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人物】12歲就失學在家種田、到磚廠挑磚,16歲去東北擺攤補鞋,18歲當木匠,21歲開始賣鞋……從1985年出門賺錢到2000年代理蜘蛛王之前,王振壽可謂命運多舛;2006年6月成為蜘蛛王集團云南總代理之后,他的事業扶搖直上,成為云南溫商中赫赫有名的“鞋王”。
12歲失學去種田挑磚
云南省鞋業商會會長、蜘蛛王集團云南總代理、昆明足晟商貿公司董事長王振壽,是溫州瑞安安陽街道上沙塘村人。他有四個姐姐、兩個哥哥。老大到老四都是姐姐,老六是他的雙胞胎哥哥,他是老七。
作為家中幼子,本來應該備受疼愛,但由于家境非常貧苦,1981年讀完小學三年級上學期后,12歲的王振壽和老六就失學了,跟母親在家種田。王振壽的父親是個殘疾人,只有一只手,而且這只手也只有兩個半手指——那是父親年輕時在一次開山炸石頭的事故中造成的。1981年,王振壽的三個姐姐已經嫁人,老四幫父親照料小店,老五學木工手藝去了,他和老六就跟著母親起早貪黑地種田,每天挑著百斤重的擔子。
說起當年的“小小種田郎”時,有兩件事讓王振壽記得很深刻。一是除了在田里插秧、種麥,當時他們每年還在山坡地上栽種了5000多棵番薯;二是農活不多的時候,他和老六就到附近的磚廠挑磚掙錢,“一天挑磚十來個小時,一個人能賺1-1.5元”。
1985年,王振壽跟著三姐、三姐夫和瑞安老鄉到吉林省吉林市補鞋。每天早上7點多,王振壽就挑著擔子到城郊的村巷吆喝“修鞋!修鞋!”晚上8點多,回到和老鄉一起租的地方,“8個男人睡一個炕,每個人每天交5毛錢”。到了1986年年底,王振壽算算一年擺攤補鞋只賺了1000多元;而當時溫州老家的收入已慢慢多起來了,再加上路遙思親,于是決定回家,和老六一起種田、挑磚,“回家后,一天挑磚能賺到十來塊錢了”。
從1987年開始,王振壽跟老五做了二三年木匠。那時一年也有了四五千元的收入。
曾在招待所痛哭3天
1989年,從補鞋匠“轉行”到義烏批發瑞安旅游鞋的三姐、三姐夫,一年賺了十幾萬元。看到生意這么好,王振壽1990年就跟過去,幫他們打工。干了半年,王振壽和老五另起爐灶,到貴陽賣瑞安旅游鞋,由于競爭日趨激烈,加上經驗不足,干了兩年多都沒賺到錢。
后來聽其他人說昆明生意好做,1993年3月份,兩兄弟就轉移陣地,到昆明老螺螄灣鞋業批發市場,租下小小2.5平方米的攤位,批發溫州皮鞋。做了一年多,虧錢了,于是從1995年開始,兄弟倆分開單干,2.5平方米的攤位一人一半,各干各的。王振壽說,當時手頭的十幾萬元周轉資金,都是從民間2.5分利息借過來的。
1996年,王振壽結婚了。老婆的舅舅覺得王振壽勤快、務實,而且人品很好,于是拿出在王振壽看來近乎天文數字的資金、約50萬元,和王振壽合股賣鞋。當年,他們在老螺螄灣鞋業批發市場租下2.5平方米的攤位,第二年又花6萬元左右在新建的玉帶河鞋類批發市場買下6平方米的攤位。攤位大了,王振壽認為只賣溫州皮鞋還不夠,于是兼營成都女鞋,但生意依舊一般。1997年下半年,他發現隔壁批發江蘇牛頭牌、花牌皮鞋的攤位生意火爆,于是到江蘇丹陽進貨,專門批發云泰牌和圣迪箭牌女鞋,“生意不錯,一年能賺二三十萬元”。
到了1999年,由于當地消費者逐漸愛上品牌皮鞋,雜牌皮鞋的批發生意開始走下坡路。雪上加霜的是,當年5月份,王振壽宿舍和皮鞋倉庫所在的昆明南窯市場起了一場大火,王振壽價值四五十萬元鞋子毀于一旦。“打拼了十幾年,一下子又回到了一窮二白。我在招待所整整哭了3天。老婆也很傷心,當時她勸我,‘財產雖然沒了,但好在人都安全。’”說起這件事情時,鐵骨柔情的王振壽不禁眼圈泛紅。他告訴記者,去年看《溫州一家人》電視劇的時候,就想起當年自己的遭遇:“感覺劇情太真實了!我經常一邊看,一邊流淚。”
后來,王振壽的舅舅去借了100多萬元,他們從頭開始批發鞋子。由于平時的信譽很好,丹陽兩家女鞋企業不但每家給了王振壽5萬元的資金補助,而且給了他可以賒欠20萬元貨款的“特權”。
溫州老鄉趕到云南開店
1999年下半年,王振壽回瑞安老家時,聽一位替蜘蛛王集團加工注塑鞋的鄰居說,“蜘蛛王”這個牌子非常好,在武漢、鄭州、杭州等地市場很火爆。王振壽一打聽,果然如此。2000年春節,他嘗試性地到蜘蛛王集團訂了1000來雙女鞋。沒想到一運到昆明,鞋子賣得很好,每雙鞋子的批發利潤竟然有十幾元。從那時起,他就專心賣蜘蛛王皮鞋了。
王振壽記得很清楚:2000年6月份,蜘蛛王集團在溫州某大酒店召開營銷大會,推行省級代理商制,并推出了男鞋產品。“當時許承建董事長問我,有沒有信心把云南市場做好?我回答說,很有信心!”于是,他就簽約成為蜘蛛王集團云南省總代理。
2001年,蜘蛛王集團要求,所有省級總代理商要開專賣店。當年,蜘蛛王皮鞋在云南省的第一家專賣店,在大理市下關鎮開業。這個店雖然門面只有2.7米寬、面積只有20平方米,但經銷商、永嘉人吳飛曉當年投入十幾萬元,就賺到了十幾萬元。2002年,“開蜘蛛王專賣店能賺大錢”的消息不脛而走,吳飛曉也帶動了很多老鄉從溫州到云南開蜘蛛王專賣店。王振壽說,2002年一年,溫州老鄉在云南開出的蜘蛛王專賣店,就有20來家,“我從公司的進貨額比2001年翻了一番。”
2003年,到云南開蜘蛛王專賣店賺到錢的溫州老鄉,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又在云南開出了約40家專賣店。當年,蜘蛛王開始躋身云南市場皮鞋品牌前十位。其后幾年,在蜘蛛王集團總部的大力支持下,蜘蛛王在云南市場發展迅速,“經銷商都是慕名而來要開專賣店的”。
據了解,目前蜘蛛王已在云南省開出了約300家專賣店,“蜘蛛王”已成為云南市場上溫州鞋的領軍品牌。
舍得花60萬元去學演講
王振壽坦言,2004年,云南市場已開出了近100家蜘蛛王專賣店,而且發展速度很快,“那時真感覺自己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了”。于是,他請集團總部幫他聘請一名職業經理人,以協助他管理云南市場。但人招過來后,他又發現,自己的學識太差,跟經理人溝通有問題。
有次蜘蛛王蘭州代理商彭總到昆明,王振壽問他,該怎么樣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讀夜校怎么樣?彭總認為,讀夜校太慢,應該去讀市場營銷方面的課程。于是,王振壽四處問朋友:“昆明哪家營銷培訓機構好?”當聽說當地某培訓班比較有名,他馬上去交了幾萬元學費,“去上了3節課,講的理論太深奧了,什么東西都沒學到,就不去了。”
2006年12月份,已在多家培訓機構“碰壁”的王振壽,聽說在上海開課的“盈利模式”課程很好,馬上飛過去報名、聽課,“因為老師講的課程很細,深入淺出,教我們怎么賺錢、做績效管理,我上課非常認真”。
從上海聽課回來,王振壽覺得自己“有了質的飛躍”。一回云南公司,他就開始了改革。其中一項措施是,公司超過上一年的銷售額部分,拿出6%給當時的30多名公司員工分。一年下來,效果立刻顯示出來:改革前,年終獎最多的員工,也只有5000元;改革后,最多的拿到十幾萬元紅包,最差的也拿到3萬多元。
嘗到“學以致用”的甜頭后,王振壽不但自己不斷去學習,而且帶動了公司員工去學習。說起王振壽的“好學”,在云南的一幫溫州鞋代理商不約而同地告訴記者一件事情:為了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王振壽有次竟然花了60萬元“巨資”,請演講專家給他單獨“開小灶”。
他的學習勁頭,由此可見一斑。
成為云南鞋業商會“掌門人”
公司做得再好,再勤奮好學,那也只是個人的事情。王振壽以謙和、大度、熱情的人格魅力,讓他在云南鞋商中有口皆碑,讓人信服。
2011年,康奈、意爾康、日泰、惠特等一批在云南市場做得較好的鞋類品牌代理商,發起成立“云南省鞋業商會”時,大家一致認為,蜘蛛王的王振壽當會長最合適,“他企業做得大,更重要的是和大家都相處得好,有號召力”。今年8月18日,云南省鞋業商會成立慶典大會在昆明舉行,王振壽全票當選為該商會首任會長。
據介紹,云南省鞋業商會現有的300多名會員,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鞋類品牌在云南市場的代理商。該商會會員單位年銷售達三四百億元。記者在昆明采訪期間,王振壽代表商會,剛跟當地的物流公司談好戰略型合作關系,其中僅每年為商會300多位會員節省下的貨運運費,就有800多萬元。(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