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紡織鞋服供應鏈優勢
泉州外經貿紡織鞋服產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
強化紡織鞋服供應鏈優勢
城市會客廳內展示的部分泉州品牌 (劉倩 攝)
王偉
香港品牌總商會永遠榮譽會長
Rodrigo Thiele
Sneakers United Global FW海外銷售經理
連續紅
BIIO GLOBAL LTD總經理
Patrick Jenn
Model Tanners中國區首席銷售官
本期主持:劉倩
嘉賓名片:
聚焦提升泉州紡織鞋服全球價值鏈地位,培育深化國際競爭主動優勢。日前,泉州城市產業會客廳迎來了國際國內紡織鞋服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市場行家們,進行外經貿紡織鞋服可持續發展系列研討活動。專家們圍繞全球視覺、供應鏈管理、海內外市場差異、品牌建設、創新設計、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趨勢等主題進行深入、熱烈的討論。本期民企會客廳將呈現部分與會專家關于外經貿紡織鞋服在“引領產業綠色發展,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經驗和觀點。
鞋服出口依然面臨很大挑戰
主持人:新形勢下,您認為紡織服裝外貿出口正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王偉:在全世界范圍內,這都是很熱門的話題。我是從事鞋行業的,分享一組我了解到的數據。今年1—5月,越南鞋業出口下跌了14.5%,但同期中國鞋業出口上升了0.2%(以美元計算),如果換算成人民幣是上升了8%,這很鼓舞人。現在的消費跟疫情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不管是鞋服還是一般消費品,零售商都有大量庫存。今年全國出口訂單大跌,主要是因為歐美零售商庫存積壓嚴重。其實從去年9月開始,美國零售鞋業進口量就明顯下跌了。美國是全世界鞋進口量最大的,占比將近30%。今年1—5月,美國進口鞋比2022年同期下跌了50%,直接影響到全世界鞋產業。再看國內,不降反升,確實是很大的鼓舞。5月份之后的數據估計還是會下跌,訂單還是短缺。鞋業出口未來面臨的危機和挑戰還是很大。
Rodrigo:我是2008年左右到中國的,在中國有15年左右開設工廠的經驗,所以我更容易用中西方結合的思維來評判中國的品牌。客觀來說,一些中國品牌國際化過程中可能花了很多錢,但美國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其實還是不夠的。品牌是需要很多沉淀的,我覺得應該從設計、材料、創新這些角度去花更多的心思。
加大政府對供應鏈協同的引導和支持
主持人:目前,國際國內外貿紡織服裝企業供應鏈存在哪些問題?有什么樣的針對性對策?
王偉:我最近去了趟歐洲,跟歐洲的朋友聊起,中國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大力推行內銷,內銷市場做得很大,氛圍和份額都在不斷增加。出口轉內銷,可以幫助經濟復蘇和就業提升,這對整個社會的意義是很大的。反觀越南,現在產業危機嚴重,就業人口很難解決,外匯難以平衡,作為新發展國家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
中國的鞋業產業鏈,幫助的不只是中國企業,而是全世界的鞋業企業,中國的外貿服裝供應鏈是全世界最完善的。當前,全球形成了很多新的產業中心,我走過世界很多地方,但幾乎沒有見到像泉州鞋業產業鏈這么完善的,這對整個產業非常重要。國外也有很多私人企業做研發,做培訓學校,但跟泉州政府引導做的這個(紡織服裝提質增效)項目效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Rodrigo:我曾經到過泉州,很看好泉州的供應鏈,也非常愿意回到泉州,達成中西合作,為泉州產業、中國產業貢獻一份力量。我現在也打算在中國開辦學校,把中國年輕的設計師團隊送到北美、南美去進修。產業走出去要有抓手,要發揮品牌、供應鏈協同的效力,品牌體系必須做得精準,不然是很難成功的。中國的品牌模仿一些國際品牌發展道路的時候,其實可以用更多元的方法,錯位競爭。一方面,要形成多方合力才能變成巨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階段性分步地走。供應鏈協同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應努力打造少而精的品牌。
連續紅:我是做工廠起家的,2018年把工廠轉讓出去,開始從工廠轉型做品牌。我的工廠在香港地區,也曾得到香港政府在企業轉型升級、拓展內銷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從工廠轉型做品牌,要經歷很多痛苦,真的需要政府支持。做工廠不容易,除了提升質量、產能等,還需要很多維度的提升。這次來到泉州公共文化中心參觀,看到泉州的發展,才知道原來有很多知名品牌是在泉州孵化出來的。前不久在意大利參加展會,看到國外的企業,他們在做工廠的時候也在努力推動品牌發展,國內的工廠可以學習。
建議在合規基礎上多關注多參與環保
主持人:現在國際內在紡織品綠色、低碳、循環新經濟形態有哪些先進的發展模式和路徑?哪些值得泉州學習?
王偉:綠色環保方面,國際國內市場上,年輕人對這方面都更加關注了,下一代人還會參與得更多。企業要多去參與,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但是,年輕人如果環保意識過于強烈,可能就不去買東西,也會導致經濟蕭條。所以環保某種程度上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了可能會導致工廠沒有訂單,工人失業,這是需要政府去做合理引導的。另外,環保技術需要企業投入和增加成本,但是出口采購方一般來說不太愿意為環保額外增加購買成本,這也是一個矛盾。
Patrick:我走過中國很多地方,對中國鞋業產業趨勢比較了解。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水牛養殖國家,是做沙發、鞋子,特別是安全鞋方面的專家,可以多學習交流。在皮革國際標準這個方向,美國和歐洲在環境屬性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皮革的可持續發展、可回收可再生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也有值得中國借鑒的部分。中國的工業體系是非常完整的,在合規的基礎上,再多關注一些綠色環保,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連續紅:國外很強調可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很高興今天在泉州看到一些新的東西,感受到中國跟全球在同步發展。
記者手記
集中力量辦大事
泉州是我國重要的紡織鞋服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改革開放40年來創造了“晉江經驗”“泉州模式”,成為福建省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泉州要推動行業的轉型和低碳發展,離不開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和各相關方的緊密合作。幾位嘉賓從各自專業研究視角,結合行業的特點、經貿需求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剖析,對于紡織鞋服行業的所有企業參與者都有著重大的啟發意義。
研討活動期間,讓記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眾多國際采購商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了政府引導在推進產業協同中的作用。正是基于泉州從政府到行業再到企業以及相關眾多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與參與,才形成了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少見的如此完整的鞋服供應鏈。
此時此刻,前瞻性地探討行業的綠色發展,不僅能幫助紡織鞋服企業更好地面對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也有助于增強產業發展韌性、繁榮地方經濟。面對國際競爭、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低碳綠色發展、市場需求、政府治理等各個層面的需要,紡織鞋服行業必須重視提速增效,全力促進產業綠色健康發展,明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找到綠色發展的“金鑰匙”。(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