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制鞋業:規模擴大,檔次提升,引領產業發展新潮流
制鞋業是溫嶺區域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溫嶺基本形成了生產、銷售、印刷、包裝為一體的產業格局,且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經過30多年的發展,溫嶺恒豐鞋材市場已形成以鞋材為特色經濟的產業集群,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支柱,同時帶動了上下游化工、橡膠、塑料、金屬、機械設備等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
目前,一座30層高的溫嶺新地標——臺州恒豐國際鞋材城拔地而起,志在成為全國最大的鞋材市場。
記者經歷
快速創新,持續提升品質
2008年,在溫嶺市鞋革行業的牽頭下,200多家鞋材經銷商和制鞋企業共同集資興建了這座嶄新的市場大樓,從原來的馬路市場到如今劃分整齊的銷售街區,鞋材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目前,溫嶺30層高的新地標——臺州恒豐國際鞋材城已經建成。除了市場的變化,記者發現,整個溫嶺制鞋業也煥然一新。其實,溫嶺制鞋業30年來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行業發展初期,生產出來的鞋子質量較差,一度被稱為“星期天鞋”。所謂星期天鞋,就是只能穿一周的鞋子。
“現在我們溫嶺生產的鞋子質量和福建的一樣好,價格還便宜。”一位鞋材批發商自豪地說,溫嶺鞋廠越來越注重產品質量,臭味重、質量差的“周日鞋”黑歷史一去不復返,優質鞋材的銷量也隨之水漲船高。
“很多年前,做鞋什么材料便宜就用什么材料,現在做鞋用的膠水必須環保健康,面料也要優質耐用。”溫嶺市橫峰國際鞋材市場誠信布料店一位負責人說,生產廠家對鞋材的要求越來越“挑剔”,“就拿面料來說,以前幾個月換一次花樣,現在三五天就要換一次。”
據臺州恒豐國際鞋材城負責人介紹,溫嶺鞋企生產的鞋子不比廣州、晉江等地的鞋子差,同時由于工藝水平的提高,鞋品不再單一,產品結構逐步向運動鞋、旅游鞋、真皮鞋等中高檔鞋發展。
據了解,隨著溫嶺鞋材品質的提升,國內不少出口到美國的鞋訂單開始逐漸由東莞轉移到溫嶺,而吸引這些出口到美國的訂單最大的優勢就是這里的物美價廉的優勢。
商家
非洲市場占比不斷增加
“隨著外匯的變化,人工成本的提高,一些制鞋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危機。”臺州市盱眙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胡金林說,溫嶺的鞋子原本很大一部分出口到歐盟國家,現在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上升,這部分的利潤越來越低。“另外,我國的人工成本也上升了不少,我們公司的業務很多來自東歐,如果按照匯率來算,烏克蘭等東歐國家工人的工資比國內還要低。”
據了解,面對沖擊,溫嶺部分鞋企已經開始停產,但盡管如此,一些鞋企還是找到了商機。
“過去溫嶺鞋出口的主要市場是歐盟市場,但今年的數據顯示,非洲市場的占比不斷提升。”臺州恒豐國際鞋材城一位工作人員說,歐美市場的疲軟,導致鞋出口市場發生轉移,而近年來溫嶺企業在非洲市場打下的堅實基礎,也是“井噴”的重要原因。
據臺州海關駐溫嶺辦事處統計,今年1至5月,溫嶺鞋類銷往國外市場1.2億雙,同比增長4.1%,貨值25.5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民營企業是出口主力,出口額占同期溫嶺鞋業出口總額的83.1%。非洲、歐盟、拉丁美洲為出口前三大市場,出口額分別為9.9億元、4.3億元、1.9億元。
看法
臺州缺乏成品鞋市場
溫嶺制鞋業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生產、銷售、印刷包裝、制鞋一條龍的產業鏈,成為溫嶺最具競爭力的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并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作為鞋業的推動力,溫嶺恒豐國際鞋材市場一直默默地為龐大的溫嶺制鞋產業提供著多元化的原材料支持,從鞋面、鞋花到鞋底、鞋膠等制鞋原材料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由于品種齊全、集中,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都來這里采購制鞋原材料。
據統計,溫嶺現有制鞋企業6000余家,是全國制鞋企業最多、產量最大、產值最高的縣區,素有“天下十鞋一縣”之稱。在臺州恒豐國際鞋材城董事長蔡新榮看來,溫嶺鞋材歷史悠久,發展到一定規模,但缺少成品鞋市場。
據悉,溫嶺的鞋子占據了全國一半的市場份額,但這些鞋子一般都是貼牌生產,全國各地采購,據了解,義烏每年都會接到很多來自溫嶺的訂單,這些鞋子在義烏市場展示,銷往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臺州人生產一雙鞋可能只賺一塊錢,但賣出去可能就賺十塊錢甚至更多。”蔡新榮說,如果臺州有一個成品鞋市場就不一樣了,臺州有這么多鞋企,可以直接面對客戶,在贏得市場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
鞋企老板們都有共識:產業越大,產業鏈越長,里面企業的生存能力就越強。產、供、銷一條龍都有企業,即便在金融危機面前,溫嶺鞋企只要團結一心,生存的幾率就更大。
溫嶺鞋材產業發展也進入了提升集聚效應的關鍵時刻。制鞋作為橫峰的傳統支柱產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潛力。過去我們只注重生產環節,很少涉及商貿流通領域。如果能把生產、流通、銷售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相信橫峰鞋業的發展一定會創造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