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國休閑體育制造名城,何以“閃耀”巴黎奧運
泉州·中國休閑體育制造名城
何以“閃耀”巴黎奧運
今夏,巴黎奧運熱潮席卷全球。這場舉世矚目的體育盛事,也是“制造”的盛會、“品牌”的盛宴。法國的LV(路易威登)、美國的Nike(耐克)、德國的adidas(阿迪達斯)、意大利的Armani(阿瑪尼)等一眾國際大牌匯聚于斯。“中國制造”自然不會缺席,在吉祥物玩偶、運動鞋服和器械、休閑食品等奧運產品中隨處可見“中國元素”。其中,為中國代表團分別提供“冠軍靈龍”領獎服和“逐夢”禮服的安踏、九牧王,攜健身器材入駐“中國之家”的舒華,贊助霹靂舞中國隊的特步,贊助比利時、巴西等11個國家代表團的匹克等國產體育品牌均來自福建省泉州市。
泉州是經濟發達的工業強市,2023年 GDP達1.22萬億元,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四,工業增加值為5681億元,占福建省的1/3,居全國前十。泉州是全國最大、全球知名的現代體育產品生產和服務基地,被獲批為全國輕工業先進產業集群、國家體育用品產業基地等。以休閑體育為特色的紡織鞋服制造業(集群)是泉州第一大產業,也是福建省著力打造的兩大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其運動服產量占全國33%,運動鞋產量占全國40%、全球20%。“休閑體育”已經成為泉州產業的最大優勢和城市的最亮名片。
那么,泉州這座“中國休閑體育制造名城”
是如何育成的?
作為“晉江經驗”的發源地,
泉州在打造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方面又有何秘訣?
Paris Olympics
育成之路
China Leisure Sports Manufacturing City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始于鞋服制造,如今頗具規模、實力和名氣的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是改革開放以后,本地農民白手起家,經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探索逐步發展起來的,走出了一條專注實業、錘煉品牌、發力創新的育成之路。這段歷程其實是“中國制造”發展歷程的一個典型縮影,起步并不特殊,發展亦乘勢中國工業化進程。1979年,乘著改革的春風,陳埭鎮農民林土秋創辦首家主營皮鞋制造的工廠,點燃了泉州紡織鞋服產業的火種,帶動鄰里鄉親模仿跟隨,發揮比較優勢,利用“三閑”資源(閑房、閑資、閑置勞動力),進行“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逐漸形成“一鎮一品”,確立了以民營企業為主力,輕工產業集聚為特點的“泉州模式”。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外向型企業經營難以為繼,泉州企業家打響了以品牌運營求市場突圍之戰,成功培育出一批自主體育運動品牌,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迎來高速發展。但到2012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進入調整期,眾多體育品牌爆發了高庫存危機,泉州企業則通過創新變革實現涅槃重生,不斷拓展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01 心無旁騖做實業,造就全產業鏈供給體系
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育成之路的顯著特征首先體現為泉州企業家的務實務本,也就是堅守實業,把實業當成“傳家寶”。當地很多企業家數十年如一日,精心做好一雙鞋、一件衣,面對掙熱錢、快錢的誘惑,始終不為所動;經營獲利后也不貪念享受,而是將絕大部分投入到再生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最開始的來料加工為主到現在創立自己的品牌,進而超過國際品牌,我觀察這些異軍突起的企業,就是心無旁騖、一以貫之、做強主業。”“做企業、做事業不是僅僅賺幾個錢的問題。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這是本分。”
企業家的“專”造就了產業鏈的“全”。圍繞紡織鞋服主導產業,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不斷開枝散葉,向上下游延伸,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涵蓋了從原料采購、機械制造到生產銷售再到現代體育服務的全鏈條,實現了從一滴油到一件鞋服再到一次運動、一場比賽的全過程覆蓋。這一全產業鏈優勢產生了強大的集聚效應和協作效應,在晉江半徑50公里范圍內,3天就能整合研發團隊、機臺設備、材料配件、技術工人等100多個環節要素,快速生產一雙運動鞋。
圖1 泉州休閑體育制造產業鏈
02 奮力突圍塑品牌,推動泉州制造走向世界
泉州是全球云集最多體育運動品牌的城市,但品牌不是一日建成的。泉州的鞋服制造企業最初是沒有品牌的,且品牌意識很弱。上世紀90年代,泉州企業主要采用按外貿訂單組織生產的OEM代工廠模式,給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做貼牌代工,通過“做人家的生意”賺一點微薄的辛苦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外貿訂單大幅縮水,貼牌生產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沒有自主品牌的企業生存艱難。貼牌不可持續,創牌勢在必行。此時,一些泉州企業在國內較早走上打造自主品牌之路,奮力從“賣產品”向“賣品牌”轉型。安踏探索出“明星+廣告”的創牌模式,并被其他企業效仿,開啟了泉州運動鞋服企業“造牌運動”。除安踏外,特步、361°、匹克、鴻星爾克、中喬體育、七匹狼、利郎、柒牌、九牧王、勁霸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從泉州崛起。其中,安踏、特步、361°位列全國四大國產體育品牌,并和柒牌一起入選2024年中國最具價值品牌500強,安踏還連續四年上榜凱度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服飾類前十位。
泉州運動品牌企業通過賽事贊助和裝備提供,特別是贊助奧運會這類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盛會以及邀請知名體育明星代言,推動“泉州制造”走向世界,對外展示了中國體育運動產品的實力與形象。今天,靠貼牌加工起家的泉州企業不但創牌成功,而且頭部企業已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通過收購海外品牌進一步提升了泉州企業(品牌)、“泉州制造”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如,安踏收購了斐樂(FILA)、亞瑪芬(AMER)、斯潘迪(Sprandi)等,特步收購了蓋世威(K-SWISS)、帕拉丁(Palladium)等國際知名品牌。
03 積極進取抓創新,促進傳統產業蝶變升級
品質是品牌的基礎,打造具有持久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從根本上講要有經得起考驗的過硬產品品質。泉州企業要樹立和保持品牌優勢,就必須依托創新來提升產品質量。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傳統紡織鞋服制造業正加速向高新、智能、綠色轉型,泉州企業唯有堅持創新才能跟上乃至引領時代和產業升級步伐,贏得優勢、主動與未來。其實泉州運動品牌企業具有很強的創新意識,近年來尤其重視科技研發,主動加大研發投入,開啟了從“賣品牌”到“賣科技”的升級之旅,“科技”成為中國(泉州)品牌的新特征。2023年,安踏研發投入超16億元,平均每天投入442萬元進行研發相關活動,當年及過往三年累計研發投入均超過所有其他中國體育用品上市企業的同期投入總和,在行業內斷層領先;361°研發投入占營收的3.7%,連續多年位居行業前列。研發創新貫穿到鞋服制造的各個工序環節。在科技的加持下,“泉州制造”的品牌優勢不斷增強,特別是頭部品牌從昔日的低階代工商,一躍成為能與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大牌掰手腕的“國貨之光”。而那些采取“重銷售輕研發”策略的同行企業,終因缺乏產品創新而失去市場競爭力,導致品牌溢價能力下降,陷入經營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在泉州已經成為現實。近年來泉州企業及研發機構取得的技術突破,助力紡織鞋服制造業的含“科”量、含“綠”量不斷提升。如,安踏研發的氫跑鞋成為“太空健身鞋”,隨航天員7次進入空間站;研制的鋼架雪車鞋擁有行業獨創設計和12項發明專利,助力我國選手在冬奧會取得新的賽道出發紀錄。匹克研發出搭載梯度雙能和三級緩震等技術的籃球鞋、3D打印跑鞋;與西安理工大學合作研發的獨家自適應中底科技(態極),極大提升了鞋服舒適度。特步開發出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的環保風衣,在特定環境下土埋可于一年內自然降解。
Paris Olympics
育成之因
China Leisure Sports Manufacturing City
泉州能夠久久為功做精實業、塑優品牌、抓好創新,育成國際知名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和中國休閑體育制造名城,并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層次的“育成之因”。
01城市基因——歷史文化與現代工業交融互興
泉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是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世界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被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世界遺產城市。“海絲文化”、閩南文化、僑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鑄就了泉州開放、多元、包容的城市基因,以及敢為人先、愛拼敢贏的人文性格。從西晉時中原民眾南遷至泉,到近現代泉籍華僑華人遍布世界各地,傳承千年的移民基因和僑文化,成為泉州的寶貴精神稟賦。泉州能夠“無中生有”地發展起鞋服制造業,既根源于廣大僑屬“蘊蓄深厚的拓外傳統和強烈要求改變貧窮現狀的致富愿望”,也直接受到穿著時尚的回鄉華僑的啟發,同時離不開國家改革開放的戰略機遇以及華僑華人提供的投資和海外商貿渠道。可謂在歷史文化與現代工業的交融中實現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
02機制之力——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六年七次到泉州晉江調研,于2002年總結提出了以“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五大關系”為核心內容的“晉江經驗”,是泉州發展的重要指南。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是泉州推進休閑體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泉州市場經濟活躍、民營經濟發達,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民營企業家成為推動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內生力量,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七成稅收、八成GDP、九成技術創新成果、九成城鎮就業、九成企業數量。同時,泉州政府尊重企業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發展,通過建立政企“早午晚餐會”機制等,靠前服務企業,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在不同發展階段采取不同戰略,因地制宜實施政策舉措。扎實推進工業強市、質量強市、品牌強市、文化強市等戰略進程,為民營經濟發展引航指向;在企業做實業、塑品牌、抓創新的背后都有政府積極作為的身影。近幾年,出臺具體措施著力提升工業設計能力、推進新型技術改造、打造“國潮泉州”區域品牌等,助力企業創新發展;把園區標準化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抓手,促進產業向“高”向“智”向“綠”升級。
03全球視野——扎根本土與扭抱世界協同互促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已經深深扎根,形成了“要素、企業、品牌集聚,城市、工業、文化融通”的區域產業生態,既“搬不走”也難代替。這是依托泉州特色文化與良好政企關系而筑牢的區位優勢。但同時,本地根植與對外開放并不沖突。開放交流合作是泉州始終不變的本色,“泉州制造”“泉州品牌”“泉州集群”恰是扎根本土與扭抱世界協同互促的結果。一方面,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的育成得益于改革開放,若沒有海外僑資僑力引進來,幫扶鄉親辦廠并把產品銷往海外,則不會在泉州形成產業集聚。另一方面,未來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水平開放。站在更高的基點上,泉州正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體育產品制造產業鏈在國內外延展。對內,聯動莆田、福州、廈門等省內城市,輻射帶動江西、河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區。如,安踏、特步、鴻星爾克等企業在人力資源豐富的河南睢縣投資,助力其建成“中原鞋都”。對外,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打造“泉州智造+僑商力量”優品出海新模式。目前泉州已有多家鞋服企業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與東南亞實現了人員、商品、投資的相互融通。總之,泉州正以扎根本土的定力和扭抱世界的格局,在更廣域范圍內構筑新的“沖不垮”的產業生態體系,以高水平開放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Paris Olympics
未來之向
China Leisure Sports Manufacturing City
泉州休閑體育制造業集群的育成之路,是“中國制造”發展升級的縮影,“泉州經驗”可對中國傳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目前,泉州正全力打造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現代體育產品先進制造業集群,堅持產業和文化一起抓,大力推進園區升級,持續推動紡織鞋服主導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以及融合化、服務化、品牌化發展,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泉州實踐。
貫穿泉州的晉江,千年流淌,向著大海奔流不息。愛拼敢贏的泉州人,向海而生,奮斗不止,朝著未來再出發,在“海絲”“陸絲”雙循環的廣闊天地,續寫更多更精彩的“運動品牌的故事”,不斷強化“泉州·中國休閑體育制造名城”的城市名片形象。
- 上一篇:運動品牌,跳出熱點理解大賽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