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匯 foreign exchange
外匯是指能用于多邊國際結算的以外國貨幣表示的各種支付手段(包括外幣現鈔)。
外匯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征:
(1)外匯是以外幣計值或表示的金融資產,任何以外幣計值或表示的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并不構成外匯;
(2)外匯必須具有可靠的物資償付的保證,能為各國所普遍接受;
(3)外匯必須具有充分的可兌換性,能用于多邊國際結算。在當今世界上,并非所有的外國貨幣都同時具備以上三個基本特征,
因此,不能將外匯簡單地理解為外國貨幣。
外匯儲備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并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外幣 foreign currency
會計理論中關于外幣的定義有傳統法和“功能貨幣”法兩種。
傳統觀念認為外幣是公司總部或集團母公司的記賬本位幣以外的貨幣,
“功能貨幣”指的是某一級別的企業主體從事經營活動的主要環境中的貨幣。
法定升值 revaluation
法定升值是指一國政府正式宣布提高本國貨幣的法定平價,或者提高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基準匯率。
法定貶值 devaluation
指政府通過降低貨幣含金量或明文宣布的方式,降低本國貨幣對外的匯價。
匯率 rate of exchange
匯率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比率,即用一種貨幣單位表示另一種貨幣單位的價格,故又稱匯價。匯率根據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作用,可以有多種,如買入匯率、賣出匯率與中間匯率,可以分為現行匯率與歷史匯率,記賬匯率與賬面匯率,等等。
買入匯率 buying rate
買入匯率,又稱外匯買入價,是指銀行以人民幣買入外幣的匯率。
賣出匯率 selling rate
賣出匯率,又稱外匯賣出價,是指銀行賣出外幣收入人民幣的匯率。
中間匯率,又稱外匯中間價,是以人民幣計算的外匯買入價和外匯賣出價的平均價。
市場匯率,是指由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市場匯價的中間價。
合同匯率,是指交易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進行不同貨幣折合使用的匯率。
記賬匯率,是指企業發生外幣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賬務處理所采用的匯率。
帳面匯率,是指企業已經登記入帳的匯率,它可能是當時的市場匯率,也可能是合同匯率,亦稱歷史匯率。
現行匯率,是指某一具體時點現在的匯率,即折算外幣時的市場匯率。
歷史匯率,是指過去某一時點的匯率。歷史匯率是與現在匯率相對的,前一交易日的市場匯率相對于當日來說是歷史匯率,當日的現行匯率相對于次日來說也是歷史匯率。
固定匯率 fixed rate
固定匯率是指基本固定的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圍以內的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
浮動匯率floating rate
浮動匯率是指不由貨幣當局規定的、而聽任外匯市場供求自發決定的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
國際收支 balance of payments
國際收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狹義的國際收支概念:國際收支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同其它國家為清算到期的債權債務所發生的外匯收支的總和。
在這一時期內,其外匯收支相抵后所出現之差額稱國際收支差額,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該國在國際金融方面的實力與地位,這與企業所編制的損益計算書中的凈益或凈損有類似之處。
狹義的國際收支概念,十分強調到期立即結清和以現金作出支付。
因為某些國際借貸的債權債務關系雖已產生,但因國際信用的存在,使到期結清的時日可以延緩,在未到期前無需辦理結清收付,對一國的國際收支不會產生實際影響。按此理論,對未到期的債權債務則不應計入該年的國際收支范圍以內。
2、廣義的國際收支概念: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各種經濟交易的有系統的記錄。
隨著國際分工的發展,國際經濟聯系中的信用交易大大增加,勿需貨幣償付的各種“援助”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交往中均占有相當比重,這些經濟關系對一國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日益增長。在這種形勢下,一國國際收支中不列入“援助”和信用交易項目,則不能全面反映出該國對外的金融地位與經濟發展趨勢。因此,戰后又提出了一個廣義的國際收支概念
與狹義的強調現金基礎的概念不同, 這一概念強調了信用基礎及各種經濟交易,將未發生現金收付的債權債務(如以信用賒購賒銷的商品交易)及各種經濟交易(如捐款、贈款、無償援助、僑匯、年金等)也列入國際收支之中。
顯而易見,廣義的國際收支概念強調的是交易基礎,兩國之間只要發生了各項經濟交易,發生了債權債務,即或未實現現金收付,也要在國際收支中加以反映。當前,所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均按國際貨幣基金對國際收支的解釋來編制國際收國際資金往來的結果。
硬通貨 hard currency
硬通貨是指國際信用較好、幣值穩定、匯價呈堅挺狀態的貨幣。由于各國通貨膨脹的程度不同,國際收支狀況以及外匯管制程度不同,當一國通貨膨脹率較低,國際收支順差時,該國貨幣幣值相對穩定,匯價堅挺。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習慣稱其為硬通貨。
軟通貨 soft currency
指幣值不穩、匯價呈疲軟狀態的貨幣。由于貨幣發行過度,貨幣含金量或購買力不斷下降,與其他國家貨幣的比價也會不斷下降。此外國際收支出現大量逆差,也會使一國貨幣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不斷下降。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通常把這種幣值不斷下降、匯價呈疲軟狀態的貨幣稱為軟通貨。
直接標價 direct quotation
直接標價是用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折合若干單位的本國貨幣。如1美元=8。30元人民幣。目前我國即采用此種標價方法。
間接標價 indirect quotation
間接標價是用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折合若干單位的外國貨幣。如倫敦外匯市場:1英磅=4.1514德國馬克。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國家采用此法。
通貨膨脹 inflation
通貨膨脹(Inflation)是指整體物價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大小通常是由消費者物價指數來衡量,但有些時候也采用GDP deflator、批發價指數等,主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金平價gold standard
在金本位制下,各國貨幣都規定有含金量,各國本位貨幣所含純金之比叫做金平價
金本位制度 gold standard
金本位是一種金屬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 金本位制總共有三種實現形式,它們是: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兌匯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黃金輸送點 gold points
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
鑄幣平價 mint par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規定了每一鑄幣單位的含金量,兩種貨幣的含金量的對比稱為鑄幣平價。
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國際貨幣基金(英文簡稱:IMF)是國際組織,職責是通過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國貿易情況、以及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