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戰略管理】中國制造業的無奈是從00年到10年隔一個十年,利潤率就下降50%,08年金融危機,媒體報開了制造業資金流入樓市的危機。老板感嘆:工廠五年的利潤還趕不上一套房子的利潤。實業真的這么沒有出路了?
投身實業的老板有三種做法:第一種從投資房產股票中賺了錢繼續投資制造業,但身價還是沒變,依然苦熬;第二種工廠營收暴起暴跌,跟著景氣走,從房產中賺錢后成為職業炒樓客,從樓市賺了錢沒有更好的投資渠道,也沒信心再開工廠,繼續買房變成無奈之舉。他們的心理通常是大環境很低迷,人力和原料成本實難支付,如果未來國家對制造業扶持還是需要回到根本的實業來。他們還有對實業的另一個心理:現在只能靠規模致勝,靠利潤率必定會餓死。第三種從制造中賺了錢也懂得轉投資和抗風險,去投資餐飲以為餐飲有硬需求、門檻低,一年虧投資額的一大半,最后只能轉而真的相信:投資房產是最保值的。
從這三種心態,存在很多小微企業的迷思:
第一種堅守者未必就比二三種更對,即沒有退出機制又不懂尋找轉型
第二種是投機主義,既明白實業是根本但沒有經營系統只能依賴給政策給扶持,于是好死不如賴活
第三種繼續用錯誤的模式錯誤的觀念轉型而不以為然,終以為無法轉型
制造業思維是什么:
看得到的比看不到的靠譜
看得懂的比看不懂的靠譜
摸得到的比摸不到的靠譜
三種迷思的共同點都在于:沒有更豐富的眼界和更多思考的模式,不懂得升級腦力。之所以會有“制造業思維”也是如此。我們說中國現在是人口紅利,商人恰恰被這個紅利所騙,認為中國是好大一個市場,商人做到每個區域每個省的地頭王就了不得了,所以養成大批內陸企業安于當地頭王,父輩在這個創業的,二代繼續在這里守業,我常常說企業主要當動物而不是植物,植物當久了,全球實事分秒變化在逐步拉著中國改變,但你仍然如如不動,所以新的商業趨勢、新的模式、新的運營方式來了,淘汰舊的,你仍然不知道停損、不懂得轉型、繼續投機,被別人設計的規則玩玩或者干脆就覺得做企業好累,想退休了,并且堅決讓二代不要再從商,可怕的是最后創業的力量就會越來越薄弱,中國的商業凈是被外資把持。
雖然所有的說法都把小微企業指向為弱者:融資困難、勞動成本上升、發展水平低、缺乏條件轉型,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硬傷,前提是,企業主你要明白:
現在已不再是勞力時代,而是需要通過信息流串聯產品鏈、服務鏈、現金鏈的交易,通過信息系統整合所有業務模式,
現在的企業是變形蟲組織,產業的價值環節、產品定位組合、管理職能、業務系統都可以通過借力整合實現,一把攬的國企思維是根本性的錯誤。
我常常說東方5000年的商業打不過西方200年的商業,中國幾千年的中醫比不過幾百年的西醫來的救世濟民,為什么?未來的時代誰能快速轉換誰就能活的更好更久。
所以不管在我的私塾班,我所教授的EMBA班,我所帶領的私人董事會,我都鼓勵小微企業主:能跨出區域的,跨區域看看其他省市,能跨出國門的,去看看他國的商機,能轉向其他業務鏈和行業的,就一步步尋找契機,最微妙的改變就從當地方言到普及語言開始,從行為引導到思維。事實證明,用正確的方法,會看到看似不可能的改變。(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