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鞋世界導刊】把商品賣出去是導購員的天職,但成就一個好的導購員,絕不只是把商品賣出去這么簡單。優秀的導購員能夠充當“服務大使”、“形象顧問”、“品牌代言人”、“溝通橋梁”等多重角色,而非普通的“推銷員”。導購的角色已從商業化銷售員演變為品牌及服務體系的一部分。通過在固有市場或終端零售點樹立品牌形象,直接引領銷售,使自身的市場特性得到充分發揮。
就現在渠道的導購而言,特別是品牌鞋這類高性價比產品的導購員,要想變得優秀,走向卓越,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擁有良好的時代觸覺和市場感官;能在銷售過程中體現企業產品的價格觀與企業文化的影響力;能夠在經過系統的職業培訓后,引導各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和購買意向,并最終得到銷售定單,贏得顧客信賴與推崇。在這一過程中,角色定位無疑是導購實現蛻變和轉型升級的源動力。
差異解析,摒棄消極感官定位
優秀的導購員最突出的一點往往在于,從來沒有真正的對自我產生消極的感官定位。他們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對工作崗位的認識,確立有效的價值觀,并進入市場角色。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其實,優秀的導購員和普通的導購員并沒有太明顯的分野,只是在細節處表現得高明那么一點點。
一、職業素養的不同
普通導購員大部分也懂產品知識,有的甚至倒背如流。優秀導購員除此之外卻還懂得營銷、策劃、店鋪日常管理等知識。比如,通過現有促銷地點的終端陳列化,來突出產品特性及整體氛圍,改變銷售結果;普通導購靠死記硬背掌握專業知識,優秀的導購員卻能活學活用專業知識;普通導購員只是了解產品初級層次,而優秀的導購員則達到愛產品,對產品如數家珍的高級層次。
普通導購員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缺點,能夠揚長避短。優秀的導購員不但理解自己,而且了解顧客和競爭品牌,通過對比的方式讓顧客接受自己的品牌。他們不僅有豐富的經驗、過硬的專業水平,還有細致的觀察與分析、快速的現場反應和良好的掌控局面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達到揮灑自如的境界。此外,優秀的導購始終保持自信和微笑,在工作中積極揣摩顧客的心理及行為動態,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贏得更多的顧客認可,讓顧客滿意來,順意走。
二、把握時機能力的不同
普通導購員會主動詢問顧客是否需要買鞋,詢問要什么價位的,以便做產品推薦。優秀的導購員則根據顧客行為變化,巧妙接觸。顧客觀察產品的時候、關注價格的時候、詢問質量問題的時候、取放商品的時候、關心售后服務的時候、低頭沉思的時候……都被他們視為促成銷售的好時機。
優秀導購員看顧客第一眼時,就能夠判斷出顧客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他們根據顧客的交通工具、形象氣質、以及服裝搭配,早已為他選好了適合的產品,并通過良好的職業形象、強大的親和力、巧妙的銷售技巧,讓顧客信服并順利成交。
三、銷售技巧的不同
普通導購員通過利益促成顧客購買,他們常常會說“現在在做促銷,優惠多、有贈品”之類的話,在介紹產品的時候,他們只會告訴顧客,產品好用、回頭客特別多。優秀的導購員則懂得結合顧客的實際情況,促使顧客做購買決定,并通過店鋪的信譽來襯托品牌的實力。
普通導購員會講產品故事促成銷售,而優秀的導購員卻會渲染品牌故事促成銷售。在解說的過程中,他們善于捕捉顧客言行間的細微變化,以判斷顧客的真實想法,并根據這些變化適時轉換角度、調整策略,從而順利完成銷售。
言行認知,沖破導購角色誤區
顧客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導購員呢?很多專家、學者在培訓的時候表示,導購員要做好顧客了解企業的窗口,做好顧客和企業溝通的橋梁,做好企業形象大使等。現在,我們不妨換個角度,談談導購員不應該扮演哪些角色。
一、不做導游
導游的職責是讓游客領略山水之美,品味文化之醇,解讀遺跡之迷,游客有何不解,導游做針對性講解。乍一看,導購和導游的工作十分相似。很多終端導購員見顧客如同見游客,有顧客進店,就跟隨其腳步,把自己的產品一一介紹。可是,當顧客聽完介紹,往往只是淡淡地表示:“我再去看看其他品牌的產品……”便匆匆離去,任導購員們在那里面面相覷。
如此這般,接待了一撥又一撥顧客,可就是不見成交。導購員不禁要問:問題出在哪里?難道我不夠熱情嗎?難道我介紹的不對嗎?
其實,在終端銷售過程中,導購員應該用自己的思路去引導顧客,賣自己想賣的產品,賣顧客所需要的產品。顧客不是產品專家,他們大部分只是有購買動機,但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求的產品應該具備什么功能、材質、外觀。如果沒有經過導購員有意識的引導,他們只能像游客一樣,走馬觀花,從而迷失在款式各異、特點鮮明的產品海洋之中。
導購員只有牢牢掌握主動,用自己的溝通技巧去引導顧客,幫助他們對產品進行篩選,才能使其購買需求明晰化,并產生最終的購買行為。
二、不做專家
有的導購員,見了顧客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解產品知識,從行業知識到流行趨勢、再到產品賣點。常常不自覺得把自己放在了“專家”或“老師”的位置上,把店鋪當成了培訓課堂,把顧客當成了正在接受產品培訓的學生。正所謂“言多必失”,顧客是來購物的,而不是來接受產品知識培訓的。一味的講解,只會造成顧客的反感。
還有一些導購員,滿口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不懂得“深入淺出”,用“平常話、身邊事”講述產品的功能賣點,讓顧客真實地感知產品的優越性、不可替代性,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并促成銷售。試問,如果顧客都不明白你在說什么,又怎么會信任你并購買你的產品呢?有些顧客害怕購物,并不是因為沒有消費能力,而是擔心購買后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后悔。而打消顧客疑慮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真實地了解產品及其能夠帶來的價值。
以上種種,均要求導購注重銷售聆聽。因為約80%的問題及相關的市場信息來源于顧客的意見。人們對新的事物總是表現得比較苛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戒備心理。只有借助雙向溝通的思維模式,才能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取得成功。
三、不做乞丐
“顧客就是上帝。”是很多企業信奉的服務理念。市場營銷的根本法則就是創造最大的效益,而效益的根本來源是消費者,即顧客。誰能抓住顧客,誰就能得到最大的效益。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導購員和顧客地位上的不等,這個“上帝”并非高高在上,他們的消費行為更不是施舍。導購員為顧客介紹產品,幫他們選擇產品,給顧客帶去便利和幸福,也給自己的業績帶來一定的增長。而顧客通過金錢的付出,解決自己的物質生活需求。這是一種公平合理的交換。在銷售過程中,有的導購員習慣使用類似于“我建議您買這款”之類的話,盼著顧客能夠依照自己的建議購買產品,卻往往事與愿違。
為什么原本販賣幸福的人,最終卻變成了“乞丐”,難獲“上帝”的眷顧呢?
事實上,如今的導購核心理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在銷售工作中,他們應將顧客信賴放在產品前面,不再單純宣傳產品優點、避而不談缺點、忽悠顧客,實實在在地做顧客的“消費顧問”。這一變化在品牌時代尤為重要,它直觀地告訴顧客:“消費顧問”是公正的、和自己沒有利益沖突的第三方力量,是值得信賴的。
如果按賣“信賴”的標準對終端的導購顧問進行分類,評出個“三六九等”的話,那么,四流的導購賣的是價格,三流的導購賣的是產品,二流的導購賣的是品牌,一流的導購賣的是信賴。賣產品不如賣人品,只有把產品質量和服務做到顧客內心去,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銷售和導購。只有終端導購“水到”,終端零售方能“渠成”。(-最專業最權威的鞋業資訊中心,來源:鞋世界導刊 作者:沐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