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倒數200天,安踏的綠色狂想曲
再過200天,2024巴黎夏季奧運會就將開幕,見證了法蘭西風云變幻的塞納河,將在百年內第三次受到全世界體育人的注視。
這也將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12次參賽。此前數屆奧運已向外界展示了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雄厚競技實力,如今,在運動員以外,更多組織機構、社群和品牌正快馬加鞭投入到各個維度的運營與營銷備戰中。
在這其中,中國體育代表團在賽場內外使用的裝備,長久以來一直是市場認可的優秀的商業化載體。而這一回,對近16年來中國奧委會官方合作伙伴的安踏來說,他們希望能夠在后疫情時代恢復正常的奧運會上,為能展現中國運動員實力與精神風貌的領獎龍服,找到一個有價值又符合當下產業趨勢的新切口。
2023年7月25號,一首以環保為主題的奧運序曲正式奏響。在這個距離巴黎奧運會開幕1周年的日子,安踏選擇聯合中國奧委會發起了一項環保活動:參與者進入山間,將視線范圍內的每一個塑料瓶帶出山林。而最后,安踏還將首次使用循環科技來打造環保屬性拉滿的奧運領獎裝備。
這項活動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山河計劃”。它幫助安踏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完成了一次有創新性并最花心思的“環保營銷”——讓一個普通人的舉手之勞,最終將能體現在奧運領獎臺上。
如何用“綠色”譜寫奧運序曲
近兩年,中國的戶外行業一直在向上走,甚至在市場環境不景氣的2023年逆勢上升,初級戶外愛好者的人群范圍擴大,山野間成為了不少上班族的“烏托邦”。然而,戶外運動的參與者多了,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也變得更嚴重,以塑料瓶為首的戶外垃圾散落在滿山之間。
通常情況下,城市環境治理和垃圾處理體系相對完善,而戶外運動過程中散落山河之間的垃圾則相對難得到妥善處置。基于此,安踏和中國奧委會找到一個巧妙的契合點,倡導發動萬千戶外愛好者從自身做起,妥善處理戶外中產生的垃圾。
安踏正在認真做一件對的事情。而之所以“山河計劃”能與奧運聯通,也正因其貼合了中國奧委會多年來堅持“綠色發展”的主張。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綠色奧運”的概念被中國奧委會提出。到了2022年北京冬奧,為了走出全球氣候危機的“賭場”,中國奧委會依然將綠色節能、低碳環保放在前列。
因此,在“山河計劃”里安踏相應拿出了品牌最核心的體育資源和營銷投入,用以傳播并影響到更多的普通人,能夠參與到“綠色奧運”中來。
“山河計劃”開始的當天,安踏將有“中華龍脈”之稱的秦嶺設為起點,不少運動員卸下了奧運冠軍的身份,他們走進秦嶺,帶走不屬于山林之間的任何異物。
半年過去了,“山河計劃”也延伸至中國各地。安踏在全國范圍內按照”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開展環保徒步活動,目前已走過陜西秦嶺、四川稻城、北京長城沿線,以及上海、南京、長沙、鄭州、福州、廈門、東營、汕頭等14個城市。
在這個過程中,安踏的理念和行動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和支持,同時也讓安踏用一種更特殊且更有意義的姿勢融入奧運。
從倒計時一年到倒數第200天,“山河計劃”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但還遠未到達終點。對于品牌來說,一項單一的計劃總有完結的一天,但踐行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必定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環保營銷背后的組合拳
當下,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中國于2020年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
響應國家號召的方式有很多,講述環保的故事也有很多,大多都以“渲染環保帶來的危害”為主要方式。然而,安踏這次的的選擇顯得特殊,卻最務實。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踏親自下場告訴全社會:走進山林間,帶走垃圾,不亂扔。普通人做好這些就是真正的踐行環保。而品牌也通過一次大型的“環保營銷”活動,喚起全社會對環保的意識和重視。在這個層面,這樣的舉動與商業已無關,安踏亦承認,“山河計劃”的初衷并不是“賣貨”,而是借此找到與一種與當下消費者更純粹的溝通方式,并與更多人將環保的意識落在實處。
站在這個節點回看,“山河計劃”只是安踏在環保領域的理念態度的一貫延續。作為國內頭部的體育用品集團,從多個維度踐行ESG已成為安踏必須肩負的使命。而在企業運營過程中,安踏已經在原材料、包裝材料使用、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采取了實際行動。
具體來看,安踏不斷探索可持續原材料的多樣性,不同產品搭載不同環保科技平臺,如EcoCosy優可絲、CELYS賽麗斯及天絲等,屬可降解纖維,Sorona屬于生物基,而上述材料都已大規模應用于產品中。而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安踏也找到了自己的商品環保科技矩陣,分為環保材料、環保公益和環保制程三個方面,品牌以綠色商品矩陣的模式,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這些科技的受益者并不止于奧運選手,普通消費者同樣可以擁有。“用奧運科技賦能民生”并非空談,安踏一方面響應國家碳中和的號召,另一方面通過為關注消費者提供舒適、實用并更具性價比的可持續產品,讓更多用戶在使用中關注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而到這一次,安踏以“山河計劃”為軸,秀出了品牌在環保上的長久努力;又借助與中國奧委會的合作,讓“山河計劃”不只停在營銷層面,它同樣告訴了大眾,環保是真正的福報,能夠更完整地呈現出品牌的社會責任感。
先是實踐者,然后是引領者
安踏能夠發起“山河計劃”,不僅是因為品牌想要表達的理念所致,更重要的是,安踏已經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走了8年。
8年間,安踏一直堅持發布ESG報告,從員工管理到企業解讀,再到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對原材料的把控,并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每一個落到實處的機會。
安踏計劃在2050年實現集團碳中和總目標,同時在2030年前,實現5個50%——50%的產品使用可持續包裝,可持續產品提高到50%,使用50%可持續材料,戰略合作伙伴能耗的50%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自有運輸設備能耗的50%采用清潔能源替代。
目前,安踏已搭建了完整的ESG戰略執行體系,從戰略、目標、組織,到資源、績效和文化,形成了完整的ESG實踐管理閉環,已實現自有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零填埋和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型,特別是供應鏈的“綠色化”。
目前,安踏有超3000家供應鏈伙伴,涉及30萬從業者,并將30億投入到科技研發中,位居所有中國運動品牌之首。而全中國唯一一家國家級運動科學實驗室,也出自安踏之手。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建立的11家研發中心、4家材料創研中心及1家鞋底科技研究院,則代表了安踏在鞋底、合成革、織物等領域對創新的加碼。
未來十年,安踏將進一步帶動產業鏈伙伴節能減排和技術創新,在科研創新、環境可持續、數字化轉型、公司治理等方面攜手進步。
這時候,當普通人購買安踏的產品,也就從某種意義上加入了環保的“大軍”。
但想要做好ESG,絕非一件簡單的事,高成本的同時,短期內也看不出回報。企業在做ESG的時候不可避免要遇到挑戰,ESG也不是一家公司就能獨立完成的事。所以,對于中國市場而言,在安踏自身的付出外,“山河計劃”亦是為市場上其他的個人和企業提供了一條可效仿的營銷思路。
當安踏已經這么做,更多的企業“卷起來”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它既符合市場需求,也滿足了消費者如今的關注重點,還讓普通人巧妙地參與到奧運會的最高舞臺展現中來。又是一個奧運年,“綠色奧運”、可持續辦賽也需要再次提及,毫無疑問,安踏做了順水推舟的事。
回到安踏本身,從“山河計劃”中亦可以觀察到品牌的策略與態度:將可持續發展始終貫穿在品牌的成長過程中,其內在精神,成為了安踏必須堅守的力量和初心。在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領域,安踏完成了從1到10的一小步,正期待著從10走向更高的水準。
一個奧運周期只有4年,但安踏的“山河計劃”或許承載著未來無數個4年的使命。奧運的序曲已經奏響,對于品牌、消費者、以至于整個社會而言,這首曲目或許永遠不該截止。而安踏,也正是如此行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