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降黨建搭臺筑“共富工坊”人人有事做家家收入增
人本“共富工坊”
今年以來,仙降街道以黨建引領“共富工坊”建設為主抓手,立足產業優勢,聚焦群眾幸福指數提升,注重發揮兩新黨組織實質作用,積極培育“共富工坊”系列公共品牌,打通產業優勢轉化共同富裕勝勢新通道。目前,仙降已建成“共富工坊”5家,帶動600余名群眾就業,實現人均月增收1000元。
黨建搭臺匹配供需
家門口收獲“穩穩的幸福”
仙降作為遠近聞名的工業重鎮(街),擁有“中國膠鞋名城”“中國箱包名城”兩張國字號金名片。作為全國最大的膠鞋生產集聚區,膠鞋產業產能占全國市場近70%;起源于1992年的箱包產業,已形成從原料供應到物流配置、配套成型的產業集群,產能占全國的30%。
“仙降是工業大鎮(街),集聚了一批膠鞋、注塑鞋、箱包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仙降也是人口大鎮(街),很多農村富余勞動力卻因學歷、家庭等原因,很難在‘家門口’就業。”仙降街道相關負責人說,今年,仙降以黨建引領,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村企黨建聯盟為紐帶,構建“黨建+工坊”工作機制,拓寬村集體經濟創收路徑,降低企業生產用工用地成本,促進村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增益,把“共富工坊”打造成為展現黨組織戰斗力的“紅色地標”。
以浙江人本鞋業(以下簡稱人本鞋業)為例,公司黨支部率街道之先,成立人本鞋業“共富工坊”,與村黨支部開展聯動,優先向周邊村社剩余勞動力和低收入農戶提供崗位,讓60余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收獲“穩穩的幸福”,成為村企聯動的生動實踐。
近日,記者走進人本鞋業“共富工坊”,仙降村村民陳阿姨正熟練地進行鞋幫加工作業。她笑著說:“家門口就業,孩子也能帶得住,真正實現了守家賺錢兩不誤。”
“在我看來,‘共富工坊’更像是一場‘雙向奔赴’,以前崗位缺人,企業需要對外招工,如今,我們企業更習慣向村支書‘要人’,對企業來說,家門口的員工更穩定,對員工來說,家門口的工作更方便。”人本鞋業工會主席劉海彬說。
黨建引領因地制宜
送崗上門實現共富全覆蓋
“共富工坊”設立的初心是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增收,如何打造既有人氣又接地氣的工坊?仙降街道給出的答案是:強化黨建引領,因地制宜打造“共富工坊”,多模式解鎖“共富密碼”,真正將“共富工坊”打造成強村之坊、富民之坊、助企之坊,奮力繪就共同富裕新圖景。
“新居民多也是我們仙降的特色之一。”仙降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街道突出當地新居民常住人口近7萬名的優勢,在仙降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打造“零工驛站”,在企業與新居民間搭建橋梁,幫助企業積極吸納新居民勞動力。目前,匡杰飛織、人本鞋業兩個“共富工坊”便解決了400余名新居民的就業問題,實現人均月增收1200元,并帶動浙江欣順鞋業有限公司、浙江鴻一箱包皮件有限公司等企業打造“共富工坊”。
此外,該街道還把黨建陣地拓寬至特殊群體,實現共富全覆蓋。如仙降街道殘疾人“共富工坊”通過黨建引領,為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增收崗位、娛樂健身場所和綜合活動中心,增加生活獲得感。
“一天可以安裝上百個呢!能憑自己的雙手為家庭減輕負擔,真好!”近日,走進仙降街道殘疾人之家“共富工坊”,20余名殘疾人在“共富助跑員”的指導下安裝箱包滑輪。
“我們在為殘疾人提供輔助性就業崗位的同時,也增強其自理、適應能力,使他們快速融入社會。”殘疾人之家相關負責人林福星說。目前,街道共有25名殘疾人通過共富工坊,自力更生從事來料加工工作。
致富有項目,增收有門路,家門口就業也能帶來穩穩的幸福。仙降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仙降還將根據轄區產業實際,探索陣地擴容機制,運用村社文化禮堂等陣地,為各村社富余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此外,探索管理新機制,規劃建設仙降村社共富中心,對轄區“共富工坊”進行統一規范管理,對外統一窗口,統一承接訂單,統一結算,促村民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真正讓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轉化為“富余新動力”,讓工坊成為仙降共同富裕的金字招牌。
- 上一篇:開足馬力加快生產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