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戰略管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名單,企業管理的“中國模式”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如果我們把“中國模式”項下的企業管理經驗稱之為中國式企管,由此帶來的一個問題是,中國式企管的“管理”到底應當如何界定。盡管有關管理的定義數以百計,假如沒有“中國好聲音”,是與中國經濟在總體規模上躍居世界前列的趨勢不相稱的。筆者這里姑且為中國式企管的“管理”提供一個定義樣本,供各路高手針砭。
需要聲明的是,中國式企管與一度被熱炒的“中國式管理”有所不同。如果說后者重在強調以中國管理哲學為指導,那么中國式企管更強調改革開放以來實踐經驗的總結。因此,中國式企管所謂的管理是指:管理者得到授權之后,對包括授權者在內的相關利益主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運作,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團隊活動中,力爭實現所在實體的利益最大化,管理者個人也得到相應回報的職務行為。
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上述對管理的界定則是以人為本的,力圖體現如下的一些特征:
一、中國式企管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兩權分立的基礎上以企業家為主導的。簡單說來,管理是一種職務行為,這種職務行為是所有者等相關主體授權的結果,可以充分調動管理者的潛能,但也可能使“東家”架空,使管理權異化。在國企那里是經營權的下放,在民企那里則是職業經理人作用的發揮。管理者順利履行管理職務,既需要獲得相應的授權,也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相當的膽識。當然,管理者的職務行為不僅不是無償的,而且有得到更多回報的渴求。
二、中國式企管是在利益意識的多元化以及創富沖動下展開的。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發展,伴隨著人們利益意識的迅速覺醒,利益驅動展示了極大的魅力,無論是做大做強還是做強做大,管理者將生存與規模當做同一回事,使得可持續發展問題凸顯。借助于實際控制、企業邊界和體制壁壘的縱橫捭闔,財富盛宴中的內部操作容易導致利益分配的失衡。
三、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努力用人類共同的管理智慧解決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中國式企管盡管體現了中國特色,但是在管理的自然屬性上并沒有中外之分。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西方國家的跨國公司,都需要解決組織、生產和銷售等共同面臨的課題。在上述定義中,“對……資源進行運作”是組織;“為社會創造價值”是生產;“實現”是銷售。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制度相對更為成熟,中國企業不乏將其成功的經驗直接“拿來”為己所用的興趣。只不過其中一方面有實用主義的傾向,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創新的含義。
四、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烙印。盡管中國式企管與“中國式管理”有所不同,但畢竟與中國國情有割不斷的臍帶。管理者的職務行為盡管可以在授權中可以通過“契約”之類的形式加以約定,授權者畢竟要賦予其一定的隨機處置權,其中用人疑人、人情制度等古老課題還會以新的面目表現出來。作為一種職務行為,管理有可能受到官本位慣性的影響,使得包括被“拿來”的現代管理方式變味,使得撥亂反正成為長期的任務,公司治理更為重要。
五、常常接受家國情懷的叩問。當社會處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候,管理者難免會被視為精英人物,尤其是成功的企業家,社會常常會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標準,要求他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著名企業家柳傳志最近在央視《對話》節目里有關“在商言商”的言論引起熱議,甚至被與犬儒主義扯在了一起。在上述關于管理的定義中,“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的內涵,有助于在追求利益實現最大化時與那些“不顧自己的商業行為是否正當,把賺錢放在首位的”的不正當管理區別開來。(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