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鞋網-戰略管理】轉型或者升級,這是擺在很多工廠老板面前的挑戰,除非在原有的基業上無路可走,沒有人愿意走“停業”這個第三條路徑。
從工廠變身為品牌商,從純粹的制造延伸到經營自有品牌,在戰略上來說比較簡單,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就可以解決。然而,操作層面遠遠沒有那么容易,需要高效的執行和落實,需要無數的細節和銜接,需要數年的投入和努力,期間充滿不確定性,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
轉型成功與否,有很多決定因素,親親我的成功轉型,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在這里,我想探討的是轉型過程中老板本身的轉型,首先以及最根源的轉型就是思維轉型。簡單地概括,老板需要在三個方面進行思維轉型:看待錢的方式、看待人的方式,以及看待事情的方式。
工廠老板最舍得投入的是什么?一般答案都是生產線,因為生產線是工廠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沒有生產線,就不會有產品,所以,擴充廠房、引進生產線,在工廠的投資中占比是最大的,也是老板最舍得的投資。這種投資的結果是看得見摸得著,能夠立竿見影地貢獻出產品,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
做品牌是一個需要培育的過程,很多投入不能產生即時收入,比如形象廣告的投放、市場推廣活動的投入等等,都是在做養魚的動作,養魚的目的是為了撈魚,不過不是馬上撈魚,撈魚的季節也許是半年后甚至一年后。
如果把生產線的投資稱為變現式投資,那么,品牌上的投資就是培育式投資,品牌團隊建設的投資就是儲備式投資,如果老板的投資思維不轉換過來,很可能在投入上出現斷炊、不爽等尷尬局面。
這一點與錢有關,更與老板看待錢的方式有關,有的老板舍得一次花費幾十萬元購買奢侈品用于享受,卻不會為團隊的成長投資幾十萬元的培訓費,不是老板沒錢,而是因為“錢思維”,老板看待錢的方式往往決定其用錢的方向。
工廠中的管理層,工作環境相對比較穩定,與外界的交流傾向于靜態型,做事的方法往往會內斂;品牌團隊中的管理層,時刻處在一個開放式、外向型的環境之中,做事的方法有時候需要張揚。習慣于掌控全局的工廠老板,在面對這個新的群體時,如果沒有轉換思維,如果沒有建立新的欣賞角度,很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癥,從而導致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增加對團隊的防范和不信任。
當管理層發現自己不被信任后,初期會自動消化這種不舒服的感覺,調整自己以適應老板,如果不信任長時間存在,或者與日俱增并嚴重影響工作,那么,骨干流失一觸即發。畢竟品牌團隊不同于工廠團隊,品牌團隊有更多的流動機會,有市場所認可的價值和價格。
要是老板沒有意識到這種流失是自己的固有思維所致,就會進一步強化內在的不信任,在授權等方面更加收緊,從而形成一個更加不利的惡性循環。老板看待人才的方式,直接影響到人才追隨老板的方式,決定著什么樣的人才在追隨。
相對而言,工廠中的事情評估比較簡單,用投入和收益這兩個指標就可以進行衡量;操作品牌的很多動作,在投入和收益之間包含了另一個指標:價值,如果簡單地用工廠中的收益減投入來進行評估,往往會對品牌建設不利。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銷售人員為了追求業績,采取對市場有潛在不利影響的銷售方式,短期來看業績上去了,長期來看,壞種子也種下了,它會在下一年變質擴散,讓銷量急速下滑,在市場上產生惡性口碑。
所以,工廠老板自身的轉型,一定要在思維中加入“價值”標準,以短期和長期綜合考慮的角度來評估每一個重大的決策。
富康轉型,親親我誕生并在線下和線上雙管齊下,成為了工廠轉身的成功案例。在這個過程中,董事長勞富文的轉型也順利完成,應該說,首先有勞富文在思維上的轉型,才會出現富康的成功轉型。其中,有一個值得正在轉型的老板思考的事實:2005 年為富康從零建立品牌團隊的顧問組,至今仍然在緊密地為親親我提供顧問服務,時間跨度長達八年。(中國鞋網-最權威最專業的鞋業資訊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