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溫州已有制作手工皮鞋的記載
眾所周知,鞋革業一直是溫州的特色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溫州走出過一批知名品牌,并在2001年被授予“中國鞋都”稱號。
為何“鞋都”會誕生在溫州?“溫州鞋”有多深厚的文化底蘊?
其實,作為“百工之鄉”,溫州人做鞋歷史悠久,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城區就已經有專業皮鞋匠人,明代溫州制造的鞋靴更被列為貢品。民國時期,城區府前街一帶匯聚幾十家皮鞋店,成為皮鞋專賣街。
本期,三十六坊君告訴您古代“溫州鞋”那些事。
01
南宋:溫州出現專業皮鞋匠人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要想出行,鞋自然是“剛需”。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已經用草、麻、葛等編制“履”穿在腳上。
▲謝公屐
溫州鞋文化也是淵源流長。南朝劉宋時期,永嘉太守謝靈運就以自身“山水詩鼻祖”的影響力,為他特制的登山鞋“謝公屐”做了一則有全國知名度的廣告。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著名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
▲隋代以后 尖頭靴形的陶杯
溫州本地的制鞋業,從現有文獻資料看,可以追溯到南宋。由溫州“九山書會”創作的《張協狀元》,被譽為“中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戲曲劇本”。根據內容文字,專家考證其為南宋中期作品。
▲永嘉昆劇團《張協狀元》劇照 資料圖片
在這部戲曲劇本中,透露出很多關于當時溫州制鞋的情況:
一是多次出現【趙皮鞋】曲牌名。南戲是溫州土生土長的戲曲形式,初期南戲引用的多為溫州一帶的民歌小曲,如【東甌令】【吳小四】【趙皮鞋】等。徐渭在《南詞敘錄》稱這些民歌小曲“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其畸農市女,順口可歌而已。所以,學者認為【趙皮鞋】的曲牌,是創作者采用趙姓的溫州皮鞋匠編的一首民歌。由此也可見,當時溫州城區已出現專業皮鞋匠人。
此外,劇中人物還多次提到使用牛皮做鞋。如第十九出中,凈角就提到身邊別無物事、只有兩領水牛皮,“只好鞔鼓,也好做鞋”。第二十七出中,則有“愿我捉得一片牛皮。一半鞔鼓,一半做鞋兒”的臺詞。可見當時溫州匠人用牛皮做鞋較為普遍。
▲宋代 尖頭靴
北宋時期,溫州的經濟已經非常繁榮,時人稱贊“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宋室南渡后,大批移民匯聚溫州,帶動了手工業的發展,被譽為“百工之鄉”。溫州經濟文化也迎來空前興盛時期。
▲宋代 鎏金龍紋銅靴
02
明代:溫產褲鞋成為貢品
明代,溫州一帶制革、制鞋業已經很發達。
明永樂年間(1403一1424),溫州制造的皮革質量已聞名全國,并列為貢賦上奉朝廷供內宮御用。明永樂《樂清縣志》“貢賦”中記載:“歲辦軟皮五百張,雜色毛皮一百七十張。”據此可見500多年前溫州產的皮革質量之優良。
▲嘉靖《溫州府志》中提到胖襖、褲鞋貢品
明代內閣首輔張璁編撰的嘉靖《溫州府志》(1537)中,可見溫州已能生產多種多樣的皮革,如麂皮、雜色毛皮和九節貍皮、野豬皮、香貍皮、山羊皮以及軟皮、硝白軟皮等。朝廷還規定每5年用折造胖襖、褲鞋585副作為貢品,由永嘉、瑞安、樂清、平陽、泰順等五縣分攤。到明萬歷年間,每年均有“胖襖”、“褲鞋”作為歲派貢品。胖襖是一種棉上衣,元明時也專指邊關將士或錦衣衛的冬服。褲鞋,則應該是配合冬服穿的高統皮靴,應有較好的御寒效果。
除了官府征收歲派上貢外,溫州制造的皮革也遠銷往外地。溫州城內還出現許多皮革作坊。明代姜準《岐海瑣談》中,有永嘉人李瓚初發以業皮自給,曾被內臣鎮守者撲責的記載。溫州業皮為生的皮匠商販還將皮革販至京城售賣。說明當時溫州皮革質量優良,深受外地客戶歡迎。在溫州的不少官員也穿起了皮靴,如該書中還有明正統年間(1136-1449),指揮使張英穿靴子的記載。清光緒《永嘉縣志》也提到崇禎五年(1632)有溫州的郡官穿袖靴。
03
清代:府前街成皮鞋專賣街
▲清代 褶臉鞋
清代的溫州,各種鞋履,包括皮鞋、布鞋、繡鞋、草鞋等都已流行。清中后期,溫州鞋革業漸盛,成為重要的手工業和出口物品。
▲截取自《清光緒八年城池坊巷圖》
城區因制皮作坊者眾多,出現了皮坊巷的地名,清代溫州城區地圖上可見到皮坊或皮坊巷的名字。
清嘉慶初(1796),平陽北港水頭就有王聚源開辦皮坊制革,采用熏法或明礬鞣皮。清中期,永嘉縣上河鄉(今甌海區)瞿溪農民,在農閑季節用土法鞣制牛皮賣往外地。宣統二年(1910),樂清虹橋有許益順創辦的皮坊,生產的皮革主要銷往上海等地。
▲1903年,外國船舶在甌江航行
光緒年間,溫州生產的牛皮與錫器一樣很出名。光緒七年(1881),溫州開始從甌海關出口土牛皮,轉經上海運往外洋,到1917年時,牛皮已經成為甌海關的重要出口產品。光緒十九年(1893)《浙志便覽》記載溫州“錫器、牛皮,為浙之冠”。
民國時期,溫州皮鞋業也一度有較大發展。民國二十年(1931),溫州城區(今鹿城區)硝皮業有近30家,其中晉新、普達、精華等廠均使用機器來代替手工摩皮;制鞋業有70家;府前街一帶已成為皮鞋專賣街,有葉三進、大陸、美標、皇后等幾十家皮鞋店,其中多數采取前店后廠(作坊)形式。
參考材料:
嘉靖《溫州府志》張璁 撰
《溫州鞋革史略》 林偉昭
《千年鞋履萬種風情——中國鞋文化博物館落戶溫州》 葉大兵 原載《溫州日報》
《從南戲的誕生看溫州人的創新意識與審美觀》 徐宏圖 原載《溫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