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生:適應新質生產力培養“新質勞動者”
圖為全國輕工行指委皮革制鞋專委會主任、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出席首屆紡織鞋服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大會。學校供圖
東南網4月16日報道(本網記者 陳詩婷)“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在人。”在剛剛結束的首屆紡織鞋服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大會,作為全國輕工行指委皮革制鞋專委會主任,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執行董事王樹生與全國各地紡織鞋服領域的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專家學者400余人齊聚晉江,暢談行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昨日,本網記者走進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專訪王樹生,聽他進一步分析職教如何賦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記者:本次全國紡織鞋服界的大會聚集新質生產力,您作為職業教育的專家,請談談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
王樹生:今年的全國“兩會”首次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為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應對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革命的中國方案,吹響了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角,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不僅是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也是一種先進模式、創新思維、有效方法,甚至是積極向上的情緒氛圍,是滲透于生產生活方方面面、每個角落中向陽向上的力量。既包括以創新驅動的高新科技,也應包括積極作為的主觀動能。紡織鞋服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紡織鞋服的質量是人們幸福生活的重要標準。新時代,新征程,黃帝“乃服衣裳”的古老文明迎來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新機遇。在材料、設備、工藝上創新,在舒適、耐用、環保、美麗和個性化上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開拓生產力發展新路徑,實現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滿足人民幸福生活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是紡織鞋服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歷史性課題。
記者:您認為職業教育在適應新質生產力中應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王樹生: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在人。新質生產力發展離不開人,離不開帶領大家取得科學技術革命性突破的專家、學者,也離不開落實新產業新技術的各個層次的“新質勞動者”。有了新質勞動者的參與,才能助力“制造”向“智造”轉型落地,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我們不但要了解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更要深入研究“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有機結合起來。
記者:您能談談貴校是如何規劃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的“新質勞動者”路徑或方案的?
王樹生:泉州輕工職業學院創辦15年來,根植于輕工業發達的泉州晉江熱土,傳承“晉江經驗”,踐行“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發揮五大集團企業公益辦學優勢,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企業學院-職業啟航班-群教學法”五層次辦學。依托產業設置專業,根據企業崗位需求開設課程,打造學校教師、企業技師、行業大師組成的“三元雙師”師資隊伍,打破學院專業格局,組建“職業啟航班”,培養適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畢業生就業率99%以上,其中40%留在晉江,50%留在泉州工作,學校獲得 “留泉貢獻獎”。學校成為福建省民辦高職唯一的示范校、“雙高校”,綜合實力位列福建高職院校第一陣營、全國民辦高職院校第一陣營。
2023年11月,泉州輕工職業學院第七屆運動習慣比試大會暨第十三屆校運會開幕式就明確提出了“為中國式現代化而讀書 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作貢獻”的主題,開始聚焦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關系。為了更好融入新質生產力發展,學校尊重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院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揚長教學特長發展原則,培育“專業技能過硬、特長發展好、數字能力強”的高素養創新創業型技術技能人才。成立了數字技術學院,增設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工業互聯網應用等專業,舉辦了“全國皮革制鞋產業數字人才培養研討會”“泉州市鞋業職教集團、食品職教集團適應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研討會”,成立了“泉州市功能食品研發應用工程技術中心”,與泉州電信共建“泉州市數字產業學院”,探索實踐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記者:您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根本在人”,您能談談貴校是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好人的工作,有什么特色做法和經驗?
王樹生:輕工學院結合本校實際,形成了“群教育被需值教育理念”特色教育理念文化。群教育是培養學生群意識和群能力的教育,通過群的方法使個體能夠合群、善群、樂群,具有合作性、利他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等屬性。被需值教育是提升學生被需要的素養及其價值的教育。培養學生主動作為,自覺提升本領,在為他人服務和與他人合作中體現自身價值的意識和能力。我始終認為,培養人才,首先必須培養學生鑄就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養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不擺爛、不躺平,熱愛生命,樂觀向上,快樂生活,積極工作,就高職教育的現狀而言,這一點特別重要。
為此,我們倡導“三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情、手中有愛)“三動”(動腦、動手、動口)“四會”(會學習、會生活、會交往、會工作),實施“11231”工程(崇拜1位英雄人物、掌握1項專業技能、擅長2項體育運動、唱好3首歌曲、會做1道菜),舉辦“運動習慣比試大會”“為中國式現代化而讀書”“會點啥”“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宿舍達人”“生活達人”等一系列活動,營造“靚裝、微笑、被需要”校園文化氛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輕工學院的學生積極陽光、刻苦耐勞、團隊意識強。我想,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