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英專訪】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通貨膨脹”就是最常被經濟學家們拿出來辯論的詞語之一,今年來,隨著石油、鋼材價格的上漲,特別是石油產品價格的一路攀升,對鞋業企業來說,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原材料價格上漲后所帶來的各種多米諾效應。這是一場持久戰,事實上,鞋業原材料價格上漲早已不是新鮮事,特別是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圍繞著鞋企如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的探討始終不曾停歇,而如今新一輪的考驗則使問題更加明朗化。一時間,仿佛人人自危,有的鞋企減少生產,有的鞋企則提高產品價格,把壓力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然而,(福建)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副董長陳明約卻頗為自信地說:鞋企生產的問題并沒有那么可怕,鞋企不能被動地尋求低成本的采購,更不該把壓力轉嫁給消費者或是上下游的供貨商、經銷商等,面對危機,首先應該修煉自身,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材料商青睞良性企業
鞋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面對行業的大洗牌,如果經受不住市場考驗,那必然只能被淘汰出局。然而,面對呼聲愈烈的原材料漲價危機,陳明約透露,形勢并沒有外界傳言的那么嚴峻。鞋業原材料漲價是大趨勢,從2000年開始到現在,除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之外,每一年鞋材價格都會漲一些,原材料漲價的對象其實都是從那些信譽不好、發展不夠良性的企業開始的。希望購買到價格適宜的原材料,材料商同樣會挑選客戶,為了營造雙贏局面,他們通常對信譽良好的鞋企會有所優惠,漲價的幅度也會控制得比較低。而康踏在采購今年秋季的鞋材時,就遵循了這一法則。
在原材料的采購上,陳明約認為,除了在采購環節把好關之外,企業還應建立誠信,提升自身的美譽度,最后是主動清欠,減少三角債。這樣在跟材料商的合作上更能營造良好的氣氛,從而降低不確定因素。怎么樣才能在生產環節應對原材料危機?陳明約給出了這樣的建議:“在危機面前,企業的壓力會更大,但是這正是考驗領導層應變能力的時候。落實到生產上就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單位產品的能源、物料、人工、輔助用品消耗;同時著重開發新產品,從設計源頭上抓走,更好的創新才能有更好的成果。”
“其實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面對危機,同樣要懂得抓住機遇,08年金融危機之后,行業的洗牌在所難免,但洗牌只會洗掉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對于良性發展的企業來說,現在正是崛起的好機會。”陳明約對康踏未來的發展充滿著信心。
招工難并不是壞事
隨著物價上漲,企業基層員工的生存問題也隨之提上議程,物價上漲要求員工薪資隨之上調,而這也使得企業的管理成本、生產用工等間接生產成本進一步增長,并且隨之而來的招工難問題也已成為沿海制鞋企業的心頭之痛。
面對現在很多企業都頭疼的“漲工資”問題,陳明約持的是肯定的態度:“工資當然應該要漲,不管是從企業家社會責任心的角度還是為了企業長遠考慮,都應該漲工資。工資漲了,消費者購買力上升,才能形成市場的良性運作。況且,企業家聚集財富,更應該關心員工。企業員工特別是基層的員工都很辛苦,他們每日生活很單調,但是生存壓力卻很大,生活費用,教育子女、醫療費用等等,現在的工資標準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作為企業領導,如果把員工當成自己的家人一樣關懷他們,提高員工福利,滿足他們的所需所求,他們自然會把公司當成自己的歸宿,這樣在企業處于困境時,員工才會緊緊跟隨,和公司一同度過難關。”
“工人難招并不一定是壞事,如果康踏現需要1000個工人,而外面有3000個人讓你挑,這就說明就業機會少;如果工人真的越來越難招,那就說明就業機會多了,我們的企業己經遍地開花,大家都不愁沒工作做。”陳明約這么表達他對“招工難”的看法,這也是他對未來福建鞋業發展的期待。
企業轉型是必然趨勢
多年前,鞋業制造重心從歐洲和北美轉移到日韓、中國臺灣等地,再轉移到中國大陸。而近年來,又有逐步向中國中西部和印度、巴基斯坦、泰國、越南等地轉移的趨勢。鞋業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鞋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更加催生了這種趨勢,為了緩解壓力,福建省內的一些鞋企已計劃著手在西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建廠。
面對這種現象,陳明約認為,“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從勞動力基礎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沒有那么可怕。產業轉型成功不成功,考驗的更多地是政府的掌控力和領導力。”而談到康踏是否也有意向,將工廠建到西部或是其他地區,陳明約說,康踏目前已在規劃未來轉型發展,但是不會盲目跟風。鞋業轉型升級不單純只是“轉移”“轉嫁”或是“轉產”,與之相對應的技術、品牌、營銷、管理等方面如果沒有進行創新和提升,是無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