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鞋也能這么潮
5月初,一款名叫“戲出東方”的康奈新品鞋熱賣。僅在5月1日發布會期間,企業直播間累計觀眾就超1000萬人次,“新中式”魅力盡顯。
“消費者從成千上萬雙鞋子中挑出一雙,很容易。但對鞋企來說,成為那個‘一’,很難。”康奈集團黨委書記蔡發榮,一語道破鞋履行業的現狀。
鞋子的制作流程并不復雜,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鞋子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光要好穿好看,還要有品牌有特色,更重要的是得“鉆”到消費者的心里去。
曾經老牌“鞋王”在市場上很有話語權:推出什么,消費者就買什么;生產什么,市場上就流行什么。隨著消費者自我意識的覺醒,不少曾經的“鞋王”正在丟失市場話語權。
以皮鞋起家的康奈集團,也經歷過自我懷疑。2018年,各地經銷商不斷傳來反饋,消費者進店就問“你們有休閑鞋嗎?”看著店里滿貨架的皮鞋,大家有點迷茫:皮鞋,過時了?
那段時間屬實有點難熬,來自消費者的吐槽里藏著他們用腳投票的答案:“皮鞋不再是社交必需品”“老氣,不舒服”“價格昂貴”“不好搭配,樣式單一”……
“賣方市場的時代過去了。”蔡發榮說,在無數次頭腦風暴和市場研判后,他們得出一個結論——不是皮鞋過時了,而是他們對市場的反饋不夠及時,對消費者的喜好捕捉得不夠精準。
從皮鞋入手,他們當即邀請了法國知名設計師,研發了外觀是皮鞋、鞋底是運動鞋材質的皮鞋。
緊接著,當年4月,康奈集團正式宣布,推出休閑系列。隨后,在全國各大專賣店,透過銷售宣傳口號就能看到康奈鮮明的態度——“可以跑步的商務鞋”“走路不累的高跟鞋”“一路潮前的云朵鞋”……
市場瞬息萬變,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迭代,也對生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從設計、打樣、生產,再到消費者手里,動輒幾個月的生存模式不行了。
“做鞋要潮,勢必要對流行趨勢快速響應,要求生產線能根據多樣化設計需求,快速完成定制生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柔性制造。”現在,每每有客人來,蔡發榮帶他們參觀的第一站,一定是他們的新綠智能工廠。
走進去,明亮的車間、忙碌的智能化生產設備,與曾經充滿膠水和皮革味道的灰暗車間對比,天差地別。
2023年底,康奈集團投入2000多萬元打造智能工廠,引進了國際上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應用技術,還首創了柔性化智能制造體系,實現了從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銷售跟蹤全流程覆蓋的鏈路閉環。
工廠左手邊的一間辦公室里,涌動著無限創意。和以往在手稿上創作不同,現在設計師只需在AI創作平臺輸入需求,幾秒鐘就能生成一個鞋樣,設計師再根據創意進行雕琢,一款符合市場需求的原創鞋子就誕生了。設計好以后,在系統中發出指令,旁邊倉庫里的機器人就會選擇相應物料運往大車間,進行縫幫等剩余環節。
在現場,記者看到,經過智能開發、智能下料、智能縫幫、智能成型、直播營銷這5個主要環節,一雙鞋就能從電腦圖紙變成眼前實物,第一時間展示給消費者。
時間,在康奈集團變得輕快。借助智能研發,康奈單款鞋的開發周期從4天縮短至1.5天。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直播營銷,再到發貨,整個鞋產品生產周期由原來的12天縮短至4天,整體生產周期縮短了三分之二。
曾經不可能的事成為尋常:工廠可承接的訂單最小量為12雙;一條生產線一天能做十幾個款式……
“鞋產品整體生產周期的縮短,滿足了當前多品種、少批量、快交付的市場需求。”對于這個一站式柔性化全流程工廠,集團董事長鄭萊毅頗具信心。
現在的康奈集團越來越潮——從皮鞋占比100%到“一路潮前的云朵鞋”占比70%。前不久企業剛完成的用戶畫像顯示,26歲至35歲的用戶群體占比超過了40歲至55歲的年齡段。
“康奈正變得越來越年輕。”在鄭萊毅眼中,年輕的產品、年輕的用戶,就意味著更強的購買力和繼續“潮”前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