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鹿城:白紙繪宏圖 從“中國鞋都”到“世界鞋都”
溫州鹿城,用一雙鞋擦亮了一座城。
2001年9月,溫州市被授予“中國鞋都”稱號。走過20多年風雨的“中國鞋都”,記錄了一代溫州人“敢為人先、吃苦耐勞”的創業歷程,寄予著溫州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涅槃崛起的希望所在。鹿城區作為溫州鞋類產業集聚區,更是扛起了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探路的使命擔當。
最開始,“前店后廠”的作坊式鞋廠在鹿城大量涌現;現在,集制鞋產業、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社區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鹿城鞋藝小鎮屹立在“中國鞋都”產業園區核心區。打版、裁皮、繃楦、幫底……最開始,鹿城制鞋以手工進行;現在,走進制鞋企業,通過智能3D測腳型機器,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愛鞋”的“量身定制”。
從單打獨斗到產業集聚,從手工作坊到數智制造,這僅是鞋都產業興變的“冰山一角”。20多年來,鹿城“白紙繪宏圖”,以智能制造為引領,堅定不移培育壯大制鞋主導產業。圍繞“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辦法不多、力度不大”的問題,鹿城區委狠抓整改,提出了“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發展戰略,全力抓好鞋業這一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鞋都”逐步實現由增量到提質、由全面開花到招大引強的重大轉變。
全世界每7雙女鞋中,就有一雙產自這里;“60分鐘”車程內,可以配齊出產一雙鞋子所需的200多種設備、材料、配件;上下游產業鏈5000多家企業、從業人員50多萬,集聚于此;全年生產各類鞋子超過10億雙,年產值達400億元。
鞋都的蓬勃發展反映出背后良好的營商環境。鞋業中還流傳著一個“朝九晚五”的小故事,一位外地鞋企老板曾感嘆:“早上派出八九個采購員到鞋都,晚上回來可能就只有四五個,其他都留在了當地鞋企。”
“作為在鞋都深耕多年的企業,我能深切感受到如今鞋都的營商環境一直在不斷地優化。”溫州某鞋業公司總經理張天虎表示,鹿城區政府提供“全過程”“保姆式”的主動服務,平時有問題都是有呼必應,對于企業來說現在在鞋都發展更加自信滿滿。
而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鹿城區紀委監委的監督護航。利用“智慧監管”實行入企檢查報備制度,形成涵蓋部門、企業、執法次數等信息的預警清單,實現對違規涉企執法的追蹤問責和督辦整改,為涉企執法戴上“緊箍咒”;創新推出黨風廉政責任共同體,健全百家企業廉政監測點、村級監察聯絡站,全面打造“設點監測、布點成網”的廉政監督體系;向“執行不力、作風不實、辦事不暢、親清不分”四大作風頑疾宣戰,查處了用權任性、串通招投標等一系列破壞營商環境的典型案例,形成“誰損害營商環境就查處誰”的強大震懾。
如今,“助企服務中心”實現服務事項“預約辦、容缺辦、網上辦”,“駐企服務專員”以實干實效增強企業獲得感,“助企服務聯盟”實行重點項目全程代辦,交通物流保暢保通,疫情防控圈層服務……各大助企模式大力推動親清政商關系,成功讓鞋都企業的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創造活力充分迸發。
一條條開足馬力的鞋企智能制造生產線,一個個火熱施工的億元以上智能化項目,一張張巧思妙想的時尚設計圖,正讓人近距離地感受著“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跨越的活力與魅力。“中國鞋都”在全國制鞋版圖烙上了“鹿城印記”,也將為打造共富樣板持續貢獻“鹿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