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老手藝”如何煥發新動能?
南京溧水認定首批8家非遺工坊,力促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老手藝”如何煥發新動能?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胡英華 通訊員 周穎
南京溧水區近日發布首批區級非遺工坊名單,花針匠、手抓雞飯店等8家經營主體上榜。
非遺工坊,即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統手工藝,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帶動當地人群就地就近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和生產加工點,在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同時,推進非遺項目產業化,在促進就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非遺品類豐富、形式多樣,截至目前,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達251項。如何推進非遺項目產業化,讓傳統手藝煥發新動能?非遺工坊有哪些經驗可借鑒?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困境:非遺項目規模小人才少
“眼珠要圓,多包點棉花,做出的老虎眼睛才有神。”8月22日上午9點,在南京溧水區花針匠工作室內,市級非遺傳承項目“老虎鞋”傳承人吳麗花正手把手指導工作室的姐妹們制作老虎的眼睛。她告訴記者,這批老虎鞋是為今年10月到馬來西亞參展而準備的。
非遺凝聚了中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華精髓,是以往人們生產生活習慣的體現。穿老虎鞋是吳麗花家鄉和鳳鎮駱山村的習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駱山大龍表演時,跳云的兒童腳穿老虎鞋,親戚家里添丁后送老虎鞋,都有祝福孩子平安健康成長之意。”吳麗花告訴記者,她從小喜歡做手工,七八歲時就跟著祖母學做老虎鞋,長大后從事服裝定制工作,做老虎鞋的傳統手藝一直沒有丟。
2016年,經地方推薦,吳麗花成為溧水非遺項目老虎鞋傳承人,經常參加各種文化展覽活動。“傳統老虎鞋使用場景有限,產品單一,市場也很有限。”吳麗花介紹,制作一雙老虎鞋,工序繁多,僅眼睛就有7道工序,一個人需要4天才能完成一雙鞋。同時,現代人們表達祝福的方式越來越豐富,老虎鞋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小。此外,做手工的人也越來越少,絕大多數“80后”不會做女紅。
規模小、人才少,且脫離現代生活,是眾多非遺項目遇到的共性問題,導致了非遺產品產能低、標準化能力差。南京溧水區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遺產科負責人史弘玉說,大部分非遺傳承人只懂非遺技藝,不懂市場,也不知道如何銷售,更不知道如何提高產品附加值。溧水區開展非遺工坊建設,就是希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探索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從而讓非遺傳承人成為鄉村致富能手,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也推動非遺項目活化傳承。
改變:緊貼生活需求研發創新
“老祖宗的東西不能直接用,那我們就考慮怎么讓它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適穿、適用。”近幾年來,吳麗花一邊改良老虎鞋,開發老虎鞋文創產品,包括成人老虎鞋、福氣袋、衣服等,一邊開拓市場,除了參加各類展覽,還在景區或美麗鄉村開設非遺文化空間,今年則開拓了網上銷售渠道。
有了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的產品,如何讓消費者買單?吳麗花有她的妙招——講故事,“每件產品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在鞋底繡上螃蟹,寓意四平八穩、生命力強,每個福氣袋里都有一張卡片,介紹虎頭圖案的來源和寓意。”吳麗花介紹,在傳統故事加持下,非遺產品吸引力大大增強。目前,通過社區平臺進行推廣,成人老虎鞋已賣到了法國。
市場拓寬后,非遺項目在增收就業方面發揮了新作為。吳麗花介紹,近幾年來,老虎鞋的銷售額逐年增加,僅福氣包銷售額就達100多萬元。隨著銷售額的增加,工作室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固定工人有約20人,此外還有20多位賦閑在家的“繡娘”將材料帶回家做,按件計費,做一只眼睛收入約10元。
記者采訪發現,首批非遺工坊在推進非遺產業化的路徑上各不相同,但均緊緊抓住當代生活的需求。手抓雞傳承人芮詠梅將手抓雞作為自己飯店的招牌菜,開展從養殖雞、加工雞到銷售雞的全產業鏈,不僅吸納49人就業,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傳統麥芽糖制作傳人周榮福和竹編制作技藝徒福頭與晶橋翠歌園合作社合作,建立傳統麥芽糖制作工坊和傳統竹編制作工坊,打造了翠歌園傳統文化體驗館,并依托合作社的鄉村游客資源,銷售非遺產品,推廣非遺文化。2019年以來,麥芽糖周邊產品及竹編竹籃累計營業收入達150萬元。
建議:在創新融合里找到新生密碼
“推動非遺產業化,最重要的是創新產品,對非遺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研,讓非遺產品能夠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杜小鈺長期研究非遺項目的傳承與利用,在她看來,非遺傳承人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非遺技藝技能,發掘非遺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核,并能將其融入非遺產品,帶動村民就地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產業化還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杜小鈺說,地方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應對非遺工坊予以一定程度的傾斜,幫助建立穩定、長效的非遺工坊建設和運行機制,可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據了解,江蘇省上月出臺《關于建設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計劃到2025年,全省建成各類非遺工坊100個,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地方實際有機結合,大力開發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居家就業、靈活就業崗位,加強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深化產業聯動,推出“非遺+”“+非遺”系列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