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談環保的運動品牌,改變世界前得先活著
一個多月之前,材料公司Bolt Threads宣布暫停Mylo材料的運營,使用菌絲制成的Mylo材料觸感接近皮革,已經被應用在鞋子、皮包上。
Bolt Threads將這一無奈之舉歸咎于充滿挑戰的宏觀經濟環境,獲得資本的支持來推動技術規模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考慮到這家明星公司從創立以來累計獲得3.34億美元的融資,且獲得阿迪達斯、開云集團、lululemon、Stella McCartney等合作伙伴的資金支持,這個消息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的同時,也深刻認知到行業所面臨的挑戰。
源頭上的材料創新難度極大,落地到做品牌,同樣不容易。其中,關注度最高的環保鞋服品牌無疑是Allbirds,但Allbirds在上市后情況一直不容樂觀。
近日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2023財年第二季度,Allbirds實現營收7050萬美元,同比下降9.8%。凈虧損擴大依然達到2890美元,去年同期為2940萬美元。整個上半年,Allbirds營收為1.2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1.4%;凈虧損也從去年同期的5120萬美元繼續擴大到6410萬美元。
維持這種頹勢不是長遠之計,于是,今年3月,Allbirds擬定了一項戰略計劃,其中包括執行高度集中的品牌戰略,縮減門店規模,節約成本、提高資本效率,加強國際分銷商合作四個重點領域。
為了配合戰略計劃,Allbirds通過裁員來節約成本,管理層也迎來了大洗牌。今年5月,Allbirds聯合創始人Tim Brown宣布卸任聯席CEO,轉任品牌首位首席創新官,CEO由另一聯合創始人Joey Zwillinger獨立擔任。今年初發布的人事任命也在陸續生效,曾擔任運動品牌Gymshark和阿迪達斯財務主管的Annie MIOtchell在4月24日入職Allbirds擔任首席財務官,領導團隊成功IPO的Mike Bufano則在5月中旬離職。
這些明星公司、上市公司的變動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還關乎資本的判斷、行業的走向。
懶熊體育每年都會進行國內外投融資事件的統計,觀察這些獲得融資的公司,我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過去幾年,環保可持續越來越受重視,加上Allbirds成功上市,到了2022年,大談環保的新創運動品牌頻頻拿到融資,基本上只要是拿到融資的鞋服品牌,多多少少都跟環保沾點邊。反觀2020、2021年,強調環保的公司只有Allbirds。
有些品牌雖然沒有融資或者上一次融資已經要追溯到三年前,卻已經在業內引起了一定的討論度,例如2022年才創立的足球鞋品牌Sokito,推出的“足球鞋回收系統計劃”獲得了不少大咖支持。而有些品牌規模不大,野心卻不小,意大利運動鞋品牌ACBC雖然年銷售額只有200萬歐元左右,卻一直放出要上市的豪言。
這些品牌有很多共同點,包括創立的時間都比較短,規模較小,拿到的融資金額不算大,也沒有透露過具體的營業額。在Allbirds跌下神壇,全球大環境更加低迷的時候,這些新創環保運動品牌能否活下去,需要打一個大問號。
這種擔憂不無原因,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我們不斷得知,近兩年拿到融資的很多國內創業公司或直接停止運營、或遭遇高管大洗牌、或將主要精力從運動鞋服業務挪開,在這些品牌當中,不乏連續獲得多輪融資的。
在品牌官方網站還在正常運營的情況下,還不能輕易判斷一個創業公司是否健康,但是從過往的報道中,還是能看出一些品牌發展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例如,除了融資新聞之外,由斯坦福大學教授創立的LifeLabs近兩年在網絡世界中幾乎沒有關于產品、營銷推廣等消息。創始人曾為公司挖過The North Face前高管Scott Mellin來擔任CEO,但根據他的領英信息,僅一年后便離職了,如今成了Salomon的全球首席品牌官。種種跡象看來,這家公司更像是創始人在研創領域獲得一定研究成果后,用于落地和商業化的載體。
曾有Allbirds用戶告訴懶熊體育,之所以棄坑,是因為Allbirds的產品相似度太高,無法帶來太高的復購動力。包括Holo Footwear、Hylo等品牌,產品SKU不多,這就意味著產品需要不斷開發新用戶。如果沒有過硬的資金背景,產品成本又比普通運動品牌高,需要平衡獲客、開發新品類、做品牌等工作,壓力可想而知。
▲曾經只賣一款鞋的Hylo正在拓展鞋履線、服裝線,但種類依然較少
另外,幾年前狂吹的DTC浪潮已經逐漸平淡,即便是耐克這樣的行業巨頭,雖然一直在強調DTC的重要性,也已經默默與Foot Locker等分銷商“重振、更新合作關系”。
“小李子”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領投的LØCI和聲稱7個塑料瓶做一雙鞋的Psudo都很重視線下分銷渠道及實體店的鋪設,但是依然有一批新品牌如TALA還是通過DTC渠道觸及用戶,怎樣撬動更多渠道資源,會影響到品牌未來的規模和基本盤。
在Allbirds上市兩年依然未能盈利之后,愛談環保的運動品牌大概率已經放棄將其視作對標公司了。如果說Patagonia等老品牌的經驗顯得過于久遠,且對于功能性要求太高,那有些特立獨行的Veja雖說規模較小,但勝在穩健。
根據《時尚》雜志的報道,2020年,Veja的銷售額達到1億歐元,當時預計2021-2022財年同比增長50%,雖然規模不大,但從創立以來,品牌從來沒有尋求過融資,卻一直處于盈利狀態,大部分銷售額來自英國和美國。
在品牌成立15年后,Veja才開設了第一家實體店,如今線下門店的數量也不多,但他們廣泛布局分銷渠道,在全球3000家零售商處銷售。
Veja大部分采購和制造工作都在巴西進行,兩位聯合創始人與供應商及當地社區有著相當密切聯系,這種工作方式雖然成本更高,但是對于供應鏈的管控更強。
作為一個從不投入資金做品牌推廣的公司而言,這種追溯材料來源、對于制造過程頗為偏執的故事往往就是最好的宣傳,Patagonia的發展也是同理。“一個普通運動鞋品牌70%的成本與廣告有關。因此,去掉廣告、營銷、簽約品牌大使的成本,意味著我們可以投資于我們的員工、材料、工廠以及我們的地球,意味著我們可以專注于生產鏈,改變生產方式。”兩位聯合創始人在接受Footwear News的采訪時說。
▲凱特王妃也愛穿Veja
產品方面,Veja的鞋履幾乎沒有復雜的設計,功能性不算強,兩位創始人認為,審美和設計其實不那么重要,他們更在乎鞋子帶來的成本。但即便如此,尤其是2018年之后,大批名人成為品牌的“自來水”,簡潔的設計反而成為了搭配時的優勢。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深入專業運動品牌的領域,推出跑鞋系列。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如果不是靠大品牌孵化,或者奔著被收購的目標發展,只談環保的品牌獨立養活自己難度較大。年輕的環保運動品牌們不妨像Veja一樣,思考一條穩健、小而美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