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人物】曾經常與同行高調叫板的當當網CEO李國慶,在今年二季度凈虧損額收窄至4.3%之后反而很低調,只是在近日告誡業界,“規模只是優勢而不是競爭門檻”,屢次被同行要挾的李國慶對此很有發言權,他甚至認為目前平臺電商的全品類角逐是個錯誤。
規模降低成本不成立
“沒盈利的電商擴張規模那純粹是講故事”,今年以來雖少見李國慶論道電商,但近日出山仍不改其犀利風格。他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規模的確能讓企業在競爭中獲得一定的優勢,但規模僅僅是優勢,而無法通過其形成核心的競爭門檻。相應的,規模只有在盈利情況下才具備優勢,虧損情況之下的規模反而是巨大的劣勢。
而在之前,整個電商行業心照不宣地將燒錢磕規模定為企業發展策略,各家普遍認為規模與成本是成反比的。然而李國慶打破了這個行業幻想,他認為當企業的規模成長到一定程度,就無法通過規模效應來獲得成本上的優勢。
“比如說當當圖書占全國圖書市場的35%,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在圖書上追求成本的降低了。”這是李國慶的親身體會,不論是團購還是電子商務,都應當瞄準市場的“薄弱點”,而不是盲目擴大規模。
棄大而全專攻垂直類
所謂的“薄弱點”即電商從業者選擇的垂直目標品類,對此,李國慶的建議是縱向擴張更有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專注更細分的品類、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群體。“比如做大家電的話,就一定要專注在一個區域。而特定人群的話,只要能抓準需求,只做民工這個群體也能成功。”李國慶如是說。
他不相信一家電商在每個品類都能做強,他相信的是,今后行業的競爭會更加激烈,企業如果不在特定的品類里構筑門檻,那只有倒閉的風險,沒有盈利的機會。
顯而易見,李國慶的選擇是圖書,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當當繼續壟斷線上圖書市場約50%的市場份額,其出版物收入9.45億元,占自營類收入的63.3%,同比增長22%。
此外,李國慶還給各垂直品類劃定了一條安全線。他認為,垂直品類的市場份額只有占到整個行業的5%,才算進入安全地帶,擁有足夠的話語權。“比如京東去年數碼家電的銷售是300億元,中國數碼家電整體銷售是1萬億元,那京東在這個品類還不安全。”
內引外聯借力補充
在戰略管理學中企業核心競爭力分為三部分:品類、服務、價格。“其實,這三個因素不能同時出現,而有的電商卻想把這三件事同時做到”,李國慶認為,那是不可能的,而電商要做的是不能有絕對短板。
這就需要借助于“平臺化”,“既要入駐大的有流量的購物中心,同時要把該平臺上的優質商家引進來”,這就是當當的內引外聯戰略,在李國慶看來這并不矛盾,他的邏輯是其入駐的天貓和自己不是一個競爭集合,前者的客戶群是三四五線城市,而當當的主流顧客在一二線城市。
事實上,從2011年就開始力推百貨、去年全力開放商家平臺的當當終于嘗到了甜頭。財報數據指出,當當今年二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4.1個百分點的主要原因在于,當當將原有的毛利較低產品轉移到了集市,而自己把握住毛利率較高的母嬰和自主品牌等。目前,當當網百貨已連續三個季度超過圖書,交易額達12.73億元,第三方平臺交易同比增長178%達7.88億元。(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合作媒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