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榮:從女鞋航母締造者到“埃塞工業之父”
華堅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常委、中國皮革協會副理事長、中非友協副會長、中非民間商會副會長、江西省工商聯副主席等職務
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扶殘助殘先進個人、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民營經濟風云人物、中國改革開放百杰企業家、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埃塞俄比亞工業之父等榮譽
張華榮生于1958年,是江西南昌人,畢業于北京大學EMBA。1984年,張華榮在家鄉創辦了一個制鞋小作坊,從那時起,他立志“讓天下女人都穿上漂亮的鞋子”,秉承“以人為本,服務人類”的經營宗旨,力行“為社會而生存,為行業而努力”的創業初心,一路拼搏,百折不撓。1996年,他南下廣東東莞發展,2002年到贛南蘇區投資,2011年到埃塞俄比亞投資辦廠,2014年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投資,創建埃塞華堅國際輕工業城等重大項目,經過38年的耕耘,目前,他所掌舵的華堅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女鞋制造商之一。
張華榮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訪談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張華榮出生的這一年,由于天災肆虐,加上“大躍進”,農村糧食嚴重緊缺,吃不飽飯。張華榮靠吃米湯、羹糊、野菜長大,饑餓是他童年最深的記憶。作為一個農村孩子,擺脫貧困的最好捷徑,便是讀書。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個玩笑,好不容易升入中學,卻遇上“文化大革命”,停課搞運動,念不成書,只好回鄉務農。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干不完的農活,還吃不飽肚子,穿不上新衣,這哪里是張華榮要的生活?不行!他要尋找別的活法,走出貧窮的農村。但在那動輒打擊“投機倒把”和“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簡直是處處碰壁。
幸好,蒼天不負苦心人。1979年1月,張華榮終于找到了一條走出農村的路——參軍。他暗暗下了決心,爭取在部隊提干或轉為志愿兵,那就算脫離農村了。然而,盡管他在部隊玩了命地干,各方面都表現出色,第二年就被選為副班長,但命運又一次給他開了個玩笑:由于學歷低,又未能入黨,到三年軍旅生涯結束時,什么機會也沒有,只有退役一條路。
如果換作別人,也許就認命了,但張華榮不同,盡管回到農村,卻并不死心,在部隊的大熔爐里,他不僅磨礪出了堅強的意志,而且在指導員的幫助下,學習了《孫子兵法》。他知道,日本有個叫松下幸之助的人,運用《孫子兵法》創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既然一個外國人能行,我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他在務農之余,努力尋找商機:做木工、學補鍋、當泥瓦匠、擺地攤賣菜籽……就這樣,經過兩年的闖蕩,他不僅摸熟了生意經,而且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84年,張華榮湊了4000元錢,買了3臺縫紉機,請來8位農村婦女,利用自家的農舍,辦了一家制鞋小作坊,取名“南昌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廠”。而在當時,除了國營和集體開廠,是響當當的社會主義企業;換作私人,那就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怎么得了?不少好心人都勸張華榮,千萬不要出這個頭,弄不好沒收廠子不說,甚至抓去吃牢飯。但張華榮笑笑說:“怕什么,鄧小平倡導改革開放,讓先富帶動后富,是為國為民的好事,我雖然不穿軍裝了,但永遠是戰士,戰士就要沖在最前面,哪怕粉身碎骨,我也認了!”就這樣,他開了全縣第一家民營鞋廠,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廠子開業了,在張華榮的鼓勵下,女工們干勁十足,開始時,每天能生產20余雙布鞋,隨著技術日益熟練,日產量漸漸升至100多雙。張華榮既是廠長,又是推銷員,他蹬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載著數百雙布鞋,在當地各個村莊和集市叫賣。許多人譏笑張華榮是個賣鞋的小販,還想學松下幸之助,做夢吧!張華榮嘴上不跟那些人爭,心里卻想,你們笑吧,總有一天,我要讓你們重新認識我張華榮。
制鞋小作坊舊址
南昌湖坊華榮鞋廠舊址
在張華榮的精心管理下,這個小作坊蒸蒸日上,產量節節攀升,規模不斷擴大,就像蛇蛻皮一般,必須尋找更寬廣的天地,才能得到更大的發展。于是,張華榮把廠子遷到南昌市郊區,取名南昌湖坊華榮鞋廠。這步棋走對了,與蜷縮在鄉下比起來,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大干,很快就成了當地發展最快的廠子。沒用幾年,這個廠子便擁有5000平方米車間, 560名員工,并且用上了最好的設備。張華榮趁熱打鐵,當即成立江西華堅鞋業有限公司,成為江西最大的民營鞋廠。
南下東莞 大鵬展翅
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方談話為走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張華榮心中燃起南下創業的火苗,因為在他看來,南昌已經容納不下華堅,必須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去發展。1996年,張華榮帶領80名江西老鄉南下東莞,進行二次創業。當時,大量加工貿易企業向東莞轉移,競爭的殘酷也不言而喻。代工這種生產貿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廠”東莞如火如荼地發展,港資、臺資乃至內地企業蜂擁而至,希望在OEM制鞋中分一杯羹。幾年前曾有數據顯示,全球每10雙鞋中就有一雙產自東莞。
為了打開局面,在行業競爭的夾縫中求得一席之地,張華榮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如何做好女鞋上,不懈地抓品質、提升管理、優化服務。張華榮說:“多年來,我為企業的定位是要做有效益、有意義的事。”作為全球最大的中高檔女鞋制造企業之一,華堅集團在廣東省內始終保持較大規模,尤其是建設了世界鞋業總部基地,連續舉辦六屆世界鞋業高峰論壇,有力地推動了世界鞋業的發展。
東莞“世界鞋業總部基地”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敲響了全球金融危機的鐘聲,大量金融機構倒閉,跨國企業大批裁員,從華爾街到全世界,從金融界到實體經濟,各國政府都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當時的東莞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成為了享譽全球的“世界工廠”。金融危機發生后,東莞又一次成了世界輿論的中心:企業批量倒下,打工者紛紛返鄉,GDP出現負增長。經濟寒冬中的華堅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經過對國際國內環境的理性分析,本著對產業的執著和對企業、員工的責任心,華堅的管理層最終達成共識,著眼產業,立足企業,積極進行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方針一定,華堅便將制造工藝進行升級,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減少人工、提高效益、提高附加值、提高品質,在管理體制上進行改革,特別是建立干部利益分配激勵機制,讓員工成為老板,老板成為平臺,實現共同發展。張華榮從“做精、做強、做穩、做好、做大、做百年企業”的目標出發,充分利用自身在過去的積累和當時產業重新洗牌過程中所孕育的機會,進一步加強工業工程優化、制造業管理信息化,參與制定新的制鞋標準,搭建世界鞋業對話平臺,推動世界鞋業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在實現企業本身發展的同時,積極為中國制鞋業的轉型、升級和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轉移而努力。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工廠”東莞的企業遭遇了倒閉潮。在當時的東莞,“轉型升級”是與“金融危機”相提并論的高頻詞,而張華榮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危機背后孕育著的是更大的機遇。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每一次危機在淘汰一些企業的同時,往往也能夠給那些有遠見、有準備的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華堅受到的影響和沖擊遠遠小于其他企業,而且還感覺到了更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事實證明,由于華堅抵御住了短期利益的誘惑,專心專注,積極進取,才有了今天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西征贛州,回報老區
當新千年初升的第一縷陽光照射在臉上,張華榮的內心百感交集,回望近20年非同尋常的歲月,從家鄉那間作坊式小鞋廠出發,歷經風雨坎坷,終于贏得了自己步入新世紀的全新開局。但張華榮深知,站在今天的起點上,引領華堅集團為實現藍圖大業的道路任重而道遠,一切都將重新開始。2001年的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這一年,一般工人工資上漲了10%至20%,技術工人甚至上漲了30%。原材料普漲,包裝鞋的紙箱竟暴漲了50%,鞋底漲了30%。最終,這一年里,一雙成人鞋成本較前一年至少上漲了10%。然而,鞋廠承接的業務訂單價格,較前一年上漲的幅度卻只有3%到5%左右。
這前所未有的變化,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張華榮的思考和研判是:珠三角地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無論是凸顯拉動全國經濟的引擎,抑或反映轉向更可持續發展所出現的挑戰,其中最核心的難題是勞動力短缺、工資持續上漲和土地成本上升。企業的經營利潤要從技術、質量和管理中來,而不是靠廉價勞動力,更不能靠克扣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險等福利待遇來獲得。企業要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形勢,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這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正確方向。如果一個經濟體能從微觀層面有力地推動適當的行為改變,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壓力未嘗不是好事。愿意擴大投入優化資本結構和競爭力的企業,總是能夠獲益于新機遇。站在這樣的視角,張華榮又一次看到了機遇!這一機遇就是,將企業的部分生產制造外遷,有計劃地實施華堅集團生產中心的梯度轉移。而在東莞制鞋企業中,已經有一部分企業家看到了并在思考這一問題。張華榮是最早付諸于行動的企業家之一。
在當時的東莞,對于計劃外遷以降低成本的企業而言,越南和柬埔寨是首選,其次為印尼、孟加拉和斯里蘭卡。考慮外遷的企業主要是低端制造企業,如制鞋、紡織及制衣等行業。對于青睞向中國內地遷移的企業來說,廣東周邊省份,如湖南和廣西,是首選目的地。而當華堅集團實施生產制造基地轉移的消息傳出后,山東、河南、湖南及湖北等地紛紛伸出橄欖枝,邀請張華榮前往考察。然而,張華榮是江西人,忘不了生他養他的那方水土,如今他成功了,就要回報自己的家鄉,于是,他把選擇的目光落在了革命老區——江西贛州。贛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區,民風淳樸,有利于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同時贛州各級領導深受沿海地區改革開放意識的影響,相對其他中西部地區得風氣之先。而且,贛州毗鄰閩粵,有半數以上的縣(市)與閩粵山水相連,在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02年1月20日,金色的陽光灑在廣袤的贛南大地上,仿佛山山水水都發出幸福的歡笑。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投資簽約典禮在贛南賓館隆重舉行。華堅不愧是大手筆:投資3.19億元人民幣,規劃用地600畝,勞動用工30,000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制鞋基地——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張華榮深有感觸地說:“我是江西人,贛州是革命老區,能為家鄉和老區的發展盡一份心,出一點力,是我最大的心愿。這就是我義無反顧選擇贛州的原因。”
2002年3月,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如期開工,至 2004年底基本建成,用工1.3萬人,裝配24 條制鞋生產線。在張華榮的帶領下,華堅鞋城堅持“品質至上、客戶至上、精益求精、永續經營”的經營方針,以一流的品質贏得了客戶和市場。2008年,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已擁有生產、加工、開發、鞋材、皮革、機械、模具等一系列完善的產業鏈,生產各式密鞋、涼鞋、馬靴100多個品種、1000多個款式,產品主要出口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與此同時,華堅集團在不斷構筑和提升鞋類生產領域以科技為強大支撐力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持續縱深推進集團產業鏈向研發、鞋材、皮革、機械、模具等延伸擴展。
2002年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成立
贛州華堅國際鞋城萬人大會
贛州華堅國際鞋城,堪稱是贛州市招商引資企業中的璀璨明珠,人們驚奇地發現,鞋城的年產量達到1000萬雙,是名副其實的女鞋生產航空母艦,不僅為贛州這塊熱土增添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而且名揚中外,為張華榮贏得了“中國女鞋教父”的美名。
“一帶一路”,轉戰非洲
2011年8月,時任埃塞俄比亞總理的梅萊斯來到深圳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在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建議下,他前往東莞考察了華堅集團,并邀請張華榮前去投資。次月,張華榮便飛往埃塞做了為期一周的考察。
張華榮回憶道:“我記得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時,看到大量的女性和兒童穿著破衣爛衫,連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可是真窮啊!”初步考察結束后,張華榮向梅萊斯表示,華堅很想到這里來投資,但這里缺乏配套工業,大部分材料都要從中國運來,運輸成本非常高,讓企業難以承受。但梅萊斯表示:“我們會傾全國之力幫助你,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
張華榮深受感動,決定走這步險棋。他說:“我們就是投石問路。不成功,就算交了學費;成功了,就意味著開辟了一條新路。”畢竟,被稱為地球上“最后一塊成本洼地”的埃塞,當時一線生產員工的月薪僅為國內的1/10,又盛產優質牛羊皮革;同時,這個失業率近50%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國,極其期待并支持華堅入駐,為埃塞提供大量就業崗位。2011年8月,張華榮與埃塞高層在深圳會見洽談,結下合作之緣;當年10月,華堅正式確定在埃塞投資。此后,華堅就把制鞋設備運往埃塞,安排中方人員赴埃塞工作,并招聘埃塞俄比亞員工到東莞接受培訓。
埃塞俄比亞華堅生產車間
2012年1月,僅在敲定合作三個月后,華堅集團設立在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的新廠就正式投產。張華榮說:“我們在埃塞,僅用短短的100天,便辦成了一個幾千人的工廠,創造了埃塞的“華堅速度”。全球主要媒體都報道了我們華堅走進非洲,為非洲經濟發展、出口創匯、安置就業做了示范。”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首次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標志著我國經濟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重大轉變,“一帶一路”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從此,我國與沿線國家開展戰略對接,加強對外經貿發展政策溝通,主動宣傳、推介“一帶一路”合作理念,得到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埃塞俄比亞總統薩赫勒·沃克·祖德為中國企業華堅國際輕工業城頒發了唯一反腐特別貢獻獎
2015埃塞俄比亞總理海爾馬里亞姆參觀華堅集團
位于首都亞的斯亞貝巴30公里外的“東方工業園”,就坐落著這樣一個現代化氣派的工廠——華堅國際鞋城( 埃塞俄比亞) 公司。華堅集團的到來不僅為這里的人們提供了幾千個就業崗位,還為埃塞出口創匯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堅在埃塞的投資,無疑是給這個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國家打了一劑強心針。
“敢為天下先”正是張華榮的真實寫照,而上天也青睞既有頭腦又有膽識的人。張華榮只用了3個月時間便完成了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走出去”與“國際化”,這不僅得到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樣也吸引了西方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尤其是華堅成為埃塞俄比亞最大的鞋類出口企業,使得當地皮革制品出口增長了57%。法新社、美聯社、CNN、BBC 都報道了這個意義重大的舉措。西方媒體稱贊其為“中國改變對非洲投資方式”。《紐約時報》說這是中國幫助埃塞俄比亞發展經濟的一種方式,值得美國學習。
華堅集團在埃塞的成功投資,不僅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樹立了榜樣,同時也改變了世界對中國企業的看法,推動了埃塞工業的發展。埃塞政府鑒于張華榮為發展埃塞工業作出的杰出貢獻,特授予他“埃塞工業之父”的榮譽稱號。
(圖片提供:華堅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