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準“一雙鞋” 這個縣城定了一個“小目標”
大河網訊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一雙鞋,對于身處逆境中的詩人蘇軾來說,能讓他從容前行、笑對人生。“盯準一雙鞋,選準一條路。”一雙鞋,對于時處發展困局中的睢縣來說,能讓這個傳統農業縣城“走”出一條縣域經濟振興路。
制鞋產業對睢縣來說,是“無中生有”的產業。
十年前,睢縣作為傳統平原農區縣,主導產業不明晰,產業發展滯后。面對困局,睢縣打破保守,堅持跳出睢縣看睢縣,積極承接制鞋產業轉移。
十年來,睢縣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制鞋產業為“零”到如今制鞋和鞋材企業發展到427家,年產突破3億雙,睢縣實現了制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弱到強的轉變,正朝著打造“中國鞋都”的目標不斷邁進。
盯準一雙鞋不斷深耕
制鞋產業園內一片忙碌,工人們在流水線上一字排開,從裁斷、膠印到品檢、包裝,井然有序地趕制一批新鞋。
張英所在的工位亮著光,燈光下,她的眼睛一直盯著鞋子,聚精會神地進行貼合。
“鞋底貼正了,走路才不會歪。”張英說道。
拿起鞋面和鞋底,對準位置貼緊壓實,張英的動作行云流水,沒有絲毫猶豫。熟練的動作源于精湛的技藝,25秒的時間就能完成貼底,一天下來,2500雙貼得端正的鞋子從她所在的工位傳向下一個工位。
盯準每一雙鞋,張英在認真付出的同時,也收獲了令她滿意的工作——離家近、工資高,照顧兒子很方便。這一切,得益于睢縣十年前的破局轉變。
2011年,睢縣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滯后,如何突破現狀謀求發展?在廣泛調查研究和考察學習的基礎上,睢縣的“目光”看準了當時還是中原區域空白的制鞋產業。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福建、廣東、河北等地均有集中度較高的制鞋產業布局,而中原腹地沒有成型的鞋業生產基地,是一個區域空白。當時,福建晉江是全國制鞋基地的‘龍頭’,我們決定學習晉江經驗,搶抓機遇,將制鞋產業確立為主導產業。”睢縣商務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鄭巍說。
盯準一雙鞋,睢縣確立了一年打基礎、三年上規模、五年成基地、十年成鞋都的發展目標,自此,十年磨一劍,睢縣開始了在制鞋產業的深耕細作。
選準一條路一往無前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睢縣這十年選準一條路,橫下一條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奮力拼搏,實干干實,做大做強制鞋產業。
2012年6月,睢縣印發《關于加快建設中原制鞋基地的思考與建議》,從產業基礎、建設機遇、承接載體、用工保障、區位優勢和發展空間六個方面對睢縣發展制鞋業進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制鞋產業十年發展目標。
簽訂第一份鞋企項目合同,引進第一家制鞋企業落戶睢縣,建成第一座鞋企廠房,成功生產第一雙鞋產品……良好的開局順利拉開了睢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序幕。
栽得梧桐樹,引來金鳳凰。睢縣依托生態優美、交通暢達、商機旺盛、服務貼心、潛力廣闊等優勢,引來越來越多的制鞋企業入駐。
產業發展取得“金招牌”,打造出“中原鞋都”新名片。“我們從零做起,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弱到強,目前已落地制鞋及鞋材配套企業427家,本地配套能力達90%以上,年產能3億雙,占全國休閑運動鞋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協會命名為中國制鞋產業基地。”鄭巍自豪地說。
騰籠換鳥、筑巢引鳳,睢縣搶抓三次重大機遇,成就制鞋產業。
2012年前后,席卷全國的“用工荒”逐漸升溫。睢縣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從縣委書記、縣長到局委、鄉鎮正職,人人肩上有任務,“千斤重擔大家挑”。
2014年年初,浙江溫嶺關停4559家鞋企,睢縣迅速派出50個招商組趕赴溫嶺。3天后,50個組全面展開和溫嶺各鞋企負責人的商洽,4天時間就有20余家企業確定往睢縣搬遷。
2017年4月,睢縣緊抓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區內3000多家制鞋產業外遷機遇,贏得先機,促使雄安新區210多家制鞋及配套關聯企業成功轉移到睢縣。
這些內容記錄在位于睢縣的中國鞋都博物館,這些內容表明,這條制鞋產業路睢縣走得既準又快。
凝聚一群人共繪未來
睢縣每個制鞋企業都有一位“非正式員工”——首席服務員,他們24小時駐廠為企業服務,從辦理各項手續、到招工等全方位為企業精準服務、排憂解難,為企業提供無微不至的“店小二”服務。
白樓鄉副鄉長劉世奇就是其中一位。
“去年10月份,我被單位派到鴻星爾克駐廠,親自解決企業辦理營業執照、正式投產及后續各種問題。我們駐廠服務員和企業員工吃住在一起,24小時為企業服務,讓企業進來安心、留下放心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劉世奇說道。
把企業的小事當成睢縣的大事,把企業家當親人。
從簽約到投產,喬丹體育項目僅用70天,鴻星爾克項目僅用45天,斯凱奇項目僅用25天……“睢縣速度”不斷刷新的背后,是睢縣這座城這群人的共同努力。
為創造宜居宜業的環境,睢縣在先進制造業開發區內配套新建了6所幼兒園、8所中小學和1座三級甲等醫院,確保人員進得來、留得住、生活好。
一雙鞋、一條路、一群人、一座城、一起拼、一定贏。
睢縣堅持項目為王,致力產業倍增,圍繞產業鏈構筑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制度鏈,全周期為企業搞好服務,涵養產業發展生態,實現制鞋產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精彩跨越,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專家觀點:厚植人才沃土 激發創新活力
河南省委黨校教授張祝平認為,睢縣將制鞋產業作為主導產業有兩方面突出的優勢:一是產業鏈條完備,427家制鞋企業云集睢縣,配套能力達90%以上,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善、產業齊備、優勢互補的制鞋產業生態,產業集群的優勢效應越發明顯;二是政商關系清親,睢縣縣委、縣政府準確把握市場形勢,厘清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用足支持企業發展的政策,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做好服務產業的“金管家”。通過強力推進重大項目聯審聯批等工作制度,建立與制鞋企業溝通聯絡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好、更優、更高效的服務,為睢縣制鞋產業創新發展、做優做強奠定了良好的產業生態。構筑了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真正實現“親”而有度、“清”而有為、“清”上加“親”。
睢縣下一步打造“中國鞋都”需要怎么做?張祝平認為,睢縣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未來制鞋產業能否走得更遠、做得更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用足用好科技創新這一驅動力,睢縣在制鞋產業上應進一步加強數字化、智能化的加持,唯有創新才能與時代同步,唯有創新才能搶占先機。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引育。“以人為本、注重人才”是鴻星爾克等企業得以發展壯大的動能之一。作為內陸縣域,睢縣在打造中國鞋都的進程中要注重人才的引育,既要強化產業高端人才的引進,用以引領制鞋產業的發展,又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育,變人力優勢為人才優勢,為睢縣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