為這的確是一條通往舒適生活的捷徑,我不否認這些女性就一定不能從中獲得幸福,但這樣的幸福有些令人尷尬。
我眼中的節日
翻過年來,節日一個連著一個。據說有人統計,一年到頭有500多個節日,如果一個也不落的話,平均兩天要過上三個節。剛剛過完了情人節,我們又迎來了“三八”婦女節的專場購物、專場電影、專場美發、專場卡拉OK……“三八”婦女節這天,女人花錢的選擇也如節日般多如牛毛。
在節日這一天,那些平日里嘲笑女人三八的人,不再嘲笑三八。他們推出了花樣翻新的令人心動的優惠,而被琳瑯滿目的商品堆砌起來的是一個看不見女人的“三八”婦女節。這一天我們看見了節日,但是沒有看見婦女。我們看見,婦女被分解成各種各樣購物的欲望,并且被定格為物欲的屈從者。
很多年前,蘇聯還沒有解體。一個美聯社記者曾經描述了那個國家的“三八”景象。婦女們被放了半天假,然后急匆匆殺進商場和菜市場,然后急匆匆殺進廚房,急匆匆炮制出一頓大餐——供男人們配著伏特加享用。這也是一種“三八”婦女節,以婦女的名義供男人享用的節日。
這一天,我們看見了太多名不副實的景象。繁華的是節日,而不是婦女。就婦女的處境來說,目前完全不是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一小部分人揭竿而起,大多數人尚且沉睡。在沉睡中被剝奪和操縱。
當然,節日也不應當是滿腔悲憤的日子。時代總在演進,我們總有歌唱的理由,但那總該是從女人心底發出的歌聲,而不是銅錢亂響,商品合唱。
什么時候咱可以不過“三八”節?
女人的問題,到什么時代才不會被注意,被特別的提出來呢?
又到“三八”節了,年年都有這一天。每年的這一天,差不多全世界都在為女人開會。在咱們國家,過去那些上班的女人,也就是在單位開個茶話會,吃點糖果瓜子,后來每人發點洗頭水或件羊毛衫,現在呢,發一套高級護膚品,或者去打打保齡球,條件好的就集體出游。當然,仍然有重要的會議,有媒體的造勢,有文章發表。
聰明的讀者已經注意到了,我套用了丁玲老人家的文章《三八節有感》的開頭。
我只是想說明,雖然女人的待遇看起來越來越好,得到的小恩小惠從糖果瓜子到洗頭水羊毛衫直至高級護膚品和集體旅游,但她老人家半個多世紀前談論的問題,現在仍在談論,過去開的會議,現在照舊在開,男女平等的路真是漫長啊。
甭管怎樣,咱還是先得感謝芝加哥女人們95年前的游行,她們將女性革命推進到一個逐步開放、前途光明的時期,女人的社會地位在矛盾中艱難地提升。
沒有“三八”節,全世界的女性可能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至多停留在被頌揚為賢妻良母的階段。
我們應該向那些女性革命的先驅致敬,向那些一代一代為女性的未來而付出努力的女人致敬。當然,別忘了,也要向咱自己致敬。
咱們生活得多累啊,表面上,兩性不平等的現象越來越不明顯,但咱自己知道,兩性在教育、職業、報酬、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并沒有消除,都21世紀了,女人找工作還那么難,在湖南,考個公務員還得要乳房對稱,這是什么道理!退一步說,找到了工作,還得找老公,還得生孩子,老公再體貼,再幫忙,孩子和家里的事,還是女人想得多,做得多。但再怎么累,咱也得挺住,說什么也得堅持下去,控制自我、發展個性、掌握未來最要緊。
說起來,過節總歸是件好事,我這個北方人第一次看到秀美的南方風光,托的就是“三八”節的福。
所以,我在這里不應該得了便宜還賣乖,但那會兒坐在奔馳的汽車和呼嘯的飛機上,我總是浮想不斷,因為這種形式上的旅行之后,回到單位,該干的工作還得干,因為是女人,得不到的東西還是得不到,我就想,單位為什么不能把這筆額外的開銷,細水長流地用于女士的工作待遇中呢?
旅行中,每到一處景點、一個飯店,總能看到一隊隊的女性團體,我一點都不覺得女人們有多自豪,多榮耀,我有一種因低微才被照顧、被施舍、被強調的感覺。誰也不會傻到相信,一個單位會像一個父親滿足自己的女兒那樣,那么痛快地滿足女士們過節的要求,但礙于“三八”節的聲勢,這個過場不能不走。
以前的社會模式強制性地規定了兩性不平等的地位和作用,現如今男女平等已成為咱們國家的基本國策,這也是一種強制性;“三八”節當然也是強制性的節日,所以,雖然是為咱女人好,過起來卻多少有些“悲哀”。
可就是這么一個有點“悲哀”的節日,還有男人吃醋呢,一到“三八”節,就有男人也嚷嚷著希望有個“男人”節。理由是他們不但活得累,還活得尷尬,累了不能喊累,失敗了不能痛痛快快地哭,雖說主宰著世界,卻有很多人是被女人主宰,活在女人的目光中。其實,一個“男人”節算什么,問題是,以后的世界所屬是否就分得那么清,一定是女人的或男人的?“三八”節也好,“男人”節也好,到底有些什么意義?
但愿有我以上希望的那一天,新生事物不是存在于單一的性別世界,而是存在于一個開放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角色自由選擇、平等開放替代了兩性固定不變的社會地位,男女同時不加區分地自由發展自我。但至少在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不同的社會標準和影響會消失。
因而,“三八”節還會存在下去,也有必要存在下去,咱們還是領情好好過這個節吧。
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強制性的形式,不像春節等那些傳統節日那么令人心安理得,但什么事都是這樣,吆喝著,多吸引些眼球,總比悶著沒人管沒人理要強。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