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克退市6年,轉身與趕路
8月26日晚,剛剛從深圳趕回來的匹克CEO許志華,便出現在泉州東海灣玩聚場——2022匹克粉絲節的活動大本營。在那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30位匹克絲們(匹克對品牌用戶的特定稱呼)已經提前到達,參加一場以許志華名義特邀的粉絲節前夜活動“華哥茶局”。
“華哥好!”在這些匹克絲的招呼下,這位匹克二代接班人,和在座的所有人一樣,一下子坐在這個名為“夢想營地”的一把戶外折疊椅上,他熱情地招呼著粉絲們喝茶,傾聽他們的意見或者吐槽,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許志華看上去很輕松也很享受,但實際上,他對一些事情同樣充滿焦慮與壓力。
最近幾年,對上市的中國體育用品品牌們來說,是令人陶醉的。他們只要擁有“上市”身份,股價都在蹭蹭蹭上漲:安踏從當年的十幾港元漲到如今100港元左右,李寧從個位數漲到現在的70港元左右,特步從2港元漲到現在的10港元左右……再加上他們不斷增長的業績,一個真正屬于這個行業的好時代到來了。
但這種陶醉卻不屬于匹克。這家來自福建泉州東海的品牌,在2016年完成私有化,從港股退市。退市之后,匹克不僅沒有按照計劃快速重新在A股上市,還遭遇了業績下滑、國內金融市場突變,以及行業競爭的掉隊,甚至一度掙扎在生死線上。好在,在CEO許志華的帶領下,這家公司從內部開始變革,并在2018年推出“態極”科技爆款,一個鳳凰涅槃的故事要誕生了。
那么好吧,我問了許志華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對于退市,你后悔嗎?”
許志華斬釘截鐵地說:“我從來不后悔,沒有什么(可)后悔的東西。在每一個階段,都有當時最優的選擇項,不能往后看,只能往前看。”
說完,許志華用了大量的時間來描述2016年從港股退市再到現在尋求回歸A股的漫長之路。
彼時,8月26日晚上11點,我坐在許志華的車里到達了位于泉州豐澤區的匹克大廈。3樓是許志華的個人辦公室,電梯可以直達,但電梯最多只能到達6樓,而想上到7樓就需要步行走上去——沒錯,7樓是匹克創始人許景南的辦公室:他是許志華的父親,身邊人都稱他為“董事長”——我曾經采訪的大部分企業家都會如此,他們把自己的辦公室放在最頂層,而且電梯無法直達,必須得走上去,且在頂層入口處還有保安或者秘書坐在前臺。
這棟2003年建設、2004年搬入辦公的大廈已經顯得有些陳舊了。在過去近20年的時間里,匹克都沒有真正把總部放在廈門的匹克大廈,更沒有像其他品牌那樣落地北京與上海。不僅如此,匹克在泉州的新大廈,9月初就要投入使用了。那棟造型獨特的三角船形大廈位于泉州全新打造的中央商務區,那里是宋元時期中國第一大港口城市泉州出海的起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一到晚上,包括掛著匹克三角logo的一眾高樓光影交相輝映,像是要重溫千年前的忙碌與輝煌。
看上去,已過而立之年的匹克要在泉州開始新的征程了。但許志華似乎對搬到這個寓意頗深的新大樓并不是很興奮,在與他的對話中,并沒有新起點、新征程、揚帆出海等這些宏大敘事的豪言壯志,他提到最多的詞是“同頻”,在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一共提了快30次。此外,出現頻率比較高的詞語是:年輕人、心態、櫻花、共鳴、交朋友。
因為第二天(27日),一場名為“華哥和他的朋友們”的2022匹克粉絲節,就要開始了,來自全國的幾千人匯聚于此,匹克和許志華想在一個輕松愉快的場景中,和用戶和粉絲們交朋友——新的匹克大廈,抬頭就能看見。
顯然,這跟十年前我第一次采訪許志華已經有些不同,現在的他,更癡迷于產品與科技,也不愿過多談論競爭;十年前,他更多的話題會聊他們簽約的那些耳熟能詳的NBA球星們,以及品牌的那些戰略。
“我們也經歷了一些挫折,現在重新起步。”許志華對懶熊體育說,“我們現在畢竟是’小兄弟’,在上市之前,我們還是要修煉好內功,把基礎工作打得更扎實一些。”
渠道之困,“先行者”錯失的良機
盡管許志華現在稱匹克為“小兄弟”,但這里的故事開始時,匹克卻是最先成為“大哥”的。
時光回到1988年,許景南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原因是為了接耐克的一些配套加工業務。但一個不幸的消息是,耐克卻悄悄把工廠從泉州搬到了莆田,據說是因為耐克生產出來的鞋子很快就被偷了出來,然后被模仿,耐克無奈之下只好搬離。可耐克一走,給許景南留下了工人師傅、機器等一系列供應鏈元素,于是許景南決意延續“泉州鞋業的火種”,在1989年成立了匹克的前身“豐登”,成為這一地區第一個真正的“行業大哥”——那時候晉江都在挑燈做鞋,但一江之隔的,許景南的豐登制鞋廠已經實現了流水化作業。
1991年,許景南將“豐登”改名為匹克。也是在這一年,匹克跟“八一男子籃球隊”合作。如今這支籃球隊已經在2020年退出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但在那個年代,“八一隊”是獨一檔的存在,獲得多個冠軍。匹克能夠這么早跟八一隊合作,也間接說明了匹克的實力。尤其是簽約“戰神”劉玉棟成為匹克代言人——1996年,耐克簽約了胡衛東、阿迪江、王治郅等人,但唯獨劉玉棟被匹克簽約,可見當時匹克的影響力與地位。今年粉絲節,許志華特意把老朋友劉玉棟邀請到現場,這個有意之舉或許也在暗示著什么。
不過,匹克在跟晉江品牌的角逐過程中還是落下陣來。匹克位于泉州豐澤區,與晉江隔江相望。多數時候,匹克也不會把自己當做“晉江品牌”,晉江屬于泉州下面的一個縣市級,全國十強縣,那里誕生了安踏、特步、361°、中國喬丹、德爾惠等等品牌。尤其是安踏與特步的兩位創始人,丁世忠與丁水波既同齡還是同村好友,在此后漫長的商業旅程中他們領導的品牌長期位于行業“第一集團”——2011年,丁世忠率領的安踏超越李寧成為國內第一。
匹克呢?
“站在匹克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短板就在于:渠道。”許志華對懶熊體育說,“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是百貨公司的渠道,到后面進入批發市場的渠道,然后又進入專賣店的渠道,再然后又進入一個線上與線下同步的渠道階段。這四次渠道變化,每一次變化對我們來講都是一次重生,也是一次經歷痛苦的過程。”
按照許志華的解釋,匹克過去錯過的幾次機會跟渠道有關。以安踏丁世忠為例,他很早就梳理了自身零售渠道,或自營或入股,使得他們的線下店80%以上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當2012年發生令整個行業心碎的庫存危機時,安踏最先調整出來,而李寧就是在那個階段被安踏超越的。
顯然,在這方面匹克還是保守了。“實際上在運動領域實體店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它絕對不能沒有,但也不能過分地無限擴張。”許志華說。
在早年,匹克要么過于依賴經銷商,要么自己直營的店鋪遠離市區,消費者很難輕易到匹克的店鋪中去消費。當然,匹克這么做都是為了做到相對的“輕資產”,做到“船小好調頭”。
▲粉絲節的旁邊就是新竣工的匹克大廈,他們在近期完成搬家。
渠道的問題看上去是一個技術難題,但背后仍是管理思路與實力的問題。實際上,匹克跟安踏、特步最大的不同是,現在談及匹克仍然會打上“家族企業”的標簽,而在其他同行那里已不存在。安踏在丁世忠的率領下,早早完成去家族化,職業經理人可以順暢進入安踏——這些問題,可能仍會時不時困擾著匹克與許志華。
應對這個特殊情況,現在的許志華決定把匹克的總部更純粹地留在泉州。或許這里也符合產品研發與靜默期,但看上去他也在等待一個好的時機,帶領匹克攀登一座更大的山峰。
采訪的時候,聊到一些關鍵話題時,許志華的嗓門會突然大起來問我說:“你有沒有這方面的人才給我推薦?”
打破天花板,跟用戶做朋友
接近許志華的人都有一個普遍認知,他很勤奮,跟很多同行身上的“江湖氣”不同,骨子里是讀書人。許志華畢業于四川大學的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他剛畢業就收到了華為的offer,曾短暫入職過華為,所以他視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為偶像,而蘋果的喬布斯與特斯拉的馬斯克也在他的“榜樣”名單中。
許志華也像安踏董事長丁世忠一樣“北漂”過幾年,負責匹克北京的市場銷售。一位在那個階段接觸過許志華的人評價說:“敢闖、敢拼,有想法。” 就像那首膾炙人口的閩南名曲《愛拼才會贏》中唱的那樣。
或許,正是因為許志華的這些經歷與背景,在匹克2016年退市陷入低谷之后,2018年“態極”科技拯救了匹克。多位接近匹克的人士均向懶熊體育感慨,一起研發態極科技的外研團隊在研發了基礎原材料后,也在尋找與鞋服行業的結合,最早找的并不是匹克,但因其他家拒絕,匹克又比較堅持,才促成了合作。
“我們剛要面臨轉型的時候出現了態極,這應該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要素都具備了。當然,態極能最終被我們研發出來,是我們公司也有一些不服輸的基因在,你才能推動一些新的東西。”許志華回憶說。
最開始時,許志華說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態極”會是打開新局面的鑰匙,包括經銷商、投資人以及他的父親許景南。他們都認為“態極”頂多屬于小打小鬧的新材料,不可能支撐一個大生意。另外,匹克之前經歷了幾次挫敗,已經被認為是“傳統企業”,很難在科技這個領域開花結果。
面對這種開局,許志華認為首要的解決之道是如何把內部與外部打通,建立“同頻”。在內部,他重用年輕人,建立“新的團隊”;在外部,他開始每周四做直播,建立社群,跟每一位匹克的用戶保持溝通——到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志華已經是大家眼中的“華哥”,他最享受的事情是深入到用戶中去,嘴里提到最多的是科技、產品以及各種潮流。
“可能很多人眼里剛開始都是這樣說,(態極)就是一個‘軟彈(tan)’的新材料,但沒想到我們對整個行業帶來這么大的改變。”許志華說。
許志華所提到的改變不僅僅給外界,更主要的是給掉隊中的匹克帶來實實在在的營收。據匹克對外的數據,態極科技系列產品已經累積銷售超過2000萬雙,截止到現在貢獻的銷售數字已超過40億元。圍繞著態極,匹克整個公司都在發生著變化,從品牌、營銷、產品研發等都走上更互聯網化、更科技的路徑。除了匹克粉絲節,每年還會舉辦“12.5未來科技大會”,以向用戶展現與眾不同的匹克。
“匹克有了態極,如果再做不好老天爺都不會放過。”一向嚴厲的許景南,換了一種表達來支持態極與自己的兒子。
許景南現在已經遠離公司管理,在跟懶熊體育交流的過程中,他提到最多的話題都是更宏觀的企業家精神以及匹克國際化等相關戰略。
匹克在擁有了態極科技后,除了在競爭激烈的籃球和跑步領域一路追趕,他們還拓荒式的在拖鞋領域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這個橫空出世的品類市場,也給了匹克更多的信心。許志華也透露,他的一位做拖鞋外貿的朋友單獨感謝他,因為匹克,過去二三十元的拖鞋現在已經能賣到超過100元了。
不過,許志華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態極科技出現后,不管是公司內部還是外部也會開始“神化”這一科技,例如說內部在產品研發時都會覺得只要沾上了態極就會大賣,使得產品研發與迭代方面下功夫不夠。
“每一個技術它都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局限性,不是說無所不能。有了科技并不代表你所有產品就都可以,它還是有一定范圍的。”許志華對懶熊體育說。
再次出發,沖刺“百億俱樂部”
外人或許會對匹克如今的行業地位觀點不一。但在許氏父子的眼里,他們清楚地知道匹克現在處于什么位置,盡管這幾年通過“態極科技”扳回來一局,但想要真正實現增長甚至擠進第一集團,仍然路途遙遠。當然,上市是其中最關鍵的一步。
從2016年完成私有化后,整整6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6年匹克經歷的曲折和艱難,如果不是態極科技的話,匹克可能已經很危險了。
“大學畢業2001年就進了公司,其實在整個跟我父親創業的過程中,我也是做了很多變化和改變。因為市場的變化,因為中國的環境在變,所以在匹克的創業過程中就經歷過很多次徹底的變革。這個渠道與用戶都在變,你能不能跟得上?這很重要,而不是說墨守成規。”許志華說。
許志華提到,現在的匹克已經定位為一家“運動科技公司”,除了態極還有澎湃科技、3D打印科技等來做支撐,在這個定位之上的另一條新規矩則是:一定要跟用戶保持經常性互動。
這可以說是匹克的新故事,在資本市場也獲得了一些認可。
去年9月,匹克獲得了近15億元融資,來自華潤國調廈門消費基金戰略領投、建信信托及其子公司建信(北京)投資等多家國有基金公司和多家市場化投資公司聯合戰略投資。這筆融資也被認為對未來的上市掃清了障礙,一方面這筆錢可以優化股權結構,另一方面,匹克通過這筆錢也有了研發與營銷等費用。
“這筆錢把我們一些歷史問題解決了。”許志華對懶熊體育說:“我們在上市的路途上出了很多問題,包括股東們的認可度,大家對市場的變化,確實都會有一個不同的想法。但是不管怎么樣,各個階段也都走過來,我相信我們離在國內上市的路越來越近。”
不過,相比于上市,對于許志華來說,他透露最務實的目標是營收突破100億元。“如果不能達到這個數字,就無法成為主流品牌。”許志華對匹克的目標有著清醒的認識。
“100億俱樂部”安踏已經在2015年實現,李寧在2018年實現,特步在2021年實現,匹克還需要幾年?
許志華沒有直面這個問題,對于上市以及所有跟數字相關的問題,他都很謹慎——他以“上市不想誤導市場為由”。不過,他提到重點會發力線下渠道,這是他們之前錯失幾次機會的核心環節。他的計劃是在一二線城市開500-800家態極店,在三四線城市開“匹克綜合店”,目標是5000家店左右。一個參考是,361°的全國門店數為5270家,這是匹克可以快速達到或接近的目標。
硬幣的另一面,盡管匹克處于上市沖擊階段,但現在的許志華很隨意、很享受,可以是產品經理,也可以跟匹克用戶們一起擼串。更主要的,他現在的穿著可以隨意搭配——在粉絲節期間,他穿著櫻花系列的T恤、短褲、拖鞋。他拿著一雙沒有發售的新鞋對從云南趕到泉州的一位匹克用戶說:“可以拍照,去種草。”
當然,在匹克粉絲節,許志華也允許他們的品牌代言人吳磊穿著T恤、短褲、拖鞋登場。
8月26日晚上開始的采訪,結束時已經是27日的凌晨1點多鐘。在許志華的辦公室里,他坐著的沙發背后的墻上是一塊寫著四個字的牌匾:天下匹克。
“這四個字有什么意義?”我問他。
許志華說:“要立足于中國,要走向全世界,這是我們的品牌愿景,就是要不斷攀越高峰。”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