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中國“灌籃高手”不再只穿“阿迪耐克”
請來了球星,技術上的差距也在縮小。國產籃球鞋們正在等待一個破圈的契機。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界面新聞記者 |覃思悅
界面新聞編輯 |樓婍沁
之前說到籃球鞋,阿迪達斯、耐克等一定是消費者腦海里第一個蹦出來的品牌。但現在越來越多中國品牌跳進了中國消費者的籃球鞋品牌候選池。
國內知名二手交易平臺得物在2023年年度盤點中為籃球鞋專門設置了“十佳實戰籃球鞋”榜單。值得注意的是,國產運動品牌在這份榜單中存在感不小。
得物2023年“十佳實戰籃球鞋”榜單中,Nike JA1仍是榜首,但國產品牌占據四席:分別是第三名的李寧韋德10、第五名的李寧利刃3 V2、第七名的安踏狂潮5 PRO以及第九位的361°BIG3 3.0。
(圖片來源:得物)
盡管大部分品牌都沒有單獨披露籃球產品線的銷售數據,但國產品牌對于籃球鞋產品線的加碼是顯而易見的。
2018年前后,伴隨著國潮熱興起,李寧的馭帥成為國產品牌籃球鞋的第一個爆款,自此帶起了國產品牌籃球鞋的熱潮。與此同時,不斷走高的中國籃球人口也帶高了這一市場的需求:根據中研網的數據,2023年,中國籃球一般籃球人口高達1.25億人,核心籃球人口也達到了7610萬人。
高熱度之下,李寧針對爆款馭帥快速迭代抓住紅利,安踏、特步、匹克等品牌也相繼增加籃球鞋研發并簽約歐文等頂級球星,推出安踏狂潮系列、匹克維金斯簽名鞋等具有一定市場討論度的新品。
界面新聞發現,無論是李寧馭帥、還是安踏狂潮、匹克維金斯,系列中銷量最高的鞋款在得物上都有超過兩萬的累積銷量。一定程度上,通過這幾年在國內市場的布局,國產品牌的籃球鞋中國本土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消費者基礎。
下一步,國產品牌就該思考如何在國內穩固地位和在海外市場和耐克、阿迪達斯等巨頭爭搶份額的問題。
從全球市場看,籃球鞋的整體需求在增加。
全球知名運動鞋交易平臺StockX的運動鞋銷售總監Drew Haines本月接受Footwear News采訪時表示,籃球鞋品類的需求正在增加。
根據StockX披露的數據,2023年,平臺上多款籃球鞋的銷量破萬:耐克(Nike)的JA1籃球鞋年銷量超4萬,耐克的勒布朗20(Nike Lebron 20)也有近3萬的銷量,近兩年Puma(彪馬)MB.02憑借近兩萬五千雙的銷量緊隨其后。
另外,得益于本周舉行的NBA(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全明星賽,StockX方面預計,耐克、阿迪達斯推出的全明星鞋款也將有不錯的銷售表現,專業籃球鞋還將升溫一段時間。
“彪馬、New Balance、斯凱奇等品牌都在進入(籃球的)擂臺與耐克、阿迪達斯較量,整體來說,籃球鞋的需求增長是顯而易見的。”Drew Haines談到。
站在大眾消費者的角度,和首發定價時常為四位數、需要中簽才能購買的耐克、阿迪達斯籃球鞋相比,中國體育品牌的籃球鞋具有性價比上的優勢:在二手市場,最新的李寧馭帥17和安踏狂潮5價位都在400元人民幣上下。
但需要國產品牌們注意的是,要想在籃球市場具有更多話語權,一雙爆款高性能實戰鞋必不可少,同時這雙鞋還要有設計、聯名多方面的加持。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范劍磊)
經過多年深耕,耐克和阿迪達斯手中的球星資源堪稱華麗。比如耐克的科比系列和勒布朗系列,就是美國品牌多年來穩定的搖錢樹:2023年,耐克科比6的價格為444美元(約合3193.98元人民幣),平均溢價高達152%,復刻(經典款重新開模生產)多次仍是供不應求。
在這方面,國產品牌大多學習了安德瑪“以庫里為中心”的籃球線運營思路,先通過簽約一個頭部或者知名球星打響第一槍。
以四大國產品牌為例,四家品牌都簽約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球星:安踏和361°在2023年迎來歐文和約基奇,李寧多年來手握韋德的合同,特步的代表球星則是林書豪。
當然,明星效應只是做出爆款的因素之一。要知道,簽約球星對于國產品牌來說并不是新鮮事,像匹克早在2005年就簽約了霍華德、帕克等一眾球星。但熱鬧過后,匹克的產品不僅沒能征服海外消費者,在國內市場也沒有站穩腳跟。
說到底,球星上了腳的鞋子能否最終征服籃球愛好者,最關鍵的還是球鞋的產品力。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球鞋技術配置上,國產品牌是否和傳統巨頭仍有差距?
耐克和阿迪達斯多年來能在籃球賽道上屹立不倒,靠的就是技術上的“老本”:耐克的zoom極大提高了緩震效果,阿迪達斯也有boost和lightstrike這樣的代表性技術。并且每年,兩家品牌仍會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新科技的研發。
界面新聞發現,在虎撲等體育愛好者聚集的論壇上,李寧lightfoam、匹克態極、安踏氮科技、361°quickfoam等國產品牌自主研發的技術也有不低的評價。這些技術目前都在品牌頂配籃球鞋上有所搭載。
請來了球星,技術上的差距也在縮小。國產籃球鞋們正在等待一個破圈的契機。
- 上一篇:龍年運動鞋服行業開啟新一輪競速賽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