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新聞發布會在泉舉行
發布會上,福建省發改委、泉州市、晉江市相關負責人介紹20年來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泉州晚報社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問 (劉翼 攝)
泉州網8月16日訊 (記者蔡紫旻)15日,由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福建省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新聞發布會在泉州晉江舉行。發布會上,福建省發改委、泉州市、晉江市相關負責人介紹20年來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一以貫之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六個始終堅持”和“正確處理好五大關系”的科學理念和工作方法——20年來,得益于“晉江經驗”的正確指引,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取得一項項喜人成績,在經濟發展、改革創新、城鄉建設、文化傳承、民生改善等領域實現新的重大躍升。透過數據看發展,20年來,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4467.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8810.4億元;泉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1081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1304億元;晉江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27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2986億元。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為更好傳承弘揚“晉江經驗”,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我省出臺《關于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9條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政策舉措,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
相關新聞
福建19條措施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
泉州網8月16日訊 (記者許雅玲)記者從昨日召開的福建省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為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心無旁騖做實業,我省出臺《關于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圍繞五個方面提出19條具體措施,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為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據悉,19條措施涉及培育民營企業、推動民營經濟轉型提升、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強化民營企業要素保障、優化服務等五個方面。
在梯度培育民營企業、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方面,鼓勵民間投資用好基礎設施REITs、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積極參與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及相關領域投資建設和運營。
在提升民營企業智能制造水平、推進經濟數字化轉型方面,篩選一批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優秀供應商,供民營企業選擇,并加快培育貿易數字化和電子商務平臺龍頭企業。
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方面,既要求政府在優化政務服務、加強政策落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等方面加大力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又強調引導民營經濟人士完整準確理解“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兩個健康”,在強化政治引領、助推轉型升級、促進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更大成績,支持幫助民營企業家實現事業新老交接和有序傳承。
福建省召開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新聞發布會
情況介紹 20年成績單亮眼提氣 高質量發展成色十足
今年是“晉江經驗”提出20周年。在昨日召開的福建省傳承弘揚“晉江經驗”新聞發布會上,福建省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文洋,泉州市委常委、晉江市委書記張文賢,泉州市副市長劉林霜介紹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葉雄彪主持。□本報記者 蔡紫旻 許雅玲
福建
全省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躍升
十八大以來地區生產總值跨越3個萬億元臺階
20年來,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八閩兒女奮勇爭先、接續奮斗,走出了一條有福建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省綜合實力不斷實現新躍升。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02年的4467.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8810.4億元,人均GDP從2002年的1.29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11.69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3個萬億元臺階,2021年我省地區生產總值居全國第8位,人均GDP居全國第4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46萬億元,增長4.6%,主要經濟指標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著力打造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現代紡織服裝等萬億級支柱產業、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智能化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等傳統優勢產業,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全省產值超千億產業集群達21個,營收超百億企業突破50家。2021年全省工業增加值居全國第6位,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創歷史新高,實現利潤總額4353.3億元,18家企業入選中國500強,6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前列——高度重視誠信建設,加強以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力打造“誠信福建”,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始終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多次召開全省民營企業發展大會、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表彰大會,全力打造能辦事、快辦事、辦成事的“便利福建”。民營企業在數量、規模、實力以及社會貢獻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
積極服務和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用好用足“多區疊加”政策優勢,主動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高質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加快構建植根福建、面向全球的產業鏈體系,涌現出福耀玻璃、寧德時代、紫金礦業、安踏等代表性企業。鐵路運營里程突破4000公里,實現設區市快速鐵路環線閉合;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6100公里,路網密度居全國第三。2021年,與“一帶一路”沿線貿易額增長31.8%,出口規模突破1萬億元。
改革創新不停步——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十三五”以來,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015年的2035家增加到8500余家,累計設立7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8家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寧德時代“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金石能源“高效太陽電池裝備與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瑞芯微和中科光芯設計研發的芯片獲得“中國芯”最高榮譽。
創造高品質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晉江經驗”融入縣域經濟、中小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實施新時代山海協作,以福州和廈漳泉兩大都市圈建設為引擎,帶動閩東北、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建設,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涌現出晉江、南安、石獅、福清等9個全國百強縣。2021年,城鎮化率達69.7%,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92.8%,城鄉收入比縮小為2.22∶1。
泉州
心無旁騖做實業
工業規模從1700億元增長到2.4萬億元
泉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做實業,這是本分”的殷殷囑托,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堅持強攻產業、堅守實業、激發創業,全力建設“智造強市”。
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城鄉面貌更加靚麗——從鄉村工業化起步,到重點鎮、中心鎮建設,到縣域大城關打造,再到環灣向灣一體化發展,全力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做實做優次中心組團、做精做美小城鎮和新農村。中心市區面積從2002年的70平方公里,發展到2021年的242.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41.9%上升到69.7%。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動”任務,實現所有鄉鎮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態化,空氣質量、飲用水質量、森林覆蓋率等保持在全國重點城市前列。
保護傳承歷史文脈,文化自信更加彰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擁有世界級“非遺”名錄5項、國家級“非遺”名錄36項、國家級文保單位44處,獲評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成為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獲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每年開展“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活動,送“萬場戲、千場文藝培訓輔導、百場展覽、數十批次流動圖書點”下鄉,成功舉辦“世界閩南文化節”“亞洲藝術節”“海絲國際藝術節”等重大活動。
品質泉州富有內涵,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七成五以上的財力投入民生,全力打造“品質泉州”。近幾年,滾動推進民生補短板“四心”工程和民生“XIN”行動,著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0年來,全市累計城鎮新增就業288.3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4.6萬人,讓勞動者安居樂業;累計新增中小學學位54.2萬個、幼兒園26.5萬個,新增醫療床位3.4萬張、養老床位4.9萬張。2021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5.5萬元、2.6萬元,比2002年增長481%、436%,實現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8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出列。
晉江
縣域經濟發展獨具特色
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縣域四強
20年來,晉江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縣域發展路子。地區生產總值從277億元增長至2986億元,年均增長11.6%;財政總收入從20億元提高到257億元,年均增長14.4%,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四強。
緊抓實體經濟不放松——晉江先后實施“質量立市”“品牌強市”“資本上市”“科技創新”“數智轉型”,推動傳統產業高新轉型、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現代服務業培優壯大,構建“4341”現代產業體系。市場主體超26萬戶、上市企業50家,形成1個超兩千億(鞋服)、1個超千億(紡織)、2個超五百億(建材、食品)、3個超百億產業集群(集成電路、智能裝備、醫療健康)。民營經濟對稅收、GDP、研發投入、城鎮就業、企業數量等的貢獻均超過九成。
全面激發內生動力——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引進落地9家國字號科研平臺,構建“一廊兩區多平臺”科創版圖,全社會研發投入、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5年翻番增長,榮膺國家創新型縣(市)、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先后承擔42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圍繞新型城鎮化、營商環境、農村三塊地等領域率先探索形成多項改革經驗。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市場采購、綜合保稅、國際陸港等開放平臺,形成海陸空港立體格局,社會進出口總額十年間翻了一番。
“以產聚人興城,以城留人促產”——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率提升到69.3%。每年將七成以上財力投入民生領域,打造三大本碩高校版圖、三大醫共體格局、“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獲評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市。
持續發揚政企互動優良傳統——全力當好“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三種角色,踐行“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理念,打造形成干部、企業家、人才“三支隊伍”、非公黨建等金字招牌。
媒體聚集
強產興城結碩果 打造引才“強磁場”
關鍵詞 堅守實業
全省培育壯大1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人民日報記者:請介紹一下福建省發展和服務實體經濟的特色做法。
張文洋:多年來,福建始終堅守實業、做強產業,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四篇文章,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2021年福建制造業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6.4%,18家企業入選中國500強,6家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抓產業統籌謀劃,先后出臺“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規劃、“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一系列政策規劃舉措,編制實施電子信息和數字產業、先進裝備制造等14個重點行業發展行動計劃。
抓產業集群發展,實施千億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全省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群達21個,規模超百億元企業達50家以上。積極培育壯大泉州市智能制造裝備等17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抓龍頭引領帶動,實施培優扶強龍頭企業和千家企業增產增效行動,制定8個行動計劃,著力引進落地更多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優質龍頭項目。
抓創新驅動發展,深入開展“上云用數賦能”行動和“5G+工業互聯網”創新工程,全省超5萬家企業實現“上云”。
抓優化營商環境,對標全國最高標準,以清單形式推出94條改革舉措和創新做法。創新推出營商環境數字化監測督導機制,及時發現問題,督導解決問題。
關鍵詞 縣域經濟
泉州5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福建日報記者:請問泉州是如何發展好特色縣域經濟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劉林霜:泉州各縣域立足實際、發揮優勢,縣域經濟從一枝獨秀到多點開花。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安溪5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
“一縣一產業”發展實體經濟。目前,泉州已經形成了九大超千億產值的產業集群。其中,以晉江鞋業、石獅服裝為主的紡織鞋服產值超6200億元,以泉港、泉惠石化基地為主的石油化工產值超3500億元,以南安建材、惠安石雕為主的建材家居產值超6400億元,以永春香、德化陶瓷為主的工藝制品產值超1400億元,以晉江糖果、安溪烏龍茶、永春蘆柑為主的食品飲料產值超1400億元。此外,泉州規劃建設半導體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在晉江、南安、安溪設立分園區,形成“一區三園”開發格局,電子信息產值超1000億元。
“一縣一品牌”推進新型城鎮化。晉江成為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在全省率先實行居住證制度;石獅堅持全域一體融合發展,扎實開展“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2021年城鎮化率達到86.1%,居全省縣(市)首位。
“一縣一特色”深化改革開放。全市70多項國家級改革試點深入推進,成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其中,晉江推進縣域集成改革,先后承擔42項國家級改革試點工作任務,是全國改革試點最多、成果最豐富的縣域之一。
關鍵詞 招賢納才
以“1+1+N”政策體系實現全鏈條激勵
福建廣播影視集團記者:泉州在招賢納才、激發各類人才創業創新創造活力上,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劉林霜:泉州聚焦“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突出以產聚才、以事業留才,讓各類人才紛至沓來——
提升政策措施的精準度。推出以人才“港灣計劃”為統領的“1+1+N”政策體系,分7個層次認定高層次人才,給予25個方面、47項惠才待遇,實現從“人才引進”到“成果轉化、創業扶持、要素保障”的全鏈條激勵。研究出臺“涌泉”行動20條,為人才來泉創業就業提供就業崗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創業支持等。
提升平臺載體的能級度。開展研發投入、高新企業、科研平臺、人才團隊“四個倍增”計劃,吸引中科系、大學系等國內一流名校名院來泉合作共建18家國字號“大院大所”。
提升人才供需的匹配度。組織編印人才發展指南,分產業梳理引才育才“清單指引”。持續做強“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產學研對接”四大發展平臺。
提升體制機制的創新度。支持200多家人才密集度高的用人單位、行業協會自主評價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開展中初級職稱評審;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組建人才創新共享聯盟,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向二、三產業延伸。
提升人才環境的滿意度。完善“住、行、醫、教、養”等優質公共服務配套,設立“一站式”集成服務的高層次人才服務中心,精心布局137個高品質“人才之家”。
關鍵詞 晉江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全力當好“引路人、推車手、服務員”
經濟日報記者:晉江如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張文賢:近年來,晉江立足建設“有為政府”,更好地服務“有效市場”,全力當好“三種角色”。
當好“引路人”角色。晉江先后實施“質量立市”“品牌強市”“資本上市”“科技創新”“數智轉型”等發展戰略,每年召開企業創新大會,定期組織黨政企考察團到先進地區對標學習等,幫助企業明方向、定航標。
當好“推車手”角色。晉江通過領導干部掛鉤幫扶等方式,常態化進企業、送政策、解難題,在企業順風順水的時候推一把,在遭遇困難的時候扶一把,每年兌現涉企政策資金都超過20億元。引導民營企業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02年成立全國首家縣級慈善總會,累計募集善款超40億元。
當好“服務員”角色。晉江全力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示范市,城市投資潛力、營商環境躍居全國縣域第二。推進“科創人才集聚、碩博人才倍增、技能人才振興”行動,構建“六個一”服務體系,讓人才在晉江干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生活無顧慮。
關鍵詞 提升城市品質
每年七成以上本級財力投到民生領域
泉州晚報記者:晉江如何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優化人居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張文賢:全面發展是“晉江經驗”的核心內涵。在發展實踐中,晉江踐行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
城鄉發展一體統籌。晉江確立“全市一城、一主兩輔、雙灣雙帶”的發展布局,先后推進九大組團、五大片區、四大新區和千萬平方米綜合產業園區建設,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拓展至115平方公里。
公共服務一體共享。晉江每年把70%以上本級財力投到民生領域,打造形成三大本碩高校版圖、三大醫共體格局、“三位一體”養老服務體系;在全省率先推行居住證制度,賦予持證人員30項市民化待遇,同等享受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等待遇,實現“新老晉江人一個樣”。
生產、生活、生態一體融合。晉江在全國率先完成建陶行業“煤改氣”、全省率先推行“河長制”,打造九十九溪田園風光、晉江南岸公園等一批生態景觀帶。
文明文化一體推進。晉江建成第二體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文體設施,打造五店市、梧林傳統村落等閩南文化“活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