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鎮:“一雙鞋”走出一條“富民路”
近日,省皮革協會一行來到公道鎮,就創建“中國家居鞋名鎮”工作進行考察和輔導。經過入企考察、查閱資料,大家一致認為,公道鎮家居鞋行業發展基礎扎實、產銷勢頭強勁、產業特色鮮明,其帶動就業的能力令人贊嘆。為此,記者深入公道鎮探訪,感受產業發展的強勁脈動。
一線工人:家門口捧上“金飯碗”
“現在,我每年有5—6萬元的工資收入。以前訂單勢頭猛的時候,老板打聲招呼就加班,一年8萬元也拿過。”操作臺前,解永權按設定的尺寸下料。他邊操作邊說,“我一個初中學歷的下料工,沒有其他特長,憑這門手藝一年能掙這么多,心滿意足了!”
解永權,今年62歲,公道鎮河西村人。從河西村的老家到他現在工作的明富鞋業公司,有十幾分鐘的車程。憑著下料的技術,他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如今,他家不僅蓋了二層洋樓,在鎮上也購置了商品房,成了村民口中“村里有家、鎮上有房”的小康之家。在他看來,在家門口打工,總比背井離鄉到城市攬活強。“在家門口上班節省了開支,還照顧了小孫子上學。一家6口人在一起,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開心地說。
在公道鎮另一家鞋業企業生產車間里,縫紉機聲“噠噠”地響個不停。流水線上,各個工位上的操作工們有的在下料、有的在縫合、有的上鞋綴、有的在檢測打包,一切都井井有條。50歲的于春琴正在操作工崗位上忙碌。她每天的任務是在鞋底上涂上膠,然后粘上鞋幫,再用線進行加固。說起這份工作,這位來自高郵送橋的女工十分知足。“每天工作8小時,時間有時可以自由支配,每個月收入有5000元。全家人一起干,我們在公道鎮上購房置業,圓了安居夢。現在這種富足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哦。”
鞋業企業:為吸納就業作貢獻
“業內人士都知道,每年3到9月是生產高峰、7到12月是銷售旺季。我們的生產線上有180名工人,其中90%是當地五六十歲的村民,有不少人在企業干了二十多年。”明富鞋業負責人徐長明表示,能為吸納就業作貢獻,也算民企在履行一份社會責任。
在江浙滬及南方一些城市,松軟的家居鞋有著大量的消費人群;在歐美、中東等海外地區,價廉物美的家居鞋也深受喜愛。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公道鎮出現鞋業生產企業的萌芽,當時主要生產毛絨棉拖鞋和保暖鞋,銷往北方城市,還曾經在北方熱銷城市設立經銷分理處,協調產銷有關問題。如今,全鎮已擁有家居鞋規上生產企業20多家,如果再加上生產鞋底、鞋幫、面料、海綿和包裝材料等關聯企業,目前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產業鏈。
鞋業商會:經濟賬和民生賬都不錯
“在本鎮范圍內產業鏈上下游,鞋業生產企業可以采購原料、銷售產品,也可以進行產業工人的技術培訓、日常安全生產教育。這樣的一種產業‘洼地效應’,有利于企業抱團發展,一定程度也增強了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邗江區鞋業商會會長朱炳富告訴記者,眼下,公道鎮正在整合資源,創建“中國家居鞋名鎮”,全力爭取摘得這塊“金字招牌”。不久,中國皮革協會將在上海舉行年會,公道鎮將參會并作產業發展情況匯報,為創建工作再添一把火。
創建“中國家居鞋名鎮”,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朱炳富表示,根據有關規定,一般要求創建屬地產業規模在全省乃至在全國領先,具有較大的區域影響力,且能在當地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廣泛吸收勞動力就業。“公道鎮近年來家居鞋產業規模都在20億元以上。看一個地方的發展,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算民生賬。”朱炳富表示,除了產業規模,公道鎮更看重的是其強大的就業吸納能力。
數據顯示,由于鎮政府的正向激勵,在多重政策利好推動下,公道鎮家居鞋生產企業正加速裂變、成長。中和、明富、成功、同洲等一批龍頭企業相繼成立服務貿易公司,形成工貿一體化產銷格局。接到訂單后,將部分訂單交給一些中小微企業生產,既擴大了自身產能,又帶動了周邊鞋企的發展,形成了“大象效應”和“羊群效應”。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底,全鎮有制鞋及配套企業72家,吸納本地近萬人從業(不含外協加工人員),年產家居鞋1.2億雙。
公道鎮副鎮長范康表示,“就業是最大民生。家居鞋產業近萬人就業,消除了一個個‘零就業’家庭。未來將繼續支持家居鞋企業抱團發展。只有幫村民找到穩定的飯碗,幸福民生才有可靠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