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革產業:在古老中看見嶄新的力量
溫州網訊 日前,我市正式宣布與中國皮革協會聯合主辦首屆“紅靴獎”中國國際鞋類設計大賽,希望通過大賽遴選一批鞋類原創設計優秀人才,并將該賽事打造成為中國鞋類設計領域的“紅點獎”,持續提升“中國鞋都”的影響力。
這是溫州由“中國鞋都”向著“世界鞋都”邁進的重要一步。作為中國鞋革業的發祥地之一,溫州早在南宋時期已有皮鞋生產“專業戶”,擁有悠久的制鞋歷史。目前,溫州鞋革行業擁有制鞋企業4921家,鞋類出口企業800多家。鞋革產業已成為行業年產值近千億、成品鞋年銷售超千億、鞋材年交易額超千億的三個“千億級”的重要支柱產業。
然而自突發疫情以來,鞋革產業式微的質疑之聲四起。站在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溫州正試圖探尋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推進鞋革產業重振雄風、再創輝煌,使之成為永遠的朝陽產業。
智能制造破用工難題
在甌海仙巖工業區,德賽集團總投資3億多元的科技智能園區已投入使用。在這個以“智能”為主題的園區里,機械手代替人工將皮料包楦定型;切割機自動完成掃描、排版、切割;移動機器人承擔重物搬運工作,代替人員來回行走……一系列自動化制鞋的生產系統在有序運行,為制鞋這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裝配上智能化的“最強大腦”。
在全行業技術工緊缺的當下,智能化改造讓德賽集團在業內脫穎而出。“一名新手經過3個月的專業設備培訓后,生產技術和水平就能趕上有3年制鞋經驗的老師傅。以前需要一個禮拜才能做出來的鞋子,現在僅需要短短兩天。”德賽集團董事長余榮岳介紹道,在智能化的加持下,該企業員工人均產值提高了54%,助力企業在疫情之中實現逆勢增長。
多年來,余榮岳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溫州鞋業經過2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趨近于飽和,全行業都缺技術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人少一點、讓效率快一點、讓品質提升一點?
這個問題也同樣困擾著溫州眾多的制鞋企業。近年來,龍頭企業率先示范,積極作答,借力數字化改革,變制造為“智”造。
巨一集團的全自動流水線為企業節省生產空間30%以上,減少人員30%,產能提升35%,產品合格率從原先的90%躍至98%;康奈集團以數字化研發戰略為指引,構建起擁有200多萬個腳型數據的大數據庫,打通消費端客戶需求與研發端前沿開發的快速、精準、高效對接;奧康集團的智能工廠不僅打通了生產到消費整個鏈條的數字化,用終端的消費大數據指導工廠有的放矢進行生產,還以流水線的數字化改造生產流程本身,真正實現從“超級工廠”到“超級智造”。
“盡管如此,從整個行業來看,溫州制鞋產業智能制造裝備普及率仍然較低,生產自動化水平也還不高,生產效率還有不小的提高空間。”溫州市鞋革協會會長、巨一集團董事長潘建中因此建議,“有能力的企業可積極引進國外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設備,帶動提高本土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彌補自身在技術創新、智能制造方面的不足。同時,相關部門應大力支持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示范項目,以關鍵工序為突破口,推進整廠數字化轉型升級。”
時尚設計強產業鏈條
中國有四大鞋都,溫州、東莞、晉江和成都。據溫州鞋革行業資深專家謝榕芳介紹,溫州這個“鞋都”以生產真皮男女鞋、休閑鞋、注塑鞋為主,制鞋產業鏈較為完善,具有產業規模優勢突出、專業分工配套完善、品牌集聚效應明顯等優勢。
目前,溫州鞋革產業已形成制鞋、制革、皮件3個主體產業,合成革、鞋材、鞋機、鞋楦、模具、皮革化工等配套產業協同發展,創新研發、時尚設計、采購貿易、質量檢測等配套服務持續完善,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在此前的“中國鞋都”復評中,考評組一致認為,溫州鞋都的優勢在于“產業聚集”效應。經測試,在溫州,1小時車程內可配齊制鞋所需的200多種制鞋材料、配件與機器。
2020年10月,溫州誕生了全國首家鞋類設計A股上市公司——中胤時尚。該公司以數字設計優勢,打造縱向整合鞋履行業前端價值鏈的業務模式。在這一領域,中胤時尚目前具備年輸出1萬款產品的設計能力,擁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版權等超過5000項技術成果,全面推動鞋業品牌身價實現指數級增長。
“但對照世界鞋都創建,我們仍須正視當前溫州與廣東、福建等國內鞋都在設計、技術和新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差距,溫州鞋革產業微笑曲線兩端的設計和品牌潛力空間巨大。”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葉浩寄說,“以廣東為例,單單是研發輸出鞋類設計軟件模型,他們都已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將產業鏈持續延長。”
對標先進,奮起直追。聯合主辦“紅靴獎”中國國際鞋類設計大賽,無疑是溫州釋放的借“賽”引才、強鏈補鏈的一個強烈信號。據悉,溫州將按照含金量最高、獎勵最優、配套政策最完善的目標,將之打造成鞋類設計領域的頂級賽事。對“紅靴獎”獲得者全職來溫工作的,擬按照獎項最高給予C類人才待遇;對新引進來溫創新創業的頂尖(高端)設計人才,擬給予最高200萬元個人獎勵、最高200萬元品牌店裝修費、最高200萬元創業啟動資助等一攬子配套政策支持。
“溫州愿意拿出最大的誠意,吸引更多的設計人才集聚溫州,爭取讓溫州成為引領中國鞋革設計潮流的風向標,也讓溫州鞋革產業的鏈條更完善、更強大。”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政企聯動助紓困解困
來自市鞋革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市鞋業總產值103.5億元,同比增長16.4%,其中出口總值61.58億元,增長32.44%。近年來飽受疫情影響的溫州鞋業,漸有復蘇跡象,但仍未恢復到疫前的水平。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增長動力轉換放緩的經濟新常態,在溫州“產業振興”的頂層設計和實施路徑中,鞋革產業振興是溫州需要全方位、系統性謀求突破的轉型要事。今年以來,我市政企聯動紓困解困,破除轉型堅冰——
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把制造業作為戰略基石,培育五千億級輕工智造產業集群,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
今年5月初,市委主要領導在專題調研鞋服產業發展時指出,要立足當前助企紓困,著眼長遠振興發展;
今年5月底,我市印發《溫州市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十個一”機制方案》,明確提出要培育“5+5+N”兩大萬億產業集群,鞋產業鏈便是要重點培育的五大傳統產業之一。
市經信局透露,下一步,我市將圍繞打造鞋業先進制造業集群目標,深化數字化改革引領,深入實施世界鞋都“158”跨越發展戰略,搶引落地制鞋鏈優質項目,集聚人才、技術等關鍵要素,打造鞋產業鏈集群新設計、新材料、新智造、新營銷的“四新”高地。
以高起點打造“新營銷”高地為例。我市將依托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加強與巴黎、米蘭等國際時尚策源地的交流合作、資源對接;常態化開展“中國(溫州)國際鞋機鞋材展”“國際時尚消費博覽會”等活動,擦亮“中國鞋都鞋類采購節”等專屬營銷品牌;加快抖音鞋靴產業直播基地等項目建設,落地一批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等新業態企業;開辦鞋靴網紅直播節、鞋靴備貨選品會,拓展制造源頭好貨直銷新模式等。
鞋革產業,這一古老而嶄新的產業,承載著歷史,也孕育著未來。在溫州新一輪產業振興征途上,“中國鞋都”正向著“世界鞋都”目標全力跨越!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柯哲人











