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石碧|甘為“制革人” ,為“中國制造”奉獻一生
天賦在成功中的比重是35%。對自己的天賦,不能期望過高,但也不能過低。勤奮是成功最重要的要素,比重占50%。
——石碧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皮革工業還很弱,而現在全球30%的皮革、50%的皮鞋在中國生產,最先進的皮革科研機構也在中國。”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表示,從事皮革領域科研工作至今,自己見證了中國從“皮革弱國”到“皮革強國”的轉變。
皮革制造業是人類最古老的行業之一。150多年來,世界皮革生產主要采用鉻鞣技術,其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成為制約全球皮革工業持續發展最關鍵的技術瓶頸。
而石碧帶領團隊經過多年科研攻關,初步掌握了無鉻生態皮革制造技術,讓中國在無鉻生態皮革制造技術方面率先取得系統性突破。
因在開發和推廣應用清潔環保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石碧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被評為中國皮革行業功勛人物,獲國際皮革工藝師和化學家協會聯合會卓越貢獻獎(IULTCS Merit award)。
石碧介紹,中國皮革科研不斷取得突破,和國家重視實體經濟的政策密不可分。“過去一些西方國家過度重視虛擬經濟,而導致皮革等傳統產業衰退,十多年前他們曾想恢復皮革工業。但是傳統工業的發展涉及人才、技術積累、市場方方面面,衰落再振興幾乎不可能。”
作為中國皮革工業發展的領頭人,石碧曾多次參與世界皮革發展規劃。“對于工業產業而言,規劃相當重要。20年前受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委托,我與國際同行預判了皮革工業發展趨勢,以及將面臨的挑戰,目前這些變化和挑戰已經發生了。”石碧介紹,當時專家已經指出,環境問題、綠色發展問題將決定著世界皮革工業的生死存亡,所以長期以來各國皮革科研的主要方向都是如何讓皮革的生產更綠色、制作皮革的材料更天然。
石碧介紹,當前中國皮革工業的發展已經能滿足中國對環保的要求、資源的循環利用。考慮到世界上大部分皮革的生產都會用到重金屬,他的科研團隊目前正進行全有機皮革的科研攻關。
在多年科研、教學生涯中,石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制革領域高層次人才。雖然工作繁重,但他數十年來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
“大學教授給本科生上課是天職。本科打下的基礎,對學生一生的科研道路都有重要影響。學生是未來,我認為本科每門課程都應該由最好的老師上。”石碧表示,自己不僅給本科生上課,還會給大一新生授課,讓更多學生對世界前沿皮革科學有一個宏觀的了解。
石碧院士(左二)與學生們在一起
為了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石碧還在四川大學探索了新工科的建設。他跨學科組織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化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科學家為專業帶頭人,牽頭組織在四川大學增設“生物質科學與工程”新專業,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重構輕工類新工科的人才培養知識體系。
資料來源:同心四川、科普熊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