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會賺錢的縣城,身價超百億26人,財富總額7500億,悶聲發財
晉江在一夜之間成為了熱議的焦點。
自從理臣中國(LICN)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后,晉江這個不起眼的小縣城的上市公司數量激增至51家,總市值近5000億元。
人們普遍知道安踏、361、特步等知名體育品牌出自福建晉江,但鮮為人知的是,晉江還是“中國傘都”和“中國拉鏈之都”,同時還誕生了盼盼、雅客和蠟筆小新等著名小食品牌。
在2023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評比中,晉江超越了義烏,排在全國第五位,僅次于江蘇的四個縣。
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社會綜合發展的評價中,晉江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三,連續29年位居福建省的經濟領頭羊。
晉江曾經被標記為“農業貧困縣”。
然而,在短短三十年間,它實現了令人震驚的轉變,成為現代化縣域城市的典范,這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跡。
目前晉江的GDP高達3363.5億元,增長率為6.5%。
這個沿海小城市雖然只占福建省1/200的土地面積,但其對省經濟的貢獻卻高達全省GDP的1/16,為省內創造了超過90%的稅收和就業機會。
晉江的民企實力和影響力極為顯著。
目前,晉江的民營企業占總企業數的97%,多達10萬家,它們共同推動了地區內多個產業集群的發展。
其中,鞋服產業的規模超過3000億元,建材和食品產業的產值共超500億元,智能設備和醫療器械的產值也都超過300億元。
晉江的體育品產業尤為突出,產值超過2500億元,居全國縣域之首。
國內十大運動品牌中,晉江占了9家。
這些數據的背后,既有民營企業的支撐,也有51家上市公司的推動。
1998年,位于晉江安海鎮的恒安集團在香港上市,開啟了晉江企業的上市潮。
這些企業的上市得到了晉江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02年起,晉江便推行資本運營與品牌經營的雙軌策略,建立了完整的支持體系,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在證券市場上形成了“晉江板塊”。
隨后,七匹狼、361°、安踏、特步、利郎、舒華體育、九牧王等公司相繼在香港、深圳、上海及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等地上市。
截至2023年,晉江擁有51家上市公司,涵蓋從鞋服到造紙、傘業、新能源、集成電路、電子等多個領域。
其中,安踏、恒安、游族網絡、百宏實業、貴人鳥、勝悅新材料的市值均超過百億元。
2023年,恒安集團發行了兩筆總額35億元的超短期融資券,有效補充了流動資金。
同時,安踏體育通過增發配售成功籌集了104.59億元資金,進一步增強了資本實力。
至去年底,晉江上市企業的累計首發融資金額已超過207億元,再融資規模更是達到了759.59億元。
晉江的多家公司上市,不僅為該地區帶來了豐厚的資本回報,還孕育出了一批資產過百億的富豪。
其中,安踏集團的丁世忠(770億)、丁世家(760億)、丁雅麗(215億),恒安集團的許連捷(150億)、施文博(120億),特步集團的丁水波(110億)等8位晉江籍企業家在2023年胡潤百富榜上榜。
此外,晉江在創新轉化、科技招商和科創賽事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亮點。
晉江的科技企業集群逐漸壯大,新增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激增至894家,增長率達110%,預計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將超過800家。
“晉江經驗”因其獨特的成功模式及對民營經濟的深遠影響,成為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典范和領導者。
晉江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鞋都”、“傘都”、“拉鏈之都”,其鞋服產業一直是該地區的經濟支柱。
在晉江,與制鞋相關的上下游企業達7000家,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
這些企業每年的鞋產量高達10億雙,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元。
晉江初期的工廠主要依靠國際貿易,但這種模式一旦失去外貿訂單,就會影響到小型代加工廠,導致拖欠工資、假貨泛濫等問題。
安踏的創始人丁禾木是第一個走出困境的人。
1987年,丁禾木給兒子丁世忠600雙鞋去北京闖蕩,雖然賣出了不少,但丁世忠發現自己的鞋子賣不起高價,相較于國外大牌,晉江的鞋業相對較弱。
1991年,丁世忠與父親和哥哥一起創立了“安踏”品牌。
此后,晉江的一些較有實力的工廠紛紛效仿,掀起了品牌熱潮,德爾惠、鴻星爾克、柒牌、特步、貴人鳥、金科來等品牌相繼成立,實現了從代工到品牌商的轉變。
1997年金融危機后,一些小工廠面臨困境,出現了關停潮。
光有品牌還不夠,1999年,丁世忠再次突破傳統銷售模式,投入80萬元簽約孔令輝。
用公司全年20%的利潤找一個運動員代言,在當時遭到反對,但最終安踏的營業額增加了15倍至3億元。
廣告的影響力使得晉江運動鞋遍布全國各地。
從2000年開始,晉江的鞋企開始資本化道路,紛紛上市。
2001年,晉江獲得“中國鞋都”的稱號。
經過數年的發展,晉江的鞋紡城已成為全球最大、商品種類最豐富、產品技術最前沿的運動鞋原輔材料交易與集散中心。
鞋服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拉鏈配件行業的興起。
80年代第一家本地拉鏈工廠成立后,晉江的拉鏈企業迅速崛起。
90年代,第一個拉鏈品牌SBS成立后,經過自主創新研發和申請專利,晉江的拉鏈企業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
2004年,晉江被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授予“中國拉鏈之都”的稱號。
此后,晉江的拉鏈產業進入資本市場,開始全國布局,創造了更高附加值的行業品牌。
如今,晉江的潯興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的拉鏈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70多個國家,年收入達20億元。
除此之外,晉江的制傘產業也名不虛傳,中國每三把傘中就有一把來自晉江的東石鎮。
80年代初,東石鎮的工廠主要承接外部加工業務。
后來臺灣經商的村民蕭清倫帶著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回到家鄉,在東石鎮創立了當地第一家規模較大的傘業企業。
制傘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完成一把小傘需要數百道工序,晉江人不滿足于來料加工,開始構建自己的產業鏈。
從90年代開始,東石鎮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實現了本土化生產,制傘業迅速崛起。
2003年,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東石鎮“中國傘都”的稱號。
如今,東石鎮擁有制造傘企業470多家,每年能賣出5.6億把,遠銷160多個國家,撐起了130億的產業鏈,成為全國最大的制傘原輔材料及傘具制品的生產和出口集散地。
晉江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晉江人的努力和智慧,他們為晉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為晉江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著力量。
晉江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老一輩人的毅力和智慧。
他們勇于創業,涉足鞋業、服裝、拉鏈等領域,創立了眾多知名品牌;他們誠信經營,樹立了良好的商業口碑,吸引了海內外客戶的青睞。
正是老一輩人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使得晉江經濟蓬勃發展,成為了國內知名的經濟強縣。
晉江最初因制鞋業而聞名,其制鞋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一位名叫林士秋的農民。
1979年,林士秋在姐姐的建議下,決定放棄農耕投身商業。
沒過多久,林士秋得知國家鼓勵個人創業,并且可以享受三年免稅政策,他在報紙上看到鞋子市場需求旺盛。
于是,林士秋借了8萬元啟動資金,聘請師傅,并利用家中僅有的縫紉工具開始制鞋。
一年后,林士秋就賺得了豐厚的利潤。
林士秋的成功激發了村民們的熱情,他們紛紛加入制鞋行業,推動了陳埭鎮的發展。
漸漸地,陳埭鎮發展到了700多家企業,工農業產值突破了1億元,成為福建省第一個破億的村鎮。
同時,在英林鎮,另一個年輕人洪肇設也看到了商機。
他憑借裁縫經驗,用僅有的300元開始做起服裝生意。
當洪肇設背著做好的衣服去市場上賣時,由于未經相關部門批準,他很快因投機倒把的行為被帶進了派出所,幸好當時的警察沒有為難他,只交了200元的罰金,學習半天后就出來了。
盡管初期遭遇挫折,但洪肇設堅持不懈,最終在31歲時創建了晉江第一家服裝廠,并注冊了“佳麗牌”商標,這便是柒牌的前身。
隨著鞋服產業的繁榮發展,輔料行業也緊隨其后。
1983年,施能坑聽聞拉鏈成本高昂的抱怨后,決定投身拉鏈生意。
施能坑千里迢迢趕到北京,為了買到拉鏈,他在拉鏈工廠門口足足站了一整夜,排了100多號的隊伍,雖然辛苦但更加堅定了做拉鏈能賺錢的信心。
帶著從北京背回來的2000多條拉鏈,施能坑每天5點鐘出門,一家一家叩門去賣,賺取了第一桶金。
1988年,他成立了潯興拉鏈廠,開始了自產自銷的道路。
晉江的制鞋、服裝和拉鏈產業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崛起,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這背后,離不開像林士秋、洪肇設和施能坑這樣的創業者的努力和智慧。
他們敢于冒險、敢于創新的精神,不僅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后來的企業家們樹立了榜樣。
而晉江的繁榮與進步,既深深植根于老一輩人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之中,也離不開新一代創二代們的執著堅守與不懈努力。
可以說80年代是晉江各個地區工廠崛起的時代,東石鎮的制傘業、安海鎮的食品廠和造紙廠迅速發展起來。
自古以來,晉江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經驗。
這種開放包容的胸襟,讓他們不斷吸收外來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
從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城到年產值3363.5億元的百強縣,晉江人一路披荊斬棘,創造了很多民營經濟的神話。
目前,晉江也在不斷地提升對科創資源的凝聚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跨區域合作,來拓展晉江的發展空間,提升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期望未來晉江能夠繼續砥礪前行,不斷開拓創新,成為民營經濟的領軍者,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深度好文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