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鞋服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鏈
由福建師范大學牽頭,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晉江公司等10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和上下游龍頭企業組成的產學研用聯合團隊申報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南特色橡塑產業提質增效循環經濟集成技術及示范”項目,日前獲科技部正式批準立項,實現了我省院校企等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該項目總經費7700萬元,實施周期為2023年12月至2027年11月。
據項目首席專家——福建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級高工陳慶華介紹,此次獲批的項目將針對海西地區萬億級鞋服等特色橡塑產業高度集聚、千萬噸級廢物高質循環利用需求迫切等問題,圍繞泉州市鞋服產業全鏈條協同增效循環利用,擬攻克鞋服產品的“一體化設計—綠色拆解—高質再生—閉環回用”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解決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大的難題,形成鞋服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循環經濟綜合解決方案及集成示范基地。
“項目著眼于源頭設計、生態設計。由福建師大承擔的第一個課題就是研發鞋服制品材料減量使用與可拆解易回收集成技術,從輕便減量結構設計入手來減少原材料的使用。”陳慶華介紹,實施期內,項目將突破鞋服制品的材料減量使用與可拆解易回收集成技術、基于分子-相態-織構跨尺度調控的廢舊鞋服材料提質再生技術、基于熱焓自適應調控的多源高混雜難處置鞋服廢材熱轉化技術、鞋服產業全鏈條多尺度智慧管控與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技術,建成綠色鞋服制品智造、再生鞋服制品生產等8項示范工程,年生產或處理能力達12萬噸并穩定運行3個月。
匹克(中國)、泉州海天材料、鎧彥高分子、圣元環保等泉州4家上下游龍頭企業參與此次項目申報,成為項目產學研用團隊成員,將共同開展技術攻關。泉州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泉州作為研究成果落地轉化和示范工程建設基地,通過項目的實施,可有力帶動當地消納百萬噸級鞋服產業廢棄物,助力泉州發展成為全國鞋服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樣板。”
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副院長、晉江院院長王文琪介紹,項目實施將構建鞋服產業高質量綠色低碳、經濟效益良好的循環產業鏈,支撐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解決國內同類問題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提供樣板。(記者 李珂 通訊員 高凌 李玉蓮)
記者手記
以科技含金量提升發展“含綠量”
紡織鞋服產業是福建傳統優勢產業,也是首個規模超萬億元的產業。福建鞋出口規模居全國首位,全球每五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福建造”。此次“東南特色橡塑產業提質增效循環經濟集成技術及示范”項目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建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團隊握指成拳,形成創新合力,將為我省鞋服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公益性研究,以及事關產業核心競爭力、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品,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領域提供持續性的支撐和引領。“東南特色橡塑產業提質增效循環經濟集成技術及示范”項目組建了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團隊,把優勢高校科研單位、行業協會和骨干企業等組織起來,集中力量攻克鞋服產品全產業鏈核心技術難題,將著力解決鞋服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大的難題,打造鞋服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全國樣板。
項目首席專家——福建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級高工陳慶華表示,談到實現“雙碳”目標,不少人關注的是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綠色低碳產業。事實上,傳統產業如鞋服產業實現低碳(零碳)排放、可回收、可循環的技術革新,優化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將是確保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鮮明的底色。上月,中國鞋服產業發展戰略聯盟在福建晉江揭牌成立;本月,晉江經濟開發區上榜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名單……我省泉州等地搶抓機遇,堅持向綠而行,積極整合相關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鏈上下游的優勢科研力量,推動鞋服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當地企業將綠色理念滲透在產品研發中,努力把成本、能耗降下來,讓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升上去,創新熱潮迸發。
當前,福建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鞋服產業轉型升級,這離不開科技創新。我們要更好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以科技含金量提升發展“含綠量”。一方面,要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度,提高技術轉化率,以科技創新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應用基礎研究,優化和推進綠色技術領域的實驗室、研發創新平臺等的布局,支持建立一批專注于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大培育扶持綠色低碳科技企業,引導各類創新要素集聚。(記者 李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