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精英專訪】3月6日,剛從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一次會議現場風塵仆仆趕來的全國政協委員、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先生接受了記者的專訪。談及此次參加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一次會議,親臨現場聽了溫家寶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他十分感慨:“溫總理這次在報告中指出要千方百計解決就業,千萬百計扶持實業,千方百計支持制造業。皮革產業本身是傳統產業,是制造業,也是解決就業的大產業,所以國家將來對這方面會有很多關注和政策。作為我們從事這個產業的企業家來講,聽完這個報告很興奮也很激動。經歷兩會,我們所處的平臺不一樣了,視野不一樣了,考慮的問題不一樣了,心里想的是企業的事,討論的是國家的事,因為國家的大事和企業的小家、個人的小家都是息息相關的,國家建設好了,企業才可能發展得更好。”

華堅集團董事長 張華榮
這位心中裝著“小家”和“大家”的鞋業界的傳奇人物,不僅以其自身的拼搏創業經歷傳遞著正能量,更以其對“中國制造業永遠有春天”的經典言論和華堅書寫的傳奇向世界傳遞著中國鞋業的正能量。
百折不撓的創業者 充滿無盡的正能量
“目前來講市場的環境正處于低谷,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的企業家要有愛國精神、民族精神、職業精神、專業精神、敬業精神、學習精神、團隊精神、服務精神。企業家也是一種職業,這個職業要求對企業負責、對員工負責;從專業來講,做一行專一行,把企業做大做強,為實現高效樂業,和諧安居做出貢獻;談到敬業精神,企業家富裕了,但是別忘了企業,別忘了國家,別忘了我們有很多的農民工需要就業,應該是盡心盡力,做一個有良心的敬業的企業家。”張華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感慨地談到。
他如此說,更是如此做的。從一個18個的小工廠,到今日擁有10余家子公司、且產業鏈相對完善的大型企業集團。張華榮書寫了鞋業的傳奇,張華榮的創業和成功故事,本身就充滿了無盡的正能量,因為他是從基層走來,他的拼勁創勁和百折不撓的實干精神正是中國人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的寫照。
1981年,張華榮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南昌縣麻丘鎮厚溪村后,學過建筑,跟著父親做過木匠、販賣過菜籽,后來又在街頭做過零打碎敲的鞋帽批發生意,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張華榮終于積攢了人生寶貴的第一桶金。本可就此過上富裕的安穩生活,但不甘平庸的他萌發了創辦工廠的念頭,1984年10月,張華榮如愿以償,在家鄉南昌縣麻丘厚溪村正式創建了“南昌縣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生產流行的“北京布鞋”,當時工廠僅有員工18人。
此后幾次公司不斷擴大規模,到1992年10月,成立“江西華堅有限公司”,此時工廠已擁有員工560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但到1996年歐盟發起反傾銷調查,華堅的歐洲訂單全部取消,公司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在這個關鍵時刻,張華榮做了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戰略性決定,1996年10月,他帶著80名江西老華堅的骨干員工來到了廣東東莞,并在東莞厚街鎮白濠工業區租下了一家當時倒閉的臺資鞋廠,正式掛牌成立了東莞華堅鞋業有限公司,從此扎根于這片創業熱土。初來乍到的張華榮先生對行業市場也還缺乏一定的了解,對于客戶還不存在信譽可言,訂單少之又少,陷入了重重的困境之中。為了打開被動局面,在行業競爭的夾逢中求得一席生存的空間,張華榮和全廠員工一道群策群力,攜手拼搏,共闖難關。為此,勇于在逆境生存的張華榮日夜忙碌,廢寢忘食,找客戶、拉訂單,跑材料……可謂嘔心瀝血,殫精竭力,最終以他過人的誠信、優越的品質、良好的服務和準確的交貨期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和認可,硬是將瀕臨死亡的華堅鞋業拉了回來,并煥發出勃勃生機。
2002年的春天,張華榮帶著對華堅事業永續經營的理念和永攀高峰的無限追求,帶著對紅土家鄉的片片深情,舉步東進,在江西贛州投資5億元人民幣興建贛州華堅國際鞋城,率先在行業內成功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將贛州鞋城建設成為:“產業轉移,打造外向型贛州制造創業基地;產業配套,中小企業贛州創業基地;產業升級,國內市場贛州品牌孵化基地”。目前已有22條制鞋生產線及鞋材廠滿負荷生產,勞動用工1.2萬人,年產能逾千萬雙,是華堅集團最大的制造基地。
投資贛州華堅國際鞋城不僅是華堅產業的結構調整,更是由一地經營轉變為多地經營,形成一體雙翼,互聯互動,率先在行業內由沿海地區向內陸省份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的戰略轉變。而且由于員工本土化,企業發展穩定性也相對較高。張華榮投資贛州華堅國際鞋城的成功,為華堅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發展前景,為贛州這塊熱土增添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也為自己的鞋業王國打造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由于表現突出,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先后獲得各種榮譽稱號:招商企業納稅大戶、全省外貿出口先進企業、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A級納稅信用企業等。
此外,張華榮在2009年投建了致力服務“三農”的贛州市贛縣匯民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在2010年創辦贛州華堅國際汽車城和贛州華堅科技學校,為華堅多元化發展開創了一條新路,更是華堅“為社會而生存,為行業而努力”的一曲贊歌。
把鞋業作為磐石 無懼做吃螃蟹第一人
近幾年來,在外部需求減少和內需提振乏力的大環境下,中國鞋業整體陷入低谷,企業訂單缺失、利潤降低。面對鞋業的低谷,張華榮有自己的見解:“作為企業家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一個難有三個辦法,要有創新精神,從永續經營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根本問題,我們從粗獷型的加工制造轉型為精益型的生產制造,從經驗型的管理模式轉變成有效率的管理模式,這些創新對企業的發展都非常關鍵。企業要進行改革,從分配機制的角度進行改革,提高干部的激勵因素,從培訓機制的角度進行改革,提高干部和員工的潛在能力。”
他對制造業的發展有著堅定的信念:“我相信制造業永遠有春天,華堅將會堅定不移地做好鞋業,鞋業是華堅的磐石,在此基礎上嘗試多元化發展。把鞋業做精做專,把品牌做大做強,通過不斷創新,并以堅實的步伐推進華堅進一步的產業升級。”
華堅在鞋業領域的深耕細作伴隨著坎坷,更多的則是敢為人先的創新之舉。張華榮從來不懼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不僅塑造了華堅的品牌,更成為向世界舞臺傳遞中國鞋業正能量的人。
嘗試“走出去”,布局非洲。從2011年12月做出決定到埃塞俄比亞投資到埃塞俄比亞的工廠投產運轉,張華榮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談及這個意義重大的戰略決策,他表示:“作為伴隨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成長的制造業,這些年還處于一個低端的制造
水平。從對內來將,應該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從對外來講,非洲地區有廉價的勞動力,有零關稅的政策,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而且,我們走出去要為中國制造建立良好的形象。非洲地區的工廠為我們的設備出口、技術出口、原材料出口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走出去為‘非洲制造’積累了經驗,而且經營效益非常不錯。請進來轉型升級,走出去創造發展。市場經濟永遠都在變,但我們創新的思維永遠不要變。”
嘗試建設世界鞋業總部基地。華堅大手筆以16億元投資興建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項目總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可容納商戶企業近5000家,能解決2萬-3萬人就業問題,全部建成后預計年交易額達500億。談及這個開創性的決定,張華榮充滿自豪,他表示:“我們建立世界鞋業總部基地是為皮革行業的長遠發展搭建貿易平臺、展示平臺和服務平臺,建成后能強有力地推動鞋業產業集群發展,同時推動厚街乃至東莞成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產業供應鏈高端服務中心。這是一個國家重點關注的項目,也是省重點示范項目,所以這個項目我一定會把它做好。”
嘗試主辦世界鞋業發展論壇。2007年10月,華堅成功地在東莞厚街舉辦了第一屆世界鞋業發展論壇,論壇不僅推動了世界制鞋產業的高端對話,打造一個讓世界鞋業傾聽來自中國聲音的平臺,更給身處困難和迷茫中的中國制鞋業打了一劑強心針,為行業的提升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有效溝通交流平臺。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并指示:“第二屆論壇就在這里辦,要辦得更好!”此后,世界鞋業發展論壇陸續成功舉辦,并成為中國鞋業對話世界的一個高端品牌論壇,不僅提升了華堅的品牌價值,而且向世界傳遞了中國鞋業的正能量。(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