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購網的防守性定位已經形成了,我計劃用3年的時間形成優購網的進攻性定位。”一向低調的百麗集團副總裁、優購網CEO張學軍闡述他的商業邏輯。在張學軍北京辦公室的白板上,畫著一張“進可攻,退可守”的優購網電商體系的圖表,其所詮釋的是——優購網不僅僅是百麗集團線上渠道的拓展,更在于用互聯網的方式對傳統企業供應鏈的重塑。
優購網的立項源于2010年底,起初僅是百麗投資布局中的一環。隨著百麗與耀點100洽談合資失敗后,張學軍開始籌劃成立百麗自己的電商網站,2011年7月,打著“買好鞋,上優購”口號的優購網上線。
曾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一個商場的鞋類專柜沒有百麗旗下的品牌,這個商場將會空一半。優購網正憑借著百麗強大的品牌優勢帶玉而生,但這僅僅是龐大的百麗集團電子商務布局中的一環。
今年3月,優購網上鞋城更名為優購時尚商城,同時上線了“優購特賣商城”。并于7月與NOVO商城達成合作,這也是NOVO首次與電商型企業合作。優購網從一個鞋類品牌逐步擴張,開始了自己的時尚之旅。
逆勢擴張
百麗集團經營的諸多知名鞋類品牌,比如其自主經營10個著名鞋類品牌包括Belle(百麗)、Teenmix(天美意)、Tata(他她)、Staccato(思加圖)等,且代理經營8個著名品牌——Bata、BCBG、Elle、Clarks、Geox、Mephisto、Merrell及Caterpillar。
憑靠過去多年的積累,百麗集團擁有中國鞋業第一自營連鎖銷售網絡,鞋類營業額超過200多億元人民幣,銷售網絡覆蓋中國大陸包括所有省會城市在內的300多個主要城市。在其自營體系中,有1萬7千家自營的零售網點在這個龐大的經濟體下高速成長。盡管百麗集團的實體業務已經建立了高壁壘的馬奇諾防線,但消費購買的行為發生變化時,依然給百麗帶來風險和挑戰,百麗電商由此而來。
優購網上線趕上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黃金時期,但隨后的一年迎來了中國電商行業最寒冷的冬天,隨著資本收緊融資窗口關閉,大量電子商務企業倒閉或者轉型,與優購同屬鞋類電商的樂淘等紛紛轉型做自有品牌電商。成立之初就計劃3年內獲得百麗2億美元融資的優購網在寒冬中逆勢擴張,擁有了人才、資金和品牌的優購網,一度成為當時的亮眼新星。歷經電商高潮和低谷的經濟周期后,年輕的優購網開始向著時尚進軍。這一切都在張學軍的掌控之中。
加盟百麗
90年代初,剛畢業工作兩年的張學軍前往深圳打工,受聘于一家香港的工程公司,彼時,他滿足于每個月1500元的薪資(當時內陸的月薪通常不超過200元),背佐丹奴的包、穿佐丹奴的牛仔褲與T恤,系佐丹奴的皮帶。這段日子里,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板每周一次的巡視。其老板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某次,老板巡視橋梁工地,說今后不想繞路過河,希望直接過去,于是之后每到周末老板巡視時間,工地的同事們忙著封河搭建臨時的吊橋以滿足老板的需求。
“記得我當時我一點都不羨慕他,我覺得我還年輕,生活會有無限的未來。”不滿足于現狀的張學軍放棄了這個回報豐厚的工作考上了工業經濟專業的研究生。
此后,他到順德科龍做銷售,4年后離開時,他的職位是科龍銷售部副部長。那時的張學軍一度自視甚高,之后的四年里,換過不同的工作,創過業也遭遇過失敗,直到2004年加入百麗,人生開始有了重大的轉機。當時的百麗營業額30多億,張學軍應聘的職位是企業發展部經理。面試的最后一個問題是“期望薪酬”,張學軍說,“我知道我要報以前的薪酬,百麗可能就不要我了,進百麗的收入還比不上我以前的四分之一。”離開科龍的四年后的張學軍認為,工作的成長性才是彌足珍貴的。
正是有了這樣的心態以及取舍,張學軍有機會從事融資上市、公司重組工作,參與了百麗上市的全過程。
2007年百麗上市之后,張學軍順理成章負責投資者關系和收購兼并的工作直到2011年電商開始火起來。
火熱的電商
2011年是電子商務最火熱的一年,無數的傳統品牌開始與天貓、京東等大平臺建立渠道合作,并開始布局自己的電商網絡。張最初的想法是與耀點100合作,從投資上完成布局,但耀點100最終選擇了達芙妮。
這樣的情形下,張學軍試圖通過物色CEO的方式,自建百麗集團的電商網站,經過多輪嘗試,尋找CEO未果,之后調整策略,尋找各業務分管的負責人。優購網頗有競爭力的團隊開始形成——原凡客誠品副總裁張小軍擔任優購網上鞋城COO,原京東商城副總裁徐雷出任優購網上鞋城CMO。
當時已是2011年4月,在其后三個月的時間里,百麗集團在工廠所在地蓋起一兩萬平方米的電商庫房,然而最大的難點仍在于電商系統的開發。張學軍堅持認為:“所謂電子商務,假如電子這一關你沒跨過的話,商務這一關,你根本無從談起。”
盡管優購網在7月15日如期上線,從技術的角度看,當時的系統仍然很差勁,于是優購開始在北京大量招兵買馬組建技術團隊。“所有的電商平臺在初期都要經歷一個血淚的歷史,原先初始的技術團隊主要是在深圳,后來發現不行,要做一個電商平臺的話,必須到電商IT人才密集的地區,所以北京的團隊就大幅度的增加。”張學軍這樣總結那段歷史。
優購的野心
在張學軍看來,很多人看不懂優購網。除了自建的優購網平臺,優購網還有一個更大的神秘任務——承載著百麗集團軟件業務:包括電商平臺、物流平臺和POS系統的改造。
2010年底,在確定這個項目時,當時項目目標計劃有兩個方向:首先是防守型目標,優購網一定能成為百麗集團自營商品的網上銷售平臺,隨著線上線下系統的打通,必然能夠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目標。其次,伴隨優購平臺用戶的積累,品牌效應的增強,時尚服飾品類的擴展,優購防守型目標將轉為攻擊性,從一個自有鞋類的電子商務平臺全面轉型成為線上的時尚商城平臺。
兩年以后,優購網已經擁有了800多人的團隊,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擁有占地近5萬平方米的庫房。張學軍的野心是:在軟件方面,優購網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獨立研發了電商IT系統;在物流方面,百麗以前的全國1.7萬余家店和150多個倉庫各自獨立,并未建立標準化的體系,而優購電商技術團隊正試圖建立打通整個百麗電商供應鏈的物流體系;如果能夠進一步打通門店分銷POS管理系統,未來支付將突破門店限制,還可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O2O業務。
向時尚轉身
與NOVO的合作是建立優購網突破鞋類電商轉型百貨型電商的關鍵,成為優購網進入潮牌服飾運營的關鍵性一步。優購時尚商城與NOVO合作,也是NOVO首次以店中店的形式登陸網購平臺,NOVO將旗下眾多潮流品牌通過優購“潮流頻道”銷售。
張學軍稱如今的優購網已完成第一階段的防守性目標,今年轉入第二階段的進攻性定位。他認為,電商的三種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以天貓為代表的平臺型電商,以京東商城為代表的自營電商和做名片閃購限時特賣的唯品會。優購網想做的是第四種形態,即有一定市場定位,類似于線下百貨商場的商城。
在一般的線下百貨商場的品類中,服裝占比50%,鞋包占15%左右,運動占5%-8%。但在優購網現有的結構是運動和女鞋為主。“因為我是在今年3月份才轉換成優購時尚商城這個定位,下一階段的重點是在服飾,將招商和采買的形式做進攻性的嘗試。”張學軍解釋他的進攻性思路。
對于引進時尚百貨,現有的優購網的方式是采取小批量多品類的買斷制。除了新興的互聯網基因加入,優購網的優勢還在于從百麗集團帶來的供應鏈管理心得。“我們對存銷品的控制,對商品流轉的控制,還是有一些經驗的。”張學軍說。
他對優購網的橫向擴張思路非常明確:一是引進更多品類的服裝、鞋包品牌;二是把優購網定位在300-1000元的知名品牌中。在品牌與選款中,張學軍的思維是,“先選擇品牌知名度,越知名越好,然后再選款,以知名度降低選款風險”。
優購的耐心
作為百麗旗下的電商平臺,其優勢亦可稱為優購網的劣勢。由于依托于百麗集團,在做鞋類的品類擴張時,相比于其他電商平臺,更難獲得其他鞋類品牌的進駐。在電子商務網站的激烈競爭中,優購網的擴張速度并沒有如京東、唯品會般迅猛,高管相繼離職造成的人才大量流失,目前為止引入的品牌還比較有限,一度有業內人士質疑優購網是否能夠走遠。
面對這些質疑,張學軍回想起曾親歷的一次商業課。在他離開科龍之后,顧雛軍開始執掌順德科龍,張與顧并沒有任何交集,純粹以一個曾經的科龍人身份關注著科龍的改革,通過之前科龍同事反饋的信息,了解到顧執掌科龍之后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張看來顧在大局方面做的幾項改革,給科龍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1、改造原有高管裙帶關系供應商,降低產品成本;2、認識到中國處于世界制造業的產業定位,招募人才擴大出口;3、預判二三線城市及農村市場巨大需求,塑造低端經濟型冰箱并擴充產能。99年當時容聲冰箱的年銷量還是近170萬臺,顧時代的科龍僅出口就帶去了上百萬的訂單,科龍在顧雛軍的改革下重現生機。不幸的是,后來郎顧之爭愈演愈烈,顧也鋃鐺入獄,科龍也因此走向了沒落。
“拋開那些所謂資本原罪的說法,我個人很佩服他。我當時從銷售體系出來時,那時科龍已經人心渙散了,但是顧雛軍后來的改革讓我覺得,千萬不要被局部的認識所判斷,只要把握了大的方向,細部的傷口總會逐步愈合。”張學軍說,并以此鼓勵團隊要從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對于百麗電商業務,他預計今年年底有希望單月打平,明年中旬之后可實現整體運營持平;優購網單獨的運營持平,有望在后年實現。
在教13歲的女兒數學題時,張學軍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商業。“女兒的數學題 80%-90%我都能做出來,剩下的10%我也不會做,但我會使用百度搜索。”“根據我的實踐經歷,所有的難題在百度上都能夠搜索到答案,我覺得百度應該開發一項應用,培訓普通的家長使用這一搜索應用和技巧,方便家長通過搜索來輔導孩子的日常學習,像李彥宏這樣的企業家是值得尊重的,他們不僅僅是運營了一個企業,他改變了社會。”到現在為止,傳統商業出身的張學軍也不怎么混互聯網圈子,操盤優購網讓他感受到互聯網的活力,而這有意無意的距離感,又讓其更有足夠的耐心去做好當下的事。(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